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博弈论
18972200000003

第3章 囚徒困境,选择决定胜败(2)

一座煤矿在凌晨突然停电,9名矿工被迫停止作业,他们只得在漆黑的深井中等待。片刻后他们等来的不是光明,而是比停电更可怕的泥石流。汹涌而至的泥石流轰隆隆涌向他们。本能的求生欲望驱使他们拼命往主巷道跑,慌乱中一名矿工不小心被矿车夹住,不能动弹,另一名矿工陷入一个泥坑。黑暗的矿道里7名矿工停止了奔跑,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再跑,救人要紧!”他们使劲把两名同伴拽了出来,躲过了死神的第一劫。

在主巷道50米处他们又开始了与死神的第二次较量。泥石流滚滚向前,随时有淹没他们的可能。跑了一段时间后他们齐心协力用煤块、石块和矿车垒起一道厚厚的墙阻挡泥石流,然后趁机后退,退到主巷道110米处,他们找到了通风巷和氧气源。

很显然,在这种极度危险的处境下光有氧气远远解救不了他们。吃喝是最大的生存问题。矿井中没有任何食物,他们同时想到了吃树皮。一个年长的矿工决定分成三组按时间轮流到不远外扒柳木矿柱的树皮。第一次几名矿工扒来的树皮他们吃了两天。第二次两名矿工使出浑身力气扒回了6根矿柱.然后扒下树皮让给大家吃。光吃树皮没有水,饥饿和黑暗像猛兽一样威胁着他们,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个年轻的矿工冒着危险在通风巷附近找到了一个足够可以让他们喝很长时间的水坑,喝水时他们并没有只顾及自己。扒树皮用的力气较大,年轻的矿工扒树皮给年长的吃;年长的用矿帽舀来水让年轻的喝。在漫长的黑暗中,有人困顿丧气了,年长的矿工就会给他们讲自己一生当中遭受的磨难,他说:“我一生当中经历了多次比这更危险的大风大浪,现在我不是挺过来了吗?人生的道路还很长,眼前的危险算得了什么?再坚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能放弃!长者的鼓励使那些虚弱的矿工信心陡增,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抗争……

就在他们在黑暗中与死神较劲的同时,外边的营救人员争分夺秒地动用一切力量营救他们。8天8夜后,他们得救了。他们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囚徒困境中,为了不两败俱伤,就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保持一种和谐信任的氛围,达到双赢的结果。

当然,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不能也不敢单纯地信任别人。但要玩游戏,就得遵守游戏规则。这是不变的道理,否则早晚会被开除出局。

▲两害相权取其轻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让自己抱有这样的幻想:肯定会有万全之策可以使你摆脱困境。万全之策往往是很难找到的,或者说你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谨慎之道,在于知道如何分辩不同行为的结果,从而选取一个危害较小的方法。这也就是“害之中取其小”的道理。

就拿大家熟知的司马光砸缸来说,撇开急中生智不谈,孩子们玩耍闯了祸,大人知道了肯定是要打骂的。但淹死人是大祸,砸坏缸是小祸,权衡一下,当然应该破缸而救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极简单明白的道理,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但人的头脑经常是不够清醒的,舍近而求远,舍大而求小,趋害而避利,狐疑而不定……都是经常发生的事。还有一种人,爱极力求全,人也要救,缸也舍不得砸,一点儿损失也不想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

有一个你或许已经熟知的故事:

某一天,山顶上有四个小孩在做游戏,就在他们玩得最投入的时候,突然,山下的树林里“哗啦”一声,窜出来一只大狗熊。这只狗熊虽然步履蹒跚,但它“与时俱进”地向山顶走来,这四个小孩心里都清楚,这只狗熊到山顶将开展什么样的“创新工程”。

其中一个小孩,反应特别快,拔腿就跑。这是一个专门练短跑的小子,一口气跑出了好几百米。凡人遇到危机的时候,往往首先拿出自己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来摆脱危机。这小子跑出很远,感觉身后没有动静,自觉暂时安全了,才回过头来向山顶望去,人通常只有在自觉安全的时候才会关心其同类(雷锋除外)。小孩发现,他的三个小伙伴还在山顶,没动!于是,他着急了,向山顶喊:“你们三个快跑啊!狗熊上来是要吃人的。”

第二个小孩回答说:“你说的是废话,谁不知道狗熊要吃人,你只知道狗熊会吃人,狗熊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它最善于长跑,你跑有什么用?我的第一任务不是跑,而是穿好跑鞋,系好鞋带儿,我不用跑过狗熊,反正我也跑不过狗熊,我能跑过你们就行了!”

