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18902300000018

第18章 秋收(1)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意思是说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强大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季。

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季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因此,秋季饮食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不应耗精而伤阴气,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

肺主管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和代谢。另外,肺为“相傅之官”,对心脏有协助作用。肺统领人一身的“气”。《灵枢·九针论》中有“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为白色分叶状,位于胸腔,覆盖着心脏,连接气道,开窍于鼻。肺主管呼吸,主要功能活动为呼出体内浊气、吸入自然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疏通和交换,促进人体宗气的生成。

宗气,即由肺吸入的清气结合由脾胃运化的精气而生。宗气形成后便依靠肺向全身输送。宗气除了滋养人体,还调节气流通畅,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可以说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主动力。元气是人体的根本,它与宗气、水谷精气及氧气相结合,共同充养人体。

秋季人体的阴精也与自然界一样,“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敛藏内养五脏。因此,更要注意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以与自然之气相呼应。

“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季应早睡早起,这是适应秋季养收之道的起居方式。早睡早起的目的是顺应秋季人体阴精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收敛于体内,阳气舒展的状态。早卧,以顺应秋季阴精的收藏之象,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秋季阳气的舒展,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这样就能与秋季自然界的规律相呼应,实现“秋季养收”的目的。而且秋季由于气候宜人,夜间更为凉爽,加上秋虫啾啾之声,也易催人入睡,故宜早睡,保持充足的睡眠,以补炎夏睡眠之不足。这也是增强体质,预防秋季感冒的有效方法之一。《老老恒言》卷一中写道:“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类证要诀》说:“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即秋季早起应在日出前而不宜太晚。

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但这要看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死搬教条。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过多,捂得太严。晚秋,穿衣可略少,有意识地让人体“冻一冻”,但要有限度,以自己能接受,不会“冻”出毛病为度。这样可避免因多穿衣服导致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秋冻”也是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也为冬季藏精做好耐寒力的准备。这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

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肌体耐寒能力增强。这也是对“若要小儿安,须带几分饥和寒”的印证。其实,成年人在秋季也需略带寒,只是这个“寒”自己应严格掌握。至于老人就要十分谨慎地根据自身情况来定了,但缓慢添衣还是可取的。

另一方面要注意初秋切勿过度御寒,把自己严密包裹里三层,外三层。天刚有凉意,外出时再加棉帽套头,口罩捂嘴,以为这样便可平安无事,其实这是在削弱自身的抵抗力和耐寒力,使身体变得弱不禁风,抵抗力下降,三天两头感冒发烧。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多盖容易导致出汗伤阴耗津。各种运动锻炼,如打球、爬山、散步等,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有效方法,应长期坚持,不要间断。

耐寒锻炼十分重要,耐寒力是抵御疾病的一种抗力,尤其在冬季更重要。耐寒锻炼应始于初秋,可循序渐进地坚持,从冷水洗脸、擦身,到冷水浴,直到冬泳。

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的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甘、淡、酸、滋润的食物,但不可太过。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润燥,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肠燥便秘等不良反应的目的。

秋季天高云淡,气候清爽,是进行健身运动的大好时节。在这个时节里除日常饮食起居调摄外,要顺应节气进行一些耐寒锻炼的健身运动,以增强肌体适应气候多变与气温逐渐降低的能力。秋季进行健身运动,有助于消除或减轻“秋思”的忧郁证候,使人精力充沛。

立秋

◎ 节令特点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此时农作物快成熟了。

立秋又称交秋,从这一天起开始进入秋天。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尽管天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此时已经没有了暑天的闷热天气,人也不再有黏热的感觉。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 养生要领

“立秋”在气候上虽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但至少是从暑热天气中走出来了。“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立秋后,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天气渐渐转凉,故有“立秋凉风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等说法。所以立秋后,应少下水游泳,以免着凉生病。立秋之后,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如不注意养生保健,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所以,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尤其要注意饮食调理,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发生腹泻之后,应及时就医,腹泻严重者,须立即救治。在秋高气爽、繁花似锦的黄金季节,还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尽管发病率没有春天高,但也不少见,如花粉症、支气管哮喘等。这类发生在秋天的过敏性疾病,症状与春天发生者相同,均是由于接触空气中的各种过敏物质引起。在此时节,既往有上述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要多加小心,注意自身防护,避开致敏源,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尘埃等,并留神气候变化。秋凉之际,略显温热潮湿的气候,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而成为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所以进入秋天以后,要注意净化周围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夜间在室内充分利用灭蚊器灭蚊;同时亦要保护好皮肤,严防蚊子叮咬。

要晚一点儿增衣,要适当地冻一冻,锻炼锻炼,以增强自己的御寒能力。等天气真正冷时再适当地增加衣服,这样既感到暖和,又不容易患外感风寒引起一系列疾病。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消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立秋时节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只要天气不十分恶劣就应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爬山等。每人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 节令衣着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这里所说的“秋冻”,意思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刻增衣添棉,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秋冻虽然提倡“秋不忙添衣”,但这要看情况灵活掌握。“秋冻”也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是指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物的速度,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 起居须知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调摄四时的宗旨。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时节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大过。

