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19012000000012

第12章 古代亚洲(7)

此外,经过漫长的岁月,各种姓派生出多达4000多种的副种姓(亚种姓、次种姓),繁衍出更多分支。但婆罗门的统治地位则是长久存在的,几千年来一直未曾改变。

种姓制度产生于后吠陀时代。当雅利安人攫取了印度的统治权之后,发现作为人民群众中绝对少数派的雅利安人地位并不稳固。为了统治广大的下层民众,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控制,于是,一种人生而不平等,相信前世因果,相信神明安排,不要与命运抗争的思想枷锁诞生了,这就是婆罗门教和婆罗门僧侣大力提倡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从婆罗门经典《吠陀》中来,书上说,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在婆罗门教经典中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身体的不同部分造出了不同种姓:嘴——婆罗门,双手——刹帝利,双腿——吠舍,双脚——首陀罗。从此,印度的人们被划分为一目了然的高低贵贱的四个种姓。在“婆罗门”的引导下,人民“得知”自己的精神、能力、知识、地位原来是由上天安排好的,所以心甘情愿地接受高级种姓的统治,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成为牢牢地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

种姓制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行内婚制和顺婚制。通婚一般只发生在同种姓之间,不可随意寻找种姓之外的心上人。或者即使发生了两个种姓间青年互相爱慕的情况,也只能是高种姓男子迎娶低种姓女子,不可逆向,否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一旦发生,往往是低种姓的男子被处死,高种姓的女子也被处死或被剥夺种姓成为贱民。

由于顺婚的存在,低种姓的人虽然不能提高自己的种姓,但可以提高自己后代的种姓,比如首陀罗阶层想要提升地位,则只有首陀罗女子与婆罗门男子处于夫妻情况下所生之女又与婆罗门男子通婚,如此继续,则在第七代才可以成为婆罗门。而这种达到最高种姓的时间粗计最少也需140年以上。

首陀罗的地位低下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上,也存在于文化教育中。很多印度故事的正面人物都是代表正义和智慧的婆罗门,而那些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吝啬鬼等总是首陀罗默默地担任着,贪婪愚蠢的首陀罗财主在故事中到处可见。从小听这样的故事长大的印度的孩子自然会在心理树立种姓观念,并认为首陀罗是愚蠢、懒惰、贪婪的低下的人。至于贱民,他们的工作都是污秽的工作,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有的甚至是只能在晚上工作以避免被见到,被称为不可见的人。

贱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则,他们不能进入有种姓者的住房,不能进入寺庙,他们的居住区必须远离四个有种姓者的居住区,必须回避具有种姓者,所以有自己专用的道路。此外,贱民出门时要敲打一种东西发出响声,让高种姓的人听到后可以马上回避。在城市,高级的贾特会有专门的仆人,这些仆人的职责就是走在高级贾特的人的前面,并大声宣告他们将从这里通过,让贱民回避,这些仆人还要亲眼确认街道上已经没有不可接触的人和不可见的人,以便主人通行。

在印度,经常会出现由于贱民接触了有种姓者的身体和东西而被殴打或者被杀的事情,屡禁不止。在漫长的岁月中,尽管社会制度早已经有了改变,但种姓制度仍被坚定地流传了下来,至今还影响着印度社会。

专栏:印度吠陀教和婆罗门教

在印度社会中,婆罗门阶层独揽宗教事务和社会大权。婆罗门教的本源是雅利安人的原始多神信仰宗教“吠陀教”。

在吠陀教中,伐楼那神是地位最高的“天国统治者”。在他的统治之下,自然万物、社会秩序都按照自己的规律有条不紊地变化发展着。但是,在婆罗门中,这位“大王”、“牧主”却并不最受重视,真正让婆罗门敬畏的是本教四大神。

(1)因陀罗。因陀罗是婆罗门教中的战神和雷神。他的职责是保卫雅利安部落,而且主宰战争,为带领雅利安人开疆辟土,赢得财富、奴隶和牧场、牛羊。

(2)阿耆尼。阿耆尼是祭司和火神。这位大神是家庭之神,主观他烧荒、耕作、取暖、做饭等等。

(3)苏摩。苏摩身为战神和火神的助手,主管酒。因陀罗喝了苏摩酒,就能勇气倍增百战百胜,阿耆尼喝了苏摩酒,就会让火势会更,日子更加红红火火,各路神灵均到来赐福。

(4)双马。双马号称童神,他会帮助因陀罗治疗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也会帮助阿耆尼保护家庭成员远离病痛。

除了这些重要神灵,雅利安人崇拜自然,太阳神、月亮神、风暴神、河流神等被塑造出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将业力轮回加入自己的宗教体系中。而主要崇拜的神灵也由吠陀教的几位大神变为崇拜梵天、毗湿奴神和湿婆神。

(1)梵天。吠陀教中虽然有宇宙最高统治者,但是那位统治者没有作为,不受尊崇。婆罗门阶级在此基础上对宇宙主宰作出了阐述,称梵天是天地主宰,宇宙创造者。除了梵天外世间万物皆是虚妄,要想达到“真实”,必须修行到最高境界才能来到梵天的世界,与梵天同住。

(2)毗湿奴。毗湿奴神来源于吠陀教中的太阳神。传说说毗湿奴曾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成的床上沉睡,飘荡在宇宙之海,人间经历43亿2千万年为一劫,此时毗湿奴会醒来,然后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梵天诞生,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当一劫之末时,湿婆会将世界彻底毁灭。大神毗湿奴就这样反复的沉睡、苏醒,宇宙随着不断循环、更新。

