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18923700000049

第49章 成功演讲的捷径

演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灵魂碰撞的一种方式。在此,它有三条捷径可循: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对自己的话题充满了激情;激起观众与你的共鸣。

前些天,一个朋友建议我收看一档收视率超高、有关家庭主妇的午后节目。我看过几期节目后就被深深吸引了,尤其主持人的做法很令我欣赏,他让每一位节目参与者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些观众当然不是什么职业演说家,也从来没有受过沟通能力的专门训练,甚至他们中间有人会犯语法上的错误,可他们的确非常有趣。他们开口对着镜头说话没有紧张感,相反却说得相当吸引人。

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坦然?我深知答案,而且,这正是多年来我一直用来训练我学员的方法。作为普通身份的演说者,他们确实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因为他们本人就是所演讲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回忆一个个尴尬或者美好的场面,还有与爱人第一次相遇的过程。在他们那里,根本没有诸如引言、正文以及结论等八股结构;连遣词造句、语法文风都变得不重要。然而他们全神贯注于要讲的故事,恰恰是这一点吸引了全国的观众。我的观点是,公共演讲的捷径有三条准则:

1.要讲述亲身经历或经过自己思考的事;

2.要对自己的选题充满热情;

3.要设法让观众与你产生共鸣。

1.讲自己熟悉的事

几年前,卡耐基训练班的教师们曾在希尔顿饭店召开了一次会议。一个学员在会上以这样的话做开头:

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最仁慈的词汇。失去自由,生命就失去了意义。试想如果你的自由完全被限制,你将拿什么去生活?

培训班的教师疑惑地打断了他的演讲。教师问他,你拿什么来说服自己相信以上的话,你能否拿出证据或者让亲身经历来印证所言非虚呢?于是接下来他讲了一个震撼我们的故事。

他曾是一名法国地下斗士,包括家人也都受牵连,受尽纳粹的欺侮和迫害。他给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人是如何在秘密警察的严密盘查之下机智过关并最终来到美国的。最后,他说:今天,我走在密歇根大街上然后来到这里,我随意进出。我路过警察的身边,他也没有盯住我。我走进这家饭店大门,不需要出示身份证。等会议结束后,我可以去芝加哥的任何其他地方。相信我吧,自由,值得我们为它战斗!

他话音一落,全场起立,雷鸣般的掌声随之响起。

建议一:讲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凡是讲述自己对生活感悟的,没有不引人入胜的。但从经验上看,要使演讲者明白这个道理并不容易,因为他们认为个人的经验太过琐碎和自我。他们宁愿挖空心思找些普遍适用的概念和哲学原理。但是那些大而空的东西只能使听众昏昏欲睡。好比我们正盼望着晚报上有见解的新闻,他却端上来一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论。我们不拒绝听社论,但是得分听谁说,如果他是编辑或者报纸的老板还差不多。

据说爱默生总愿意聆听任何人的倾诉,不论对方处在多么低微的地位。他认为自己总能从周围的人身上有所收获。我听过的倾诉大概比任何西方人都多,并且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只要是他在讲自己对生活的领悟,我从来都听得津津有味,无论内容是多么的琐碎。

在此,我需要做一个补充说明。几年前,我们的一位教师开办了专门面对纽约市立银行高级职员的公共演讲培训课程。这个班的学员由于事务繁忙,无暇充分准备演讲,或者说对准备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信心。

一个星期五,一位与上级银行有往来的先生,我们姑且叫他杰克逊好了,看到已经到场了40多个同学,而他尚未确定演讲主题。在来上课的路上,他在街边的书报摊买了一本《福布斯》杂志,然后乘地铁到美联储上课。他在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你只有十年的时间去成功》的文章。并不是他多喜欢这篇文章,而是他的课程需要他不得不说些什么。

一个小时后,他站起身试图把这篇文章的内容讲给在座的同学。结果可想而知。

他没有时间充分理解自己想要说的内容。那些内容也仅仅停留在他的“想要说”上。他演讲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因而成为一种宣泄,他的态度和语调表现出这一点。他自己对话题尚且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体会,还怎么指望听众比他更印象深刻呢?他不停地引用原文,说作者说了什么。演讲下来的结果是,《福布斯》杂志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大家对杰克逊和他的演讲本身印象模糊。

演讲后,培训班的教师提醒说:杰克逊先生,我们的兴趣不在于那篇文章的作者,他既不在场,也与我们不相识。我们想了解的是你和你的想法。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管别人怎么说干什么?你的演讲是属于你自己的,内容也应该属于你自己,下周还是这个话题,给我们再来一遍吧。重新读读那篇文章,看看它是否真的符合你的观点。如果是的,那么就换成你的观察和经验来解释一番;如果你不能苟同,那么就说说你的理由。让这篇文章成为一个引申话题的东西,其他的内容用你自己的故事和观点去展开。

杰克逊重读了那篇文章,结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作者完全相左。他在记忆中搜索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凭借自己多年来担任银行部门主管的经验来找出论点。第二周,再次轮到他发表演讲时,他的理念和想法因为他的个人经验变得非常丰富合理。他没有把那篇文章照本宣科地给我们复述一遍,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想而知,这前后两次演讲,哪一个更能打动观众!