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00~10:00入睡,早晨5:00~6:00起床比较合适。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 节令养生食谱

立秋时节秋季开始,养生须顺应其变化,可采取以下饮食方案。

蛤蜊百合

制作原料:百合100克,鲜蛤蜊肉200克,葱、姜、料酒、醋等。

制作方法:蛤蜊用温水洗净晾干(干品需浸泡),加料酒、醋拌和后取出,与百合入油锅中爆炒,再下姜、葱、高汤煮食。

适宜人群:适用于阴虚潮热,心烦失眠,干咳,鼻出血者。

本道菜肴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的功效。

荷叶乳鸽

制作原料:乳鸽、鲜荷叶、料酒、醋等。

制作方法:将乳鸽拔毛后,剖肚洗净,去头、脚、内脏,用酱油、醋、料酒浸过,取鲜荷叶1张包起,上笼蒸熟。

适宜人群:凡高温作业或出汗过多引起的头晕乏力,心烦失眠,口鼻干燥以及体质羸弱者均适宜食用。

本道菜肴有滋肾生津、涤秽治烦的功用。

燕窝羹

制作原料:燕窝8~10克,冰糖适量,椰汁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燕窝用温水浸泡半日,去除杂质,撕成细条放入锅中,加水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加入冰糖,熬1~2小时即可食用。随个人喜好,加入适量椰汁。

适宜人群:适用于气虚自汗、尿多、胃阳气虚之反胃、干呕,肺阴虚之盗汗、咳嗽、咯血及其他虚损者。

禁忌:脘腹冷痛和泄泻、脘腹胀满者忌食用。

燕窝为一种珍贵的补品,其味甘,性平。入脾、胃、肺、肾、心经。可补肺养阴,用于补养和治疗肺阴虚的咳嗽、盗汗、咯血等症,又可养胃止呕,治疗胃气虚所致的干呕、反胃,还可补气止汗,治疗气虚自汗、尿多等症。燕窝是补虚疗损之上品,秋季服用最佳,老幼皆可常食。

冰糖鸭蛋羹

制作原料:鸭蛋2只,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冰糖用温水溶化,然后将鸭蛋打入装冰糖水的碗内,调匀,再隔水蒸15分钟左右,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嗽、咽炎、咽干痛、口渴、干呕、大便干结者。

禁忌:脾胃虚寒、泄泻者忌食用。

鸭蛋味甘、咸,性凉,入肺、胃经,可滋肺胃之阴。冰糖可滋阴清热。《医林纂要》说其“补心清肺,止热咳,治喉痛、齿痛……清肺火,解阳明结热”。其主要成分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碳水化合物、尼克酸、钙、磷、铁、钾、镁、钠、氯等。二者配伍,是秋季常食之佳品。

◎ 滋补原则

立秋时节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增酸。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肺属金,肝属木,五行之中金克木。如果食辛太多很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损伤肝脏。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立秋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

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如古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 节令养生小贴士

美味粥品防贴秋膘增肥

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实在是耗损了不少。随着秋风送爽,人们终于焕发了精神,胃口也好了起来。但是医学专家们也指出,适当的“贴秋膘”确实有益于恢复体力,但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耗损的热量过低,也易导致“秋胖超重”。那么,什么是贴补又不胖的“两全之策”呢?

可以有意识地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有三种很适宜秋季吃的粥,平时不妨多喝点粥,少吃点汉堡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既润肺、祛火、美容,又可保持夏天好不容易瘦下来的身材。

甘蔗粥

甘蔗汁100毫升,粳米50克,加清水熬成稀粥。适用于肺燥干咳、便秘者,大便通畅则“排毒”顺畅,有利美容。

梨粥

梨子洗净切碎后与米一块煮粥。对于人们常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症状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

胡萝卜粥

把适量的胡萝卜洗净切碎,加米一同煮粥。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多出现皮肤粗糙、口唇裂皮、眼睛干涩、头屑增多等症状,胡萝卜粥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在日常饮食中,杜慧真建议人们科学地选择适宜秋季吃的蔬菜。比如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都是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蔬菜。此外,秋季虽然是适宜进补的季节,但也不能盲目地补,要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而定。普通人从日常饮食即可得到足够的营养,不用补。

当然,对嘴馋的人来说,仅仅少吃是不够的,有计划地增加活动,适当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也可以间接地阻止过多脂肪在体内囤积的不良后果。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锻炼身体,又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 节令中药养生

入秋滋补中药

从气候特点而言,秋季之风性属燥,从人体脏腑而言,秋季肺旺肝弱,脾胃易受其影响,秋季为收藏季节,人体也宜收敛。故秋季药物保健法应以清润为主,辅以补养气血。

1.清润秋燥药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在用药上应予以区分。今将常用的润燥药介绍于下:

沙参:性味甘、微寒,功能润肺止咳,养胃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