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以后孙复、石介和胡瑗都到了国子监做直讲,他们以自己的主张、道德和学识,致力于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的教学活动,使得国子监的人数骤然增多,他们三个人也成为宋朝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明朝嘉靖年间,佥事卢问在讲学处(今五贤祠旧址)建立“仰德堂”祀孙复、石介,后来又加奉胡瑗,被称为“三贤祠”,三人被并称为“宋初三先生”,他们受到了泰安人民的尊重。清道光九年(1829年),县令徐宗干又把宋焘、赵国麟纳入三贤祠,被合称为“五贤祠”。《泰山县志》称:“泰安旧俗淳朴,士习于孙、石遗风,多好经术,重气节。”在泰山书院的影响下,泰安涌现出一批批忧国忧民、造福桑梓的官吏。
7、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有两所: 第一所是因为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他讲学之处建造了东坡书院,创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九月,苏东坡至宜兴,对当地的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常游天远堂,曾有“买一园,种橘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又名蜀山书院,俗呼东坡祠堂,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地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东坡书院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是词豪放派的代表人,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包括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曾在北宋元丰七年,在天远堂手植西府海棠一株。因为政府保护得力,今海棠仍能开出满枝繁花。1982年,宜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天远堂和海棠院,林散之题有“海棠无恙”之额。
第二所东坡书院位于海南儋州中和镇。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为其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做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在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海南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现在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览着许多苏东坡的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另外,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等文化名人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做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 ,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
由于苏东坡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喜爱吟诗作对,中和镇因而也享有“诗对之乡”的美誉。除了东坡书院外,镇里还有桄榔庵、东坡井、魁星塔等古迹。苏东坡在谪居期间写过不少诗词,以下便是其中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关于苏东坡,中国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故事。据说东坡书院里有一种很特别的“狗仔花”,它花蕊的形状就如同五只小狗团团围坐,非常形象。相传王安石曾就狗仔花写过两句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苏东坡看见了,认为写得不符合现实,便给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王安石知道了此事,就嘲笑苏东坡见闻不广。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儋州,亲眼看到了狗仔花和明月鸟,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原来是错改了王安石的诗。所以可知大人物也是会犯错误的,要养成怀疑的精神。
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有时,他戴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路人看见苏东坡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以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
天教日饮俗全丝,
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
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
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
东坡何事不违时。
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后来,随苏东坡到儋州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叔叔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筒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三)南宋
南宋书院的发达与兴盛是公认的,其标志有两个:一是它与理学的一体化,二是书院制度的完全确立。这个时期,书院与理学互为表里,隐显同时,盛衰共命,书院成为各学派的基地。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因为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的主持,号为“南宋四大书院”,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学术中心。在制度上,南宋书院在吸取前朝官学与私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纳了佛教尤其禅宗丛林、精舍以及道家宫观传法讲学的经验,在目的、功用、手法上形成了博取各家长处而又与之相区别的特色,从而完成了制度的确立工作。从此,我国教育就呈现出官学、书院、私学三轨并行、互相夹杂的体制。需要指出的是,书院制度是一种文化制度,它是儒道释三家文化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为这种新文化的发展服务。
1、程朱理学
要了解南宋的书院文化,必须先了解程朱理学,因为宋朝时期,古代书院的发展与教育是与程朱理学息息相关的。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程)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南宋是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以及统治地位逐步确立的阶段。
南宋初年,二程的弟子杨时传二程理学经过罗从彦、李侗而到朱熹。朱熹是著名的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等。在他的思想中,“天理”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他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学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体现,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朱熹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他把毕生心血都放在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上,尤其是集中精力钻研“四书”、“五经”,集儒学之大成,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哲学的正宗,程朱理学甚至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读书、读死书,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勉士人要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皇帝统治长久稳固,自然要进行思想和学术控制,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东汉光武帝以今文经学废古文经学,谶纬大行其道;明朝程朱理学的盛行,都是这个原因。然而细究之,其实统治者却是挑有利于其统治稳固、禁锢民众的部分大行其是,余者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抛之禁之,如朱元璋亲自删节 《孟子》,这是有明确记载的,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那一句就被删了。因此学术本身没有错,只不过是被利用了而已。
2、南宋书院
书院在北宋时声名显赫,到南宋时期发展成熟,进入其制度化的确立阶段。书院制度的确立有如下几个主要标志。首先,书院和理学相互结合,相互利用,形成一体化结构。这种结构,使书院在学术文化领域具备了发挥创造性作用的功能。事实上,书院对中国思想文化在南宋时期形成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功甚丰。
第二,规模日趋完善,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等成为书院的六大事业,表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功能完全而且可以独立运作的文化组织。 第三,内部的职事设置日趋合理,说明书院的组织管理已臻完善。 第四,各书院开始制订并执行学规、规程等不同名目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自身以及学徒的行为,宣示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学术文化主张,南宋后期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颁行天下后,书院更是有了共同的准则。这种自觉的举措,是书院制度走向成熟的最终标志。
创建于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在南宋得到更深远的发展。张栻(1133年—1180年)是四川绵竹人,字敬夫,一字钦夫、乐斋,号南轩,人称南轩先生。张栻幼时从师于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研究理学。张栻少时志向远大,立志向古圣贤学习,胡宏见到他的《希颜录》之后就知道张栻必成大器,于是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受湖南安抚使刘珙聘请,主管岳麓书院教事,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远近闻名,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应主教张轼的邀请,来到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从各地赶来听课者数千,“一时舆马之众,饮水池立涸”,因而成就了历史上的一宗美谈———朱张会讲。它是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会讲。据说当时朱熹和张栻意见不合,在这里就理学问题讨论了三天三夜。张栻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2)吕祖谦与丽泽书院
丽泽书院,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 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年-1181年,金华人)讲学会友的场所,原名为丽泽堂,又被称为丽泽书堂。于宋乾道初年(约1165年-1166年)创设,在被吕祖谦用作讲学会友之前,丽泽书院是吕祖谦的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在建炎年间从开封迁居至金华时所借的官屋,当时吕好问带领全家随着宋室南迁。因为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还有一说认为:“丽泽”之名取于《周易》“兑封”象义:“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泽”的意思就是两泽相连,其水交流就像是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据说朱熹曾来信建议吕祖谦将其命名为“尊贤堂”,但是吕祖谦去信婉言谢绝,他以《易经》聚朋论道的典故,定名为“丽泽堂”。后来吕祖谦将原来借的官屋归还官府,在城之北隅另建新居,这样吕祖谦讲学会友的场所——丽泽堂也随之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