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说:“语言除了意义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郁的区别。”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演讲,对语音的要求就更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亮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讲,最佳语言应该是:
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清亮圆润,即声音洪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和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因为讲话是线性的,不间断进行的。话一出口,当即就应被人听懂,时间差不允许听众有反复斟酌思考的余地。听众只要稍微停顿,间断思维的序列就会跟不上演讲的速度。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尽量做到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词。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的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平仄以成句,抑扬似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汉语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还与语气停顿和押韵有关。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演讲中若能准确地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语音音节便显得和谐自然。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接受演讲信息主要通过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能立即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言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言相比,口语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冗繁的句子;其次,使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再次,不过多地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此外,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如果我们硬性把“铁锹”说成“一种由个人操作的手握挖土器”,把“草原”说成是“一个天然的平面”,这样做,如果不是故意为难听众,有意不让听众理解,那就是特意和自己过不去,使自己的演讲归于失败。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磕磕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语言若没有轻重缓急,就难以传情。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啊,多美啊!”用舒缓的语气可以表达出赞颂之情,如果用漫画化的怪腔怪调来念,则表现出讥讽嘲笑之意。因此,演讲者正确选择和运用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愉快、责备,语调先强后弱;表示不平、热烈,声音先弱后强;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表达技巧要注意的方面
语言表达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合理安排节奏
节奏和速度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有声语言的节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演讲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成的回复往返,构成了语言的节奏。口语表达的节奏要适应内容的需要、适应感情的需要。一般来说,抒情性的段落、描绘性的语句,节奏应该慢一些,相当于音乐节奏的慢板。陈述性的段落、说明性的语句适宜采用中板。表示强烈感情的爱与憎的议论、指责,应采取快的节奏。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节奏仅仅理解为语音的表面标志,而应该把它和演讲的内容、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缓慢、舒展的节奏会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强烈、快速的节奏,会给人激昂、奋进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根据演讲实际内容和情感变化的需要,具体确定演讲的节奏。
二、重视语调的变化
演讲,特别是以鼓动为目的的演讲,除了要求内容丰富新颖、思想深邃外,还要能以情感人。而口语传情的主要手段就是驾驭自己的语调,使之富于变化。
语调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四要素”上,即:速度、重音、升降、停顿。
——速度。速度是演讲成败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说,抒情的地方应该讲得慢一些,不然,演讲者细微的心理变化,意在言外的境界,就难以给人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叙述,也应该讲慢一些。反之,急切的呼语、热烈的争辩、愤怒的指责、慷慨的陈述、紧张的场面又应该讲得快一些。这样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创造出应有的气氛,并能和听众的感情得到交流。
——重音。重音就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把某个词语加大音量,讲得重些。
——升降。语调的升降就是人们讲话时声音的高低抑扬。人们讲话时所要表示的喜怒哀乐、惊愁悲急都可以通过声音的升降抑扬变化体现出来。
——停顿。停顿就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句群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一般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法停顿是与语法结构相联系的。标点符号表示语法关系,同时也表示语音停顿。凡是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应有适当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要和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法结构的层次相适应,大致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极短。
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在表达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
三、合理运用模糊语
在外交会谈中,当对方友好地提出邀请访问时,另一方就经常用模糊语言回答。例如:“我们高兴地接受邀请,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这“适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呢?这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演讲,有时需准备文字稿,但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的。即使是事先准备了演讲稿,有时也需要临场即兴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像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从容不迫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拿出准确可靠的数据,这就需要使用模糊语言。
