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前三年:创业期盈利模式设计与管理细节大全
18900800000067

第67章 创业第十四步:向创业成功者学习经验(22)

285.听演讲时发现了什么机会

罗桂祥1910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当时的梅县瘠人多,因此很多人都远渡重洋,南下海外谋生,罗家也是如此。罗桂祥的祖父十几岁就离开梅县,来到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油米杂货店来帮工。罗桂祥的父亲与众不同,本是个读书人,在家乡教书糊口,后来祖父病逝,他父亲才离开家乡去南洋。

罗桂祥就出生在这么一个家庭里。他先是在家乡读书,但只读到初小二年。10岁那年随母亲南下到马来西来他父亲谋生的地方去了。因为父亲本是个读书人,所以对罗桂祥的学习很重视。罗桂祥进了当地的华侨学校,读了两年中文之后,他又转到英文学校继续读书。中学毕业后,罗桂祥在当地的华侨民政公司当翻译,后来受到南洋有名的大资本家余东璇的赏识。在余东璇的资助下,他又到香港大学攻读商学,毕业后被余东璇聘为秘书,帮助余东璇经营地产。

知识的积累和生意场上的历练,培养了罗桂祥的商业敏感,加之罗桂祥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时刻留心,注意捕捉创业良机。1937年,罗桂祥因业务关系到上海办事。一天,他应邀出席青年举办的晚会。在这次晚会上,美国驻南京领事馆商务参赞朱利安作了题为《大豆——中国的母牛》的演讲。朱利安说:“中国贫穷,牛奶属于珍品,多数人无缘饮用,但中国人口仍然维持增长,完全归功于大豆。蛋白质丰富的大豆取代了母牛的地位……”这段话给罗桂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上海回到香港后,他又目睹劳苦大众因为营养不良,脚气病患者非常多的现象,这一切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罗桂祥突然想到:何不把物美价廉的大豆制成高营养的豆奶,让中国的“母牛”来制“奶”,供劳苦大众饮用呢

1939年,他和4个朋友集资1.5万港元,组成“香港豆晶公司”。1940年3月9日,经过无数次的研制和试验,罗桂祥的公司终于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批维他奶。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罗桂祥为了打开维他奶的销路,注意研究香港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改良自己的维他奶。

经过罗桂祥的不断努力,豆奶成了消费者的心爱之物。香港豆品公司的销量一直雄踞世界豆奶市场之首。财源滚滚而来,罗桂祥步入香港前30名大富豪行列。罗桂祥的事业获得了成功,他作为维他奶的发明者,被人们尊称为“世界维他奶大王”。 .

对于罗桂祥的成功,美国《时代周刊》载文作了很高的评价:“三千年来,用大豆制成的各种食品一直是中国人食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远东,甚至有人称大豆为中国母牛。香港商人罗桂祥独具慧眼,将豆奶发展成为一项成功的事业,已经成为该城市热门饮口品。”

罗桂祥的成功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他从听人演讲中发现创业的突破口,这种商业敏感更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286.电动剃须刀是如何发明的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一位设计员,他注意观察人们的生活,从中寻找开发新产品的创意。有一次,他出差在外,住在宾馆里,看到许多外籍客人对付自己的胡须费了不少神:胡须长了要刮,刮胡须之前要用热毛巾捂,用肥皂擦,再用保险刀一遍遍地刮,手续多,占用的时间长,“兴师动众”,好不麻烦。而且这些对付胡须的“武器”多而杂,出门在外携带不便,稍不注意,保险刀就不保险,容易刮破脸皮。作为一名设计员,他知道顾客的不便就是自己机会。男人的胡须不断地长,要不断地刮,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么就只有改善男人对付胡须的“武器”,要求它既管用又方便。从男人们对付胡须的不便中分析出自己创新的机会之后,这位设计员便沿着这条思路,设计出了最初的简易的电动剃须刀。尽管它刚问世时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成本高,价格昂贵,但由于它携带方便,特别适合出门在外的男人使用,可以省略掉用热毛巾捂,用肥皂擦等“工序”,还能避免刮破脸皮的危险,所以很受男人们的亲睐,购买者络绎不绝,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它更成了男人的心爱之物、对付胡须的好帮手。试想世界上的男人有多少需要它、乐于掏钱购买它的男人为数十分可观。松下电器公司作为世界知名的大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经营额更是大得惊人。这小小的电动剃须刀使松下电器公司当年的收人提高了13%,令人赞叹不已。

设计员在宾馆里住下来,他观察出门人的生活,寻找出门人的不便,独特的眼光使他成功地开发了一种受男人亲睐的新产品,为改善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值得自豪的贡献。

287.小虾引起怎样的联想

日本小商人吉田正夫,起早贪黑地经营仍赚不到几块钱,生活十分艰苦。一次,他到外地探亲,在市集看见一渔民摆卖一种小虾,这种小,虾不是供人们吃用的,而是作观赏用。

吉田正夫细看这些小虾,觉得十分新奇。那一对对寄养在石堆的小虾,悠闲地生活在石缝中,十分好看。那渔夫为了推销他的产品,认真地给吉田正夫讲这种小虾的故事。原来这些小虾生活在日本的南方,自幼就习惯于成双成对地在石缝中生活,当它们长大后,却无法从石缝中出来了,就这样在那里度过它们的一生