建议二: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主题。

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应学员们的请求,培训班的教师在纸条上写出他们认为初学者可能面临的最大难题。对这些纸条统计后我们发现,在培训班开课伊始,教师们最频繁面临的难题就是:引导初学者找到适当的话题。

究竟什么样的话题是合适的话题呢?回想你的生活经历以及知识背景,从这些具体的东西里升华为文字的理论,就是适合你的主题。让心回到记忆里去,寻找曾经给你的生活带来意义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几年前,我们曾对吸引听众注意的话题做过专项调查,发现最具吸引力的几个话题都是关于特殊的个人背景的。例如:

幼时成长经历。与家庭环境、童年往事、学校生活相关的题材,必然能够扣人心弦。因为我们愿意听到的,总是别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的。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可能把童年生活加入到演讲中。你还可以引用众所周知的戏剧、影片和故事以及人们早年遭遇的一些苦闷。怎样肯定人们对我们的童年时代有兴趣呢?我们可以这样衡量: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经年难忘,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那毫无疑问,听众也一样乐于听到。

个人的奋斗史。这种经历讲起来充满人文关怀。比如,回顾自己当年为理想而奋斗的事迹;你曾经在特殊领域的从业经历;你经历了怎样坎坷波折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告诉听众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朝着目标前进,你所应对的困难、你的梦想和最终实现的成功。真实再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最有保证的话题。

你的个人乐趣和娱乐。这方面的话题与众不同,所以显得丰富多彩,也不失为好话题。讲讲仅凭借爱好为出发点去做的事情,也是有把握的。讲述某些发自内心偏爱的东西,会使你充满激情。

特定的知识背景。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会使你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即使谈的只是自己的工作,以及你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听众也会充满尊敬而集中注意力。

特殊的经历。你与某位大人物会过面吗?你是否冒过枪林弹雨、体验过生死悬于一线的时刻?你的一生中有沮丧到无以复加的时刻吗?这些都是演讲的极好题材。

信仰与信念。你曾经劳心费神地思考: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形势,自己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你曾经对一件事情足够重视,并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思索,你当然有谈论它的资格。不过,在讲述它时,别忘了举例来佐证你的信念,听众不喜欢陈词滥调来敷衍整个演讲。

关于演讲的准备工作,是回归内心、寻找信念。不必担心寻而不果,信念就在你心中,追根溯源,你自然能将其发掘出来。也不要担心这些太个人化的问题有失偏颇、过于琐碎,使得听众昏昏欲睡。事实上,只有这样的演讲才令观众感动和愉悦,强于我听过的任何职业演讲家的作品。

只有谈熟悉的事情才能让自己有兴趣,使你真正地投入到话题中,找到公共演讲的捷径!

2.对演讲内容充满热情

你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自以为合适的题目是否适合集体讨论?一旦有反对意见提出来,你是否能满怀信心地应对自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题目就选对了。

1926年,我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联盟第七次大会,当时还做了会议记录。最近,我无意间看到这些记录。在此摘录其中一段:

拿着稿子照本宣科的几位,把气氛搞得死气沉沉,其后,加拿大的乔治·沃思德爵士登台演讲。我注意到他并未携带任何纸张或字条,自然对其另眼相看。

他常常借助一些手势,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演讲。他真诚希望听众了解他正在谈论的观点,也衷心希望听众能被自己的信念所感染,这一切仿佛窗外的日内瓦湖那般清澈见底。他为我一向在公共演讲教学上提倡的那些法则,做了很好的示范。

我时常回想乔治爵士的讲演和他的真诚。只有你对选题充满真正的情感,这种诚意才在你的态度上表露无遗。菲舍尔主教是美国最具震撼力的演讲家,他从早年生活中领悟了这个道理。他在《充满意义地生活》一书里回忆道:

我曾经入选学校的辩论队。在“圣母玛丽亚辩论”的前一天晚上,我们的辩论指导把我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通。你真是个白痴!你可真的算是我们学校历史上最差的演讲者了!

