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吸收了驻马其顿的第二、第三陆军兵团的部分军官和哈米德二世第二卫队的阿尔巴亚军团。7月3日,在马其顿地区雷士那城的土耳其军官、青年土耳其党人尼亚齐的指挥下,起义正式爆发。20天后,起义军占领萨洛尼卡,势头更加强劲。哈米德二世见势不妙,马上决定下诏宣布恢复宪法,并答应在短期内进行大选。青年土耳其党一举成功,获得极大的胜利。一时间,长期处于哈米德二世残暴统治之下的人们仿佛看到了灿烂的朝阳,争相欢呼胜利。在政治即将解放的前夕,以往兵戎相见的敌人握手言和,不同宗教之间也取得了谅解,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在长期暴政压抑下的土耳其像解冻了的冰河,迎来了政治生活中的早春季节。曾经势不两立的派别、民族、互相握手言欢,阿訇和牧师并肩而行,各种社团应运而生。12月17日,新议会开幕。青年土耳其党人在230个议席中占150席,于是领袖阿赫梅特?里扎顺理成章地当选为议长。
正当青年土耳其党一心扑在改革社会的时候,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国王哈米德二世却不甘心权力的丧失。他纠结了阿尔巴尼亚军团、特务队、失势官员,在1909年4月13日在首都发动政变,新政府仓促应战,大败,旧王朝复辟。仅在朝夕之间,议会就被重新上台的哈米德二世解散,宪法、内阁被废,整个国家重新陷入一片阴霾当中。
哈米德二世复辟成功,但是他忘记了今时今刻的青年土耳其党已经具备了的实力。他们不仅获得人民的支持,好受到军队的支拥戴。被迫弃城而逃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很快就在萨洛尼卡、莫纳斯特尔建立行动军,在司令马赫穆德?谢夫凯特和参谋长凯末尔率领下,哈米德二世仅仅嚣张了14天就又被赶下台来。
叛乱平息后,青年土耳其党人掌握实权。议会召开后,决定废黜“血腥苏丹”哈米德二世,将他的弟弟穆罕默德五世(公元1909~1918年)推上苏丹之位。自此以后,青年土耳其党手握国家大权,但最终也没跳出专制的圈子。1911年底和1913年初,青年土耳其党就因实行专制两次倒阁。1913年6月,总理大臣马赫穆德?谢夫凯特被暗杀以后,土耳其又出现了一个专制横暴程度不亚于哈米德二世的以陆军大臣恩维尔、内务大臣塔拉特和海军大臣杰马尔“三雄”组成的军事独裁政府。这个政府在土地问题上开始压迫民众,在民族问题上积极推行泛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种种政策一步步激化了土耳其的社会矛盾,预示着土耳其将会爆发更加强烈的一场革命。
1914年10月29日, 刚刚从国内政治运动中喘口气的奥斯曼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奥斯曼帝国主要敌人是沙皇俄国,在高加索激战中,俄军先败后赢,于1915年1月歼灭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奥斯曼损失7万多人。随后,协约国军队为了缓解俄国被奥斯曼牵制的困局,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在这场一战中最著名的海上登陆战役中,协约国投入50万兵力,先后进攻伊斯坦布尔十一个月之久,最后虽然协约国联军撤退,但奥斯曼帝国损失惨重。在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纪大战中,奥斯曼帝国陷入了最大的危机中。
77. 一战后的土耳其与凯末尔运动
一战时的凯末尔
1914年8月2日,执政党青年土耳其党加入了德奥同盟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土耳其30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惨重。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身为战败方的同盟国之一,奥斯曼德国面临着领土被瓜分的危险。1918年10月30日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协定》。1919年5月,希腊侵略军继英、法等国军事占领之后,侵占伊兹美尔。1920年,英国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的议会宣布解散,希腊则占领了布尔萨、色雷斯等地。随后,协约国与苏丹政府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了几乎将土耳其分割完毕的《色佛尔条约》。根据该条约,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周围的一小块外都被割掉;安纳托利亚东部将出现独立的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伊兹密尔归希腊管理;土耳其海峡非军事化。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的部分。亡国灭种的危机笼罩着土耳其。
当国土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同时,土耳其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全部瘫痪,国家几乎破产。值此危亡之秋,土耳其终于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次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前苏丹政府的一名将军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所以这次革命又被称为凯末尔革命。凯末尔告诉他的同胞们:“如果我们没有武器战斗,我们就要用牙齿和指甲来战斗!”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之下,土耳其人民的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在会议上,凯末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苏丹政府,组织成立了临时政府和隶属于新政府的正规军,准备武装抵抗外来侵略者。英国当局见到凯末尔和土耳其人的决心,害怕土耳其局势失控,就怂恿希腊先发制人,在1921年8月派出10万大军进攻新生政权。