渔民们根据这类虾的特性,捕捞来后,把它们一对对的置于稍作加工的石缝中,注入清水,略加装饰,便作为欣赏性的小动物出售,可以换几个钱。

吉田正夫是位有经营眼光的人,他无意中掌握到小虾这个信息,立即引起联想。这种小虾性格温柔可爱,它既可以供人们欣赏,更可以发挥它们那种从一而终的精神。换句话说,可把这种成双成对的小虾生活在石缝里的一辈子,喻作爱情专一不变的象征。如果再作更适当的加工和装饰,将会成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商品。

吉田正夫顾不着探亲了,急急赶回东京,开始这一偶然遇上的商品经营工作。经过一番筹划和设计后,他在东京开办了一间结婚礼品店,专卖这种小虾。经过精心设计的对虾纪念品,是使用一个小巧玲珑的玻璃箱,将人工制作的假石山置于其中,成为小对虾的“房子”,再装饰一些水底植物,

盛人清水,对虾在“石房子”里生活得十分安逸。整件纪念品显得非常雅致高贵。

吉田正夫在每件纪念品贴上简短的说明,把小对虾从一而终、白头到老的经历描绘得真切动人,勾引起新婚夫妇的共同心愿,大家觉得非买这种吉祥如意的纪念品不可。甚至许多老夫老妻,看见这种寓意深远、美观可爱的小宠物,也纷纷买一件回去作观赏和纪念。吉田正夫旗开得胜,这一产品一下成为东京最畅销的纪念品。他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很快在东京各区及日本其他城市开设分店,生意仍然十分兴旺。没几年功夫,吉田正夫已腰缠万贯了。

288.迪斯尼夫妇为什么能在穷困潦倒中捕捉灵感

迪斯尼夫妇原本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极为贫困。有一次,他们因为付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来。可怜他们夫妇俩无处安身,只得提着行李箱来到公园,相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思索如何摆脱贫困、找到一个安身之处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愁苦之中,他们看到从他们带来的行李箱里,突然伸出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的脑袋,那机灵的小生命给愁苦的迪斯尼夫妇带来了一点开心和快乐,使他们暂时忘记了无家可归的忧愁。就是这种感觉给了迪斯尼先生一个启示:对呀,世界上像我们这样穷困的人谁不喜欢小老鼠的可爱模样我干脆把它画出来吧,也许喜欢它的人会有很多很多,也许自己能够从这里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迪斯尼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觉得丈夫的这个主意不错,全力支持丈夫。就这样,在无家可归的迪斯尼先生笔下诞生了后来全世界人都熟悉的米老鼠、唐老鸭。这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形象不仅使迪斯尼夫妇摆脱了贫困,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财富。

对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迪斯尼先生说:“米老鼠给我带来了金钱和荣誉,但最大的礼物是启示一个人即使穷困流浪到极点也不要忘记捕捉灵感。”的确,迪斯尼先生的成功不仅能给我们以创业的信心,而且能给我们以创业的启示:机会靠我们睁大眼睛去寻找,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穷苦的迪斯尼无家可归,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行李箱中突然伸出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的脑袋,竟然萌生了创造米老鼠形象的创意,从中开创出令人瞩目的事业。小老鼠是许许多多的人都见到过的,但只有迪斯尼从中发现了这么大的生意机会,这是最值得我们羡慕和仿效的。

§§§第六节 小本创业故事

289.怎样通过十年烧烤支起一个家

屈小华的烧烤摊就摆在重庆市两条路的交汇点上。这个位置,对于摆烧烤摊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江北最热闹的不夜城广场与之仅一路之隔,百米外的正前方,便是江北最繁华的商业区,而马路另一端则是小苑一带的居民区。这里人流密匝,所以烧烤摊贩们都纷纷把自己的烧烤车推到这里来招徕顾客,平时这里有七家烧烤摊。

屈小华1970年出生在四川南充的一个穷山沟里,童年的她遭遇了很多不幸。在她才满三个月的时候,母亲便一场重病撒手人寰;还未到三岁,父亲也相继谢世,是三个年长的哥哥把屈小华拉扯大,那时农村经济异常困窘,小华几兄妹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轻的小华在家里非常懂事、勤快、能吃苦耐劳。1991年,屈小华和邻村的一个退伍军人结婚,次年生下了现在重庆读初一的儿子。丈夫家里兄弟三人,屈小华的丈夫是老大,婚后没多久,他们便分家了。屈小华刚嫁过去的时候还没分到土地,靠着丈夫的不到一亩田,任凭夫妇俩如何勤劳苦挣,一年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没有办法,屈小华夫妇俩商议,决定将儿子交由公婆带养,他们则远赴重庆,发誓要在这里打拼出一片天空。那是1994年的事。

