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18902300000031

第31章 冬藏(6)

本品是冬季滋补壮阳的佳品。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原则,牛鞭、狗鞭为性器官,故可治疗性方面疾病,其对于性功能减退有特效。牛鞭和狗鞭味咸、性大热,归肾经。其主要成分含有雄性激素、蛋白质、脂肪等。再加上羊肉温补肾阳,肉苁蓉、枸杞、菟丝子补肾壮阳。

粟米龙眼粥

制作原料:粟米1000克,粳米50克,龙眼肉15克。

制作方法: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将粟米去壳,淘洗干净入锅,加入龙眼肉,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熟,加入白糖搅匀。

适宜人群:适用于心肾精血不足,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者。

禁忌: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粟米味甘、咸,性凉。入肾、脾、胃、手足太阴、少阴经。其功效于古书有载。《滇南本草》说:“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日用本草》说:“粟米粉解消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还说“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陶弘景曾说:“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本草纲目》说:“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可见,冬季以粟米龙眼粥为食,有补心肾、益腰膝的作用。

◎ 滋补原则

人的体质各异,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偏差相当大。因此,冬至时节饮食亦应因人而异,辩证施食。气虚者应食人参、莲肉、山药、大枣等补气之物;血虚者应食荔枝、黑木耳、甲鱼、羊肝等;阳盛者宜食水果、蔬菜、苦瓜,忌牛羊狗肉、酒等辛热之物;血淤者宜多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痰湿者多食白萝卜、紫菜、海蜇、洋葱、扁豆、白果等;气郁者少饮酒,多食佛手、橙子、柑皮、荞麦、茴香菜等;阴虚之人应多食补阴食品,如芝麻、糯米等清淡食物;阳虚之人应多食温阳食品,如韭菜、狗肉等。

饮食应随职业不同而不同。脑力劳动者平常应适当吃些健脑补脑的食品,如核桃、芝麻、蜂蜜、豆制品、松子、栗子等。不宜多吃糖和脂肪,否则易身体肥胖。

气候寒冷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多,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补在冬季养生中尤为重要。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但食补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千万不可滥补,要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 节令养生小贴士

防寒需从背足起

中医学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好像“篱笆”一样,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当风寒外邪侵人人体时,足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所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直达与背部腧穴相关的脏腑和组织器官,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背部受凉除了能导致腰酸背痛,还可通过脊髓神经影响上、下肢肌肉、关节及内脏,引起不适,甚至得病。因此,对老人、儿童和患有过敏性鼻炎、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为重要。其实背部保暖的方法很简单,穿着一件贴身的棉(或鸭绒,或皮毛)背心就行了,睡觉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心离心脏最远,足部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而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足部着了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的收缩,导致抗病能力降低,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和泄泻等症。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平时还要注意多活动脚部,如参加跑步、竞走、散步等运动。

冬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不低于45℃,60~70℃为宜)烫一烫脚,即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脚的营养供给,保持皮肤柔软,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同时,热水对大脑皮层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此外,如果所泡洗的热水,改用中草药甘草、芫花煎剂,可防止冻疮;用茄杆连同根叶煎洗,可控制冻疮发展;用煅牡蛎、大黄、地肤子、蛇床子煎洗,可治疗足癣;用鸡毛煎洗,可治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用白果树叶煎洗,可防止小儿腹泻;用浮萍、麻黄煎洗,有利于水肿的消退。所以俗话说“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

◎ 节令中药养生

适当冬补 培补阳气

养生益寿:除了注意起居和调养精神外,冬补也很重要。冬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冬补的药物有:人参、阿胶、鹿茸等。人参补气,对气虚、体弱、四肢无力、过度疲劳、头晕眼花、耳鸣等虚弱的人最为合适。阿胶是滋阴补血良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适用于血虚眩晕、心悸失眠、虚劳咳嗽、便血等患者滋补调养。

培补阳气:阳虚者,冬令常会流清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小便清长,夜尿频频,大便稀薄,阳物不举。这类人可用熟附子、干姜、人参、羊肉等。

预防冬令病:一些慢性病人,每逢寒冬容易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每年秋冬发作,咳嗽气喘,还有冻疮、尿多症等。这类病多为肾亏、阳虚外寒,可用温药和之,如熟附子、肉桂、肉苁蓉、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配合使用。?