这场战争给凯末尔临时政府和新的军队一个严峻的考验。新建成的土耳其国民军,规模小,装备差,士兵作战能力不可与强大的希腊军队同日而语。但正是凭着全体国民的爱国热情,土耳其人在10多天里瓦解了敌军100余次进攻。凯末尔作为作战总指挥日夜在前沿阵地巡察,亲自指挥战斗。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土耳其扭转不利局面,捷报连连,最后对入侵的希腊军队展开战略反攻。俘虏了希腊军总司令,赶走了希腊侵略者。凯末尔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决定趁胜出击,带领斗志昂扬的军队开赴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皇帝素丹穆罕默德六世深知自己孤立无援,大势已去,携妻儿从宫廷后门逃到了英国战舰上寻求保护。凯末尔临时政府终于将卖国的苏丹赶下了王座。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一个难题摆到了临时政府面前。奥斯曼土耳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向来是由皇帝统治的。苏丹逃亡后国家将由谁来治理,如何处置皇帝,又如何保住胜利果实呢? 1922年11月,凯末尔在革命的发源地安卡拉再次召开大国民议会,主要商榷这些问题。最后,会议决定,正式宣布废黜已经公开投敌的苏丹。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议会通过了建立共和国的决定,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公元1923~1938年在职)当选为首届总统,伊斯梅特任第一届政府总理,历时600年之久的奥斯曼王朝寿终正寝。
在民族独立战争胜利后,凯末尔革命进入民主改革和建设新的民族国家的时期。正如在宣誓就任总统的那天凯末尔回答一位记者提问时说:“战争结束,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就这样,在凯末尔政府的领导下,土耳其开始了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政治方面,1922年,苏丹制被废除。1924年3月,凯末尔力排众议,顶着国外伊斯兰教频频施压,国内反对废除哈里发制的派系的侵扰,推动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哈里发制的决议,将最后一代哈里发驱逐出境。1928年,土耳其从宪法中删去了“伊斯兰教为土耳其国教”的条文,完成了政教分离的改革,土耳其成为一个完全世俗化的国家。
法制方面,土耳其政府取消了伊斯兰宗教审判制度,确立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并修改了一夫多妻制等法律条文。
在经济方面,凯末尔以“国家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和建设。1923年在伊兹密尔召开“经济大会”,制定了《经济公约》,发表了《九项原则宣言》,提出了复兴国家经济,重建金融机构和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思想。土耳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干预,实施进口替代,并采用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凯末尔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聘请苏联专家,制订发展民族经济的计划。1934年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轻工业部门。
在农业方面,政府废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法,废除十一税。在1927年和1929年又,颁布了向无地农民和移民分配土地的法令,开始对国有土地进行分配。
在文化教育方面,凯末尔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将教育统一在国家控制之下,以摆脱神权的束缚。同时,凯末尔提倡文字改革,在1928年废除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文字,改为拉丁字母。凯末尔亲自教人民读写新文字,获得“首席教师”的称号。
1934年6月,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与旧头衔。凯末尔带头放弃了“帕夏”头衔,接受了议会授予他的姓氏——“阿塔图尔克”,即土耳其之父。