我觉得十分委屈,问道:既然我是这样一个白痴,为什么还选我参加辩论队?

他说:挑选你是因为你的思想,而绝对不是看在你演讲水平的分上。到那个角落里去,找一段演讲词试着讲出来。

我用一个小时跟那一小段演讲词折腾,最后,他问: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吧?

“没有。我说道。”

于是,又过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半小时,我几乎要崩溃了。他继续问:还没找到吗?

我说:知道了,我在演讲时没有投入真诚,根本就心不在焉,我的演讲没有真情实感。过了那两个半小时后,我终于灵感大现。

这是菲舍尔主教毕生难忘的一课,即如何将真实感情融入讲演。从此,他开始对自己要演讲的题材更加关注。

班上有学员告诉我:我对什么事都觉得没兴趣,我的生活实在是乏善可陈。

这时,训练有素的教师就会向他提问,你平常都做什么呢?他的回答是平时收集有关火柴的书籍。

教师抓住了这点,开始询问他关于这个与众不同的爱好的有关问题,而他也渐渐开始来了兴趣,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经历。他两手比画着,描述自己储存和收藏这些书籍的书房。他告诉教师,他的收藏中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国的火柴文献。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这个话题有着十足的兴趣,他很自然地兴奋起来,最终教师打断了他的话说:那你为什么在演讲时不说说这些事情呢?在我看来这有趣极了。

这位学员说,他从来没想到会有人觉得他的爱好有意思!这位学员穷其多年的精力追求这一爱好,可以说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可他却不相信这个主题适合演讲,并否定了它的价值,认为不足为外人道。于是,教师诚恳地告诉他,检验一项主题能否作为演讲主题的唯一方法,就是问问演讲者自己对这个主题到底有多少兴趣。于是,他以一个收藏家的姿态高谈了一个晚上,充分体现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偏爱和了解。我还听说,后来,他在当地的各种午餐俱乐部去讲演有关火柴书籍的收集,获得了当地很多人士的认同和尊重。

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学会当众演讲的人来说,这个例子正好为这一准则提供了证明。

3.激起听众的共鸣

演讲者自己要对演讲的内容充满热情,还得用同样的热情感染听众。历史上著名的演讲家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如同一个传播福音的圣者,把听众需要的东西给予他们。高明的演讲者都满腔热情,让听众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鼓励他们分享演讲者的快乐,分担他的忧虑。演讲者必须以听众为中心,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明白,讲演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演讲者本人,而在于听众心灵的反响。

在提倡节俭运动期间,我为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训练了一批学员,其中一个人最初无法和听众进行沟通。为了帮助他,我们采取的第一步策略是使他由内而外对自己的演讲话题倾注热情。我告诉他,先把题目反复思考,直到自己对这个题目产生兴趣。我要他谨记,纽约的“遗嘱认证法庭纪录”显示:85%的人过世时什么都没剩下;有33%的人过世后则留下了1万美元或更多的钱财。我要他以一反三,不是求人施恩,而是帮助他们做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要他说:我是为他们打算,让他们在晚年得以颐养天年,丰衣足食,并给予他们的老婆孩子以生活保障。我要他记住,他从事的是一项很高尚的社会服务,他是一名建设者。

他反复思量后,这些话最终在他的脑海中沸腾起来。他的兴趣被唤醒,热情被激发,并真实地感到自己身兼重任。外出巡回演讲,他的信念得到了众人的回应和认可,听众与他一道分享节俭带来的好处,这一切源于他乐于助人的内在性格。他不再只是个脑子里装备着一些事实的演讲机器,他成了一名传教圣人,致力于有价值信仰的传播。

我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反思训练课程中有关当众演讲的艺术和技巧。这些课程是培训教师们将一些经验和知识经年累月地传授给学员,而使他们本人也能摆脱虚伪浮夸的窠臼。

难以忘怀的是我参加的第一堂演讲培训课。老师要我将两臂轻垂于身体两侧,掌心朝后,手指自然曲起,大拇指刚好接触腿侧。他教我如何举起手臂,如何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手腕也要优雅地转动,然后,张开食指,接着是中指,最后是小指。完成这合乎美学标准的全套动作后,手臂要回到原位,重新垂于双腿的两侧。这是一套十分乏味蹩脚的美学表演,缺乏演讲需要的热情和诚意。

老师并未教我如何将自己的个性融入讲演中,也不曾试着让我像个正常人,慷慨激昂地与听众推心置腹。

这三项准则,是我演讲训练全套方法的核心内容。你在下文中还会看到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