看出来的烧烤技术

到了重庆后,屈小华做起了贩卖瓜子花生的挑挑生意。先到市场上批发一些瓜子花生回来,自己挑着走街串巷地卖,一斤瓜子花生能赚5毛钱。因为利润薄且每天能卖出去的很少,辛苦几个月下来,没赚到钱。后来,屈小华听人说起卖烧烤赚钱,便决定改行摆烧烤卖。可是,她从来没做过这个行当,又不会技术,怎么办呢?屈小华先是学着别人到市场上去买回各种菜品,让丈夫花了几十块钱用木条加钉子做了一个烧烤架,然后就把自己的烧烤摊摆在那些生意好的烧烤摊旁边,不为能卖出多少,只是为了“看”别人卖。看别人的菜品制作及摆放,看别人如何烤,看别人加佐料的顺序,看别人如何掌控火候等等。屈小华就这样坚持,一“看”就是几个月。因为同行之间存在竞争,问别人技术别人是不会说的,要学到真正的烧烤技术,屈小华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看”。

当然,每天晚上收工的时候,看到旁边的摊主大把大把地在数钱,自己的钱袋里却空空如也,屈小华又怎能不心寒呢?都是耗费同样的工夫,别人的收获和自己的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呢?技术不好,没人买她的烧烤吃。想到这些,屈小华咬咬牙,又愈发坚定了“看”的决心,继续“看”下去。就这样,一天都没休息,屈小华“看”了大半年后,已经是1995年春节后了。此时,屈小华烧烤摊旁边围着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生意开始越来越好,每天准备的菜品都基本上能买完。一天晚上,入夜没多久,事先准备的菜品很快就卖完了,屈小华回家把钱数了数,竟足足有一百多元。看着这些钱,屈小华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被城管追赶的日子

终于熬出头了,自己的烧烤技术终于被顾客接受了。先前多少的委屈、煎熬,多少个起早贪黑,多少回忍着痛把卖不出去的变质原料菜眼睁睁地倒掉,现在,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是过去了。该是收获的时候了。

从那以后,屈小华的烧烤口味越来越好,加上菜品新鲜,分量足,屈小华又热情周到、为人爽快耿直,前来屈小华的烧烤摊前排队购买的食客越来越多,这也给屈小华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摆烧烤摊几年,虽然风里来雨里去,屈小华夫妻俩还是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丈夫用这些钱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跑起了运输生意。屈小华还是卖她的烧烤,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摆烧烤摊毕竟是小本生意,没有一个固定的营业场所,刮风下雨了连个遮蔽的东西都没有,苦啊!除此外,还得被城管们赶着四处躲藏。屈小华说,有一次,当她正在给围着的一群顾客烤烧烤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人在低声地喊:“来了!来了!,屈小华想都没想,端起滚烫的烧烤架就拼命冲向旁边的一幢居民楼,一口气跑到了二楼,才躲过了一劫。要是平时,单烧烤架就好几十斤,加上菜品,还有熊熊燃烧的炭火,别说搬走,就是挪一下也都费力,可是,这一次,屈小华却一口气把它端到了二楼,真是难以想象啊!到了二楼,等城管走远了,屈小华瘫软地扔下还紧紧抓在手里的烧烤架,摆放在上面是菜品撒了一地,看着这些,屈小华的眼泪滴答滴答地滚落下来,溅在烧得正旺的火焰上,发出噗哧噗哧的声音……

靠烧烤支撑起来一个家

然而,对于他们这些摊贩经营者,被城管追赶,甚至罚款、没收烧烤菜品及器具,那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生意清淡的时候,屈小华也改行开过几个月的火锅店,也进厂做过工人,可是换来换去,还是觉得摆烧烤摊赚钱,于是,很快她还是又回到了老路上:摆烧烤摊。

后来几年,屈小华的烧烤生意愈发好了,夫妇俩把儿子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来上学,一家三口人终于可以团聚了。屈小华说,家乡很落后,原来孩子在那上学时每天得走五里路,现在进城了,学校好多了,孩子成绩还是班上的前几名,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夫妇俩越来越有盼头了。说到孩子,屈小华说,儿子读城里中学的7000元的赞助费都是她卖烧烤攒下的钱呢。

现在,屈小华每天的时刻表是这样的:凌晨4点收摊回家,收拾好锅碗瓢盆,吃过饭,准备好儿子的早餐;6点到10点休息;10点后起床,到市场上买回当天所需要的各种菜品,做好儿子的午饭,12点,儿子回家;午饭后,洗、切、串、煮、削等等,把晚上的烧烤菜品全部备好,做完这些,已是下午5点钟;把烧烤车推到固定地点,6点左右开始营业,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收工。如此简单而劳碌地重复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百元钱,稍差一些也能卖个二三百块。

一个卖两块的烤鸡腿,除去所有成本后,能净赚一块;荤菜和素菜相比,素菜的利润要高一些;荤菜素菜平均算下来,利润率在30~40%左右。

一个不起眼的烧烤摊,就这样活生生地支起了一个家,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