在对外关系方面土耳其共和国实行和平中立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善了与法、意、英等国的关系。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前夕,凯末尔创立了土耳其人民党(1923年9月),不久改组为人民共和党。它是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执政党。1931年,这个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党纲,把凯末尔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归纳为六项原则,即: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这是土耳其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总结,也是土耳其建国的指导思想。1937年,六项原则于列入土耳其宪法。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生的一次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凯末尔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捍卫独立,取得了政权;在共和国建立后,又实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促进了经济与文化朝现代化方向发展。这场成功的革命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树立了最好的模范和榜样,影响着亚非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更是鼓舞了正在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中国人民。虽然凯末尔革命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彻底性,但它的历史功绩却不容抹杀。
边栏: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0~1938年)出身于迁居到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萨洛尼卡的犹太人家庭。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是土耳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78.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
明治维新以后,在天皇的带领下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政治上也开始以侵略扩张为己任。逐渐强大的日本首先把利爪伸向了朝鲜。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自古有之,1904~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处于上升时期的日本把老牌强国沙俄的势力从朝鲜排挤出去,无耻地单方面宣布朝鲜为“保护国”,把朝鲜收罗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虽然这一切没有得到朝鲜国王李煦的承认。
1907年,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朝鲜国王李煦派出的使者提出希望国际社会废除日本的“保护”,承认朝鲜独立的愿望。但是国际社会显然没有把朝鲜放在眼里,他们对日本的侵略不闻不问。这样的政治态度显然刺激了一心想吞并朝鲜的日本,日本当局直接派兵扣押了李熙,逼迫他退位,立其子李坧为王。
1910年8月,伊藤博文出任朝鲜统监后,解散了朝鲜李氏王朝的军队。1910年8月,驻扎在汉城的日军包围了朝鲜宫廷,用刺刀威胁韩国君臣签订了《日韩合邦条约》。朝鲜国沦为半殖民地,从此朝鲜的物资、财富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日本国,朝鲜人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1919年,朝鲜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大事。日本总督府发出讣告,朝鲜前国王李煦因脑溢血突然死去。这个消息传出来,朝鲜国内群情激愤。李煦哪里是患什么脑溢血逝世的,真相另有玄机!
果然,这位朝鲜末世国王不是病死的。李煦虽然是废君,但是一直都是朝鲜人民抗争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支柱。如果李煦羽翼再次丰满起来,只需振臂一呼,朝鲜人马上就会反抗日本的统治,这对于“苦心经营”朝鲜殖民地的日本侵略者来说简直太危险了,因此,日本当局对李煦恨之入骨。
1919年1月21日夜,日本总督长谷川命人在李煦的红茶中放了砒霜,长期被幽禁在德寿宫内的李煦喝下去后马上毒发身亡。随后,日本当局就发出讣告,谎称李煦因病而死,并将3月3日定为国葬日。可是他们没有料到真相已经传遍了朝鲜半岛,朝鲜人民愤怒了。
李熙之死,犹如一颗重型炮弹落在了朝鲜半岛,整个民族群情激愤。朝鲜民族主义者决定利用高宗遇害事件,开展反日宣传,并在国葬日展开反日示威运动。以天道教教主孙秉熙为首的宗教界领袖,推选了33人,作为“民族代表”,起草《独立宣言》,并提出“大众化、一元化、非暴力”的方针,控制了运动的领导权。他们与学生团体联合,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反日爱国阵线。1919年2月8日,朝鲜留日学生首先发动。数千留日学生在东京集会,发表要求独立的宣言,揭开了斗争的序幕。
1919年3月1日下午,汉城学生队伍浩浩荡荡拥向市中心的塔洞公园,举行示威游行,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爆发了。朝鲜工商企业界一部分人起草了《独立宣言书》,并向巴黎和会的各国政要发出呼吁,要求确认朝鲜独立,但是很快遭到日本宪兵镇压。
虽然资产阶级软弱,但丝毫不影响民众的爱国热情。学生代表郑在镕登上公园的六角亭,庄严地宣读了《独立宣言》后,高喊着“日本总督、日本军队滚出去!”、“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冲向日本警察署和宪兵队。30万群众分成几路,奔上街头。游行队伍的洪流汹涌澎湃,顷刻间淹没了整个汉城,交通为之断绝,日本的统治秩序陷入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