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一个心理技巧
18988400000053

第53章 孩子个性培养中的心理学(3)

4.列出对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嫉妒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我们想拥有的东西。而人们总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拥有什么,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伤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得更长远一些,身边有些事就不再会牵动你的情绪,因为你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从容而豁达的人。而嫉妒通常对这种人是无可奈何的。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他嫉妒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他真正想拥有的;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当你的孩子被别人嫉妒时——

1.用事实说服嫉妒者

一些不知就里的嫉妒者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他们往往认为优秀来自于命运之神对你的孩子特别的眷顾和垂青,他们没有看到在孩子优秀的背后,是刻苦努力,是酸甜苦辣,是更多的付出。人们往往并不嫉妒靠辛勤耕耘得到收获的人,嫉妒的是周围的幸运儿们。因此,你只要让孩子说出自己付出努力的事实就可以了。

2.让孩子学会关心和鼓励他人

处在嫉妒当中的人,表面看来气盛火旺,但内心却极为脆弱。嫉妒往往也不是他们故意用来针对别人的武器,而是保护自己的防卫工具,就如刺猬之刺。这种情况下,关心和鼓励往往是双赢的策略。但这种关心和鼓励,不要太明显,以防使对方难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细节的点点滴滴化解对方的嫉妒。

3.显出自身的缺点

其实有的嫉妒者在某些方面要比你的孩子更优秀,你应让孩子承认对方的优势同时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让孩子故意显示一下自己无伤大雅的缺点。实验证明,人们喜欢有点小毛病的人甚于完美无缺的人,因为有点小毛病的人虽然具有令人喜欢的气质但并不给人带来压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请求对方的帮助,表现出对对方能力的肯定。因此,示弱是以退为进消除身边嫉妒的良好方法。

延伸阅读:

青少年若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更多关心着的是自己,待人中缺少纯朴的善意,处处想表现自己的优越,特别是当自己关注的人超过自己时就会强烈希望他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

10破解青春期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这个时期个体的发育加快,身心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的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长期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而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1.相信你的孩子,并告诉他:“你很棒”

自信是治疗青春期焦虑症的必要前提。家长应通过鼓励、赞扬、暗示等方式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使他们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

2.陪他想最糟糕的情况

当孩子所追求的目标达不到,或因自身能力所限不能获得成功时,往往会因失败而感到苦闷;当他们遇到严重的挫折或伤害时,往往会产生愤怒、恐惧、焦虑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激情状态下,不要指责或压抑孩子的焦虑,而是帮助他放松。试图让孩子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中去想事情可能出现的最糟状态,然后告诉他最糟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可减轻孩子心里的负担,消除他的焦虑。

3.向阿Q学习暂时逃避的精神

用含蓄、讽喻、诙谐、寓意微妙的幽默化解挫折和尴尬的场面,使孩子在困境中也能感到乐观和有情趣。同时,让孩子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和看书等,等到心境平衡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4.在一时间段内只许孩子做一件事

依据美国心理辅导专家乔奇博士发现,构成忧思的主要原因是面对很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太大。要减少孩子的精神负担,不应让孩子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心力俱疲。当你发现孩子一心多用时,不要光教条地说:“学习的时候要好好学,玩的时候就好好玩。”只需要让他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就可以了。

5.重新修订目标

在某些情况下,虽经努力孩子也难以达到目标,很容易陷入一种困扰、迷茫的心境之中,这时要客观地分析情况,对孩子预期的目标进行调整、修改,使它更切合实际,这样孩子就容易获得成功,摆脱受挫的心境。

6.不对过分苛求孩子

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小小的瑕疵而生气,结果孩子和自己都很受伤害。很多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若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感失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孩子迎合自己的要求呢。懂得欣赏孩子已有的成就,自然会让自己和孩子同时达到心情舒畅的目的。

7.偶然亦要屈服

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是从大处看,只有一些无见识的人才会向小处钻的,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而对挫折的耐受力,是在实际生活的反复磨练中得到增强的,因此,在平时,要有意在逆境中锻炼孩子。

8.让孩子为你或者他人做些事情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单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而帮助人的同时,孩子很可能触景生情,把自己所有埋藏在心底的烦恼告诉给你,而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就很容易了。

延伸阅读:

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及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

11骄兵必败

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自卑与自负看似有天壤之别。自卑者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负者,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但是究其产生的根源,就能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两者都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自卑者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他既不像自暴自弃者那样自甘堕落,也不像自强不息者那样勇往直前。有自卑感的人如同阴影中的萌芽,他们向往成功、羡慕辉煌,却又拒绝生长、无法舒展。他们往往看不起自己,在乎别人的眼光,种种顾虑锁住了前进的脚步,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比自卑更可怕的就是自负。自负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已经获得的一些成绩,是自满情绪的进一步恶化。有自负感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定的“本钱”当做资历,但在成功面前不小心便失去了自我,以为自己已成了人物,惟我独尊而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谏。

1.让孩子接受批评

愿意接受家长、老师、同学的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因为自负者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引导他尝试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改变过去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的形象。同时,让孩子本着谦逊的态度去了解、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这样对孩子也是一个促进。

2.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识

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本身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适当地提高孩子的目标和追求

如果你同孩子将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很容易就实现了,那他自然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不会尝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够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4.培养孩子与人平等相处的能力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不论观念上、行动上都无理地去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否则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处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延伸阅读:

自卑与自负是两个极端,二者的结果却是相同的,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自卑者总是低着头走路,因为缺乏自信,往往心灵上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最终把自己压垮;自负者总是仰着头走路,因为过于自信,常常趾高气扬,昏昏然不辨东西,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12谁是谁的依赖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因为父母会老,朋友会散,而“自己”却始终不会远离。歌德也曾说过: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所以要有壳的保护!

小蜗牛:为什么毛毛虫和蚯蚓不需要壳呢?

妈妈:因为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没人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你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你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困惑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你跨进青春之门,你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个决定。

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那么,人为什么会在对别人的依赖中迷失自己呢?这是因为: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延伸阅读:

自己的困境只有依靠自己走出,自己的良机和快乐,只有靠自己去发现和把握。一个人顶顶重要的一件事情,就该是“知己”了,只有“知己”才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