(3)湿婆。湿婆神的“前生”是前吠陀教中的风暴神鲁陀罗。湿婆神身兼数职,而且大相径庭。在他身上,生殖与毁灭并存、破坏与创造同在。湿婆神长有三只眼睛,当生在额上的第三只眼喷火时,世界一切便会被彻底摧毁。随后毗湿奴醒来,重造梵天,新世界开启。湿婆神崇尚苦行,长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与此同时,湿婆神还统管妖怪,主管舞蹈,有“舞王”之称。

总之,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在这个宗教中,因为神的创造和毁灭,让宇宙无限轮回,同时,人的生命也随之轮回。婆罗门宣称,人在现世的业力之因,会成为来世报应之果。他们用这种理论把现世的人分出等级,规定了各自应做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法”(达摩),如果各个等级不按照“法”行动,便不会得到 “善”报。

19.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佛教产生以前,印度的社会等级就已经被婆罗门划分好了。种姓制度将人们划分为几个档次,僧侣祭司集团婆罗门指导生活,是“人间之神”,享有社会和政治的特权。以下是首陀罗、吠舍、刹帝利,还有根本无法“称之为人”的贱民。印度社会在森严的种姓制度下缓慢地发展着。

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有一个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位于居住着释迦族,国王首图驮那(净饭王)和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摩诃耶成婚。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不久之后,摩耶夫人怀有身孕。等到快要分娩的时候,她按照当地风俗准备返回父母家。可是当途经蓝毗尼花园时,忽然感到腹中疼痛难忍,在,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但是摩耶夫人初为人母的快乐只维持了7天,就因病去世了。见年幼的悉达多无人抚育,净饭王就将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近宫来养育王子。摩诃波闍波提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所以悉达多从小一点都不缺乏母爱。他从小学习身为王储应该具备的一切学问,大概在16岁的时候,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并生下儿子罗睺罗。

净饭王对聪颖无比的悉达多非常疼爱,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成为一统天下的“转轮王”。但是,时年已29岁的悉达多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对王位不感兴趣,相反的,当他看到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人们也逃不过老、病、死的情景后,认识到世间的“无常”,产生了难脱苦难的烦恼。悉达多一直苦思却无法解脱,终于决定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因而。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听到儿子出家的消息,十分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鞒侨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5人伴随他。

悉达多一行人等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阁山苦行林中,当时流行的一种修行方式叫“苦行”。悉达多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当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两名牧牛女子,挤出牛乳蒸成乳糜供奉给他,一月之后,悉达多身体恢复,随即领悟到这种苦行是徒劳无益的,于是他在尼连禅河中洗去了他身上6年的积垢坐到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静思冥索。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凌晨,悉达多太子战胜了最后的烦恼,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大智慧的佛陀。时年35岁。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就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和“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主张,因此佛教受到当时被奴役的下层人民的欢迎。他的这种主张,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云游四方,度化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大。释迦牟尼死(入灭)后,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佛教的“三宝”就此完成,那便是:佛、法、僧。

公元前第三世纪,在佛陀死后大约200年,佛教最大的拥护者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出现了,阿育王皈依佛教,设立佛教碑碣,举行结集,派遣佛教传教师到印度各地和斯里兰卡、叙利亚、埃及和希腊等地宣教,使得佛教得以从印度的一个教派一跃而成为世界宗教。随着形势的发展,佛教修正并发展了释迦牟尼的学说,分化为18个部(有的说是20个部)。1世纪时产生了大乘佛教。

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经由斯里兰卡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尼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又分为两个支派,一个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佛教就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后又传入朝鲜、日本;另外一支则主要引进到印度北邻的西藏。它在西藏与当地的宗教混合,成为喇嘛教;这个教派对人民的宗教和政治生活均操有极大的影响。称为藏传佛教,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公元第六或第七世纪,佛教在东南亚和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佛教的影响力虽然广传至其他地方,但在印度本土却逐渐衰微。由于热衷于研究哲学和玄学,僧侣开始与俗家信徒日渐疏远。此外,失去皇室的支持以及采纳印度教的主张和习俗均加速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甚至佛教圣地,例如乔答摩出生地的兰毗尼以及他“觉悟”之处的菩提伽耶,也沦为废墟。到第13世纪,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已差不多消失踪影了。

佛教由印度通过中亚细亚传入中国后,形成“六家七宗”,在经历两千年传播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教派,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产生广泛影响。

佛教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的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传法弟子六祖慧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教经典和佛教文化史料,汉译佛经和著述自东汉末以来逐代增加。藏文《大藏经》版本甚多,前后刻印多次。据德格版统计,该书共收佛教典籍4569种,除佛教经律论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工艺、文法、诗歌、美术、逻辑等多方面著述,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佛学和古代其他有关学科的重要文献。

20. 大流士的改革

大流士一世

波斯建国者居鲁士死后,冈比西斯二世成为波斯王。冈比西斯二世是个勇猛的君主。他在父亲开拓的版图之上,决定让波斯帝国雄霸西亚、北非地区。

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战争进行的很顺利,不久之后,冈比西斯二世就拿下了埃及国度孟菲斯,俘虏了法老普萨美提克,并建立起顺从自己的埃及第27王朝。然而,埃及土地上的战火热度还未消失,冈比西斯二世就又有了新的目标。他继续驰骋在非洲战场上,盯上的肥肉是非洲更深处的利比亚和努比亚。

其实,冈比西斯二世的领土面积够大了,占领埃及后,他所管辖的土地已经横跨西亚和北非。当冈比西斯站在地图面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领土比埃及新王国和强大时期的亚述帝国还大得多。可是,既然已经决定趁着部队士气高涨向利比亚和努比亚进军,就要坚持到底。可是,这次迎接他的却不是想象中美好而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