◎ 中医小常识

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相反的药物应用在同一剂药方里,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中医在几千年的尝试和应用过程中,总结出了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配伍禁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十八反”和“十九畏”。

五代后蜀时的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十八反的内容是: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相畏为中药七情之一,内容之前已备述。但从宋代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相畏”的原义相悖。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十九畏的内容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毒性明显增强;又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则毒性较大。

◎ 节令美食——饺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 节令养生运动——楼梯运动法

冬季遇上风雪天气,户外活动难以进行,人们可利用楼梯进行有效的锻炼。据有关资料统计,爬楼梯时消耗的热量比静坐多10倍,比散步多4倍。循着六层楼的楼梯跑上2~3趟,相当于平地慢跑800~1500米的运动量。普通人用正常速度爬楼梯,每10分钟约消耗921千焦热量。

跑楼梯

先用30秒至1分钟的原地跑作为准备活动,然后采用正常跑步的动作跑楼梯。脚步用力均匀,前脚掌着地。先跑上2~3层楼,往返2~3趟,逐渐跑上4~5层,每层往返2~3趟。每趟约2~3分钟。跑楼梯运动量较爬楼梯大,每次时间为10~15分钟,每趟间歇时间不超过1~2分钟,锻炼不超过五趟。

跳台阶

屈膝下蹲,弯腰背手,在楼梯上按台阶逐级向上做“兔跳”。跳跃速度为每级0.5~1秒,锻炼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可逐级跳跃,每跳10~13级台阶后,转身轻步走下楼梯,也可连续跳跃,即跳上4~5层再走下楼。这一练习对身体机能,特别是身体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适合于青少年。此外,还可采用单脚跳、单(双)脚多级跳和走跑交替等形式进行锻炼。

爬楼梯

弯腰屈膝,抬高脚步,两臂自然摆动,尽可能不抓扶手。每秒爬一级,连续爬4~5层楼,每次练习往返2~3趟。每趟之间可稍事休息一下。开始阶段每次练5分钟左右。待身体适应后,可以加快速度,每秒两级,并增加往返次数,时间为10分钟左右。

锻炼时要注意,锻炼前应活动腰、膝和踝关节。锻炼时应穿软底鞋,动作要轻缓,运动量应逐渐加大,不要勉强做难度高的动作。楼梯要宽敞,光线明亮,空气新鲜。不要在堆放物品的楼梯内锻炼。

◎ 妙方巧治本季常见病——溃疡

溃疡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统称,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人群中约10%~12%的人患过此病。冬季,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气温下降可以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破坏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另外冬季大多数人喜欢热食,如吃火锅、喝热粥等,增加对胃黏膜的刺激,可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溃疡损伤血管就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以下偏方对缓解溃疡病情有益,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痛苦。

土豆方

【原料】土豆2000克,清水1000毫升。

【制法】将土豆洗净,去芽眼,切碎,捣烂如泥,装入布袋,放在清水中反复揉搓,生出一种白色粉质,把液体倒入铁锅熬干,使浆汁变成一种黑色膜状物,取出研末,每次饭前服3克。

【用法】每日三次。

【主治】胃溃疡。

金橘根方

【原料】金橘根30克,猪肚150克。

【制法】将盆栽金橘根洗净,猪肚洗净,切成条块,加清水以文火炖煮至汤少汁浓,调入食盐等调料,饮汤吃猪肚。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花椒方

【原料】花椒、姜、葱白、猪油、料酒、味精各适量。

【制法】先将猪肚洗净切片,放入锅内煮沸,撇去浮沫,再下入花椒及上述各调料,煨至肉烂汤浓,即可服食。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食欲不振等症。

猴头菇方

【原料】猴头菇干品30克。

【制法】将猴头菇用水浸软后,洗净,入锅加水500克,先用武火烧沸,再转为文火煎煮10分钟,即成。

【用法】食用,饮汤,每日两次。

【主治】胃炎、胃溃疡。

小寒

◎ 节令特点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因此称小寒。“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小寒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当然,此时大雁还不会迁移至我国的最北方,只是已离开了南方最热之地。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喜鹊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鸟,常群居在人们居家附近的乔木上筑巢。据说喜鹊在谁家的树上呜叫,谁家便会有喜事临门。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 养生要领

小寒节气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

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小寒时节常用的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例如: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适宜的膳食有山药羊肉汤、强肾狗肉汤、素炒三丝、丝瓜番茄粥等,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滞、化痰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