我们姑且不论第三个小孩和第四个小孩,因为我们的重点在这两个小孩身上。这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方式,可以引起你的许多思考。但是在这里,我们想要说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前两个小孩的反应是大部分人本能的选择。在危险面前,人首先会考虑自己,这是本能的反应,其次才会考虑别人。第二个小孩的话尤其有意思,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思。

面对朋友和熊,你会怎么选择?

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毕竟不多,在危险面前人们总是会本能地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做出选择。不过人们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机会也不多。更多的时候,是面对自己的失误时,我们该怎么做。就像故事中的囚徒一样,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

来看一个发生在高明的老师和聪明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两位交往甚密的学生在杜克大学修化学课。两人在小考、实验和中期考中都表现甚优,成绩一直是A。在其末考试前的周末,他们非常自信,于是决定去参加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场聚会。由于聚会太尽兴,结果周日这天就睡过了头,来不及准备周一上午的化学期末考。他们没有参加考试,而是向教授撒了个谎,说他们本已从弗吉尼亚大学往回赶,并安排好时间复习准备考试,但途中轮胎爆了。由于没有备用胎,他们只好整夜呆在路边等待救援。现在他们实在太累了,请求教授可否允许他们隔天补考?教授想了想,同意了。

两人利用周一晚上好好准备了一番,胸有成竹地来参加周二上午的考试。教授安排他们分别在两间教室做答。第一个题目在考卷第一页,占了10分,非常简单。两人都写出了正确答案,心情舒畅地翻到第二页。第二页只有一个问题,占了90分。题目是:“请问破的是那只轮胎?”结果是,两个学生同时在卷子上乖乖地向教授承认撒谎并检讨。

教授通过制造困境,让两个学生的谎话一下被揭穿。能在杜克大学上学的学生绝非不聪明,只是教授更高明。可以想象,陷入困境的两个学生在做第二页的时候,一定在心理进行了博弈分析,最终选择了相对保险一些的“坦白从宽”。毕竟,如果之前没有协商,两个人选同一个轮胎的概率只有25%。与其冒着继续撒谎被拆穿的危险,还不如老实承认错误。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斯汀和戴维是速递公司的两名职员,他们俩是工作搭档,工作一直很认真,也很卖力。上司对这两名员工很满意,然而一件事却改变了两个人命运。

一次,斯汀和戴维负责把一件很贵重的古董送到码头,上司反复叮嘱他们路上要小心,没想到送货车开到半路却坏了。如果不按规定时间送到,他们要被扣掉一部分奖金。

于是,斯汀凭着自己的力气大,背起邮件,一路小跑,终于在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码头。这时,戴维说:“我来背吧,你去叫货主。”他心里暗想,如果客户看到我背着邮件,把这件事告诉老板,说不定会给我加薪呢。他只顾想,当斯汀把邮件递给他的时候,一下没接住,邮包掉在了地上,“哗啦”一声,古董碎了。

“你怎么搞的,我没接你就放手。”戴维大喊。

“你明明伸出手了,我递给你,是你没接住。” 斯汀辩解道。

他们都知道古董打碎了意味着什么,没了工作不说,可能还要背负沉重的债务。果然,老板对他俩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

“老板,不是我的错,是斯汀不小心弄坏了。”戴维趁着斯汀不注意,偷偷来到老板的办公室对老板说。老板平静地说:“谢谢你,戴维,我知道了。”

老板把斯汀叫到了办公室。斯汀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老板。最后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另外,戴维的家境不太好,他的责任我愿意承担。我一定会弥补我们所造成的损失。”

斯汀和戴维一直等待着处理的结果。一天,老板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对他们说:“公司一直对你俩很器重,想从你们两个当中选择一个人担任客户部经理,没想到出了这样一件事,不过也好,这会让我们更清楚哪一个人是合适的人选。我们决定请斯汀担任公司的客户部经理。因为,一个能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戴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来上班了。”

“老板,为什么?”戴维问。

“其实,古董的主人已经看见了你们俩在递接古董时的动作,他跟我说了他看见的事实。还有,我看见了问题出现后你们两个人的反应。”老板最后说。

在这个故事中,戴维和斯汀都不知道老板已经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个自以为是地去责怪别人;另一个则主动承担责任。或许斯汀并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计算,但是坦白地承认错误避免了出现更糟糕的结局。

很多时候,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人们太傻,而是因为自认为很聪明。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精明而坏事。当你自认为谎话说得滴水不漏时,不要忽略了警察这个角色。事实上,在一个比自己高明的人面前,自作聪明是讨不得半点好处的,还不如老实交代,这样至少不会得到最糟的结果。

▲自行车赛的启示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在每年都举办的环法自行车赛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选手们在到终点前的路程常以大队伍(Peloton)方式前进。他们采取这策略是为了令自己不至于太落后,又出力适中。而最前方的选手在迎风时是最费力的,所以选择在前方是最差的策略。通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家起先都不愿意向前(共同背叛),这使得全体速度很慢,而后通常会有二或多位选手骑到前面,然后一段时间内互相交换最前方位置,以分担风的阻力(共同合作),使得全体的速度有所提升,而这时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试图一直保持前方位置(背叛),其他选手以及大队伍就会赶上(共同背叛)。而通常的情况是,在最前面次数最多的选手(合作)通常会到最后被落后的选手赶上(背叛),因为后面的选手骑在前面选手的冲流之中,比较不费力。

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自行车赛事的比赛策略也是一种博弈,完全可以用囚徒困境的道理来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赛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冲在最前面的人,得到的阻力无疑是最大的,最后还往往会后面的人超越。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当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时,可以选择共同合作走在前面或者是暂时退后,总之不要在前方厮杀;当自己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抵御外来阻力时,就可以选择卓然出众(背叛)。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因为你的选择可能就决定了你的成败。

隋末,因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京城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李渊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时机不成熟,所以那时候他不肯背叛。如果当初李渊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就永远没有机会从头再来了。

选择冲在众人前面,也就是“背叛”,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称者王侯败者寇,如果你的羽翼足够丰满,当然也可以选择做强悍的囚徒。

2007年底的一场并购之争,博弈的一方——国美电器,成功地并购了大中电器,在并购战中彻底战胜了老对手苏宁电器,或许这次博弈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本来苏宁以30亿元收购大中的计划似乎逐渐明朗:苏宁接管了大中电器北京以外的门店,苏宁人员开始进入大中电器北京主要门店,并开始安装苏宁独有的销售终端POS机和监视器。大中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已向员工传达收购后不会有裁员和降薪之举。一切显示,收购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事情起了变化。12月12日下午,苏宁突然将已安装在大中电器门店的POS机和监视器拆除卸走,苏宁人员同时撤出。晚上9点,苏宁发布公告宣布退出大中并购。正当人们还没从苏宁为何放弃大中的疑问中缓过神来,第二天12月13日,国美即发布公告参与并购大中。12月14日22时58分,国美发布公告宣布借助第三方曲线收购大中,并在当天就划拨出36亿元人民币。

苏宁在公告中解释,之所以退出对大中的收购,是由于与大中“在核心条款上未达成共识”。所谓的核心条款就是收购价格。苏宁已经与大中进行了近一年的接触,苏宁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已经对大中内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双方虽然一直没有签订收购合同,但也基本上达成了口头的“君子协定”:在面对多方买家时,倘若第三方的出价高于苏宁2-3亿元之内,苏宁都具有优先购买权;但倘若第三方出价超出这个范围,大中自然也有选择新的买家的权力。

有人质疑,为何苏宁与大中谈了一年多却迟迟没签协议,最终让国美抢了先机,也许这正是苏宁缺乏并购经验的表现。对此,知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苏宁与大中接触了一年多,对大中的家底有足够的了解,才会在价格上患得患失,甚至认为在收购价格上还有再商量的余地。

这就是一场囚徒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