“我们在教师中间组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小组。”这里的老、中、青是个模糊概念,老年、中年、青年各指多少岁到多少岁的人呢?其实,这种模糊语言,听众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
90
演讲中的语音
口齿清楚、语音纯正、语气生动、表情达意鲜明,这些都是有声语言的特征。演讲者有声语言的声音美,往往能使演讲更易入耳入心,引人入胜,获得最佳的演讲效果。
声调和谐
比如,毛泽东的演讲《反对党八股》中有一段话:“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这里,每句结尾都是两个音节,两两相对,显得音节匀称;而且语末音节的平仄相错,讲起来就有声调的高低相配,急缓相间,抑扬相应,听起来声调和谐,清婉悦耳。
演讲要适当地注意声调的配合,以形成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和谐美。
象声形象
蔡朝东在《理解万岁》的演讲中有一段:
“一天下午,‘轰隆隆’,一发罪恶的炮弹拦腰削断了一棵碗口粗的大树……这时,受伤的战士们继续匍匐前进。‘嗒嗒嗒’……敌人的高射机枪追打着,战士们顺着山势向下滚,鲜血浸进了殷红的土地……”
蔡朝东运用了模声的手段,十分逼真形象地再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情景,使听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显示了生动、形象的感人力量。
能比喻和模拟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称为象声词。在演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描摹事物的声音,能给听众具体、形象的感觉,又有声音和谐的形象美。
韵脚自然
毛泽东的演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有一段:
“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这段话的韵脚“倒”、“到”、“掉”都是同一个韵母,讲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切记,演讲毕竟不是诗歌韵文,决不能舍意就韵。
我们知道,诗歌,尤其是古诗都是讲究押韵的。押韵确能体现出音韵美和旋律美,所以,演讲也可以适当地押韵,讲究一下韵脚的自然美。
音节协调
郭沫若的演讲《科学的春天》中的音调就非常的协调。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特点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还有四音节词等。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及词组有很大的优点,即语音的强度、节奏感强,讲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有力。因此,为了使音节搭配匀称协调,最好将相同音节的词并列使用,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匹配,多音节词与多音节词匹配,就可形成对称、均衡的“建筑美”。
叠声复沓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中就有几次运用了叠声:“今天,这时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国民党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先生在情感最激烈处用了叠声,像一发发子弹射向敌人的要害,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演讲中运用叠声可以加强语势,抒发更为强烈的思想情感,形成声音的复沓之美。
如何确定演讲的重音
我们在演讲中,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显示演讲的感人力量,常常必须在演讲中重读某些词句。通过重读,使演讲听起来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从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在演讲语句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们要稍稍加重某些词句的读音,这就是重音。重音和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非重音,也没有绝对的重音。重音与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的音调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它绝不是要特意突出什么,也并非要高声地重重地读。重音的确定,对于演讲来说十分重要。确定重音必须联系演讲的中心思想,考查一定词句在演讲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提高演讲效果的重要一环。一般说来,重音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凡句子中列举的同类词语,或排比句中表示排比标志的词语,该重读
下面三例中哪个词语应该重读?
我爱我们的蓝色,它是大海的韵律,它是天空的广阔,它是和平的徽号,它是我们理想的寄托。
这是清高,是奉献,还是书呆子气,任其议论好了。我们自我意识很好,我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对得起人民的哺育,对得起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心地坦然,光明磊落。
让我们以真诚的心,不屈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在父老前辈面前,在弟弟妹妹面前,在子孙后代面前,塑造起一座崭新的、巍峨的丰碑吧!
二、文章中起照应、重复作用的词语,要重读
例如,《演讲与口才》1988年第9期《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一文中的分数一词要重读:
“分数,你牵动着多少家长的心;分数,你困扰着多少教师的日夜;分数,你操纵着多少教师的悲欢;分数,你制造着多少人间的悲剧……”
三、演讲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说话的着眼点和表达感情的重点而定
某些词语很普通,但如果是演讲的着眼点,又切合表达感情的需要,就需要重读。
《演讲与口才》1988年第9期所载《我为什么财迷心窍?》中的一段:
“现在,我可以向领导、向父老乡亲,向那些不曾受到我的分文优惠的顾客们公开我敛财的秘密:四年来,我已有7900元的存款,这是当了21年民办教师、九年正式教师和村小代理负责人的我30年总收入的四倍还要多的财富。”
在上面这段演讲中,为强调捐资办学前聚资之艰难,哪些是演讲者意欲强调,应当读重音之处?
以上这些例子,仅是重音确定的几种常见情况。重音确定后,可稍重地读这些词句,也可采用语句的停顿和音调的长短来读出重音。
因此,我们在演讲时,要努力深入角色,尽力投入到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之中,按照感情表达的重点,恰如其分地强调某些词句,来加强表达效果。
当然,在演讲中,重音的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演讲中重音也不可确定太多,多了则轻重音显得不明显,反而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91
演讲中的语调
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停顿的变化都可以称为语调。一般来说,除了要求吐字准确清晰外,声音的轻重疾徐,还应随着演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调是最能表达感情色彩的,只有和演讲内容相配合,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语调的高低变化
在演讲中,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就不能不对语言做高低抑扬的变化处理。既不能一味地高,破嗓裂喉;也不能一味地低,有气无力。只有使音调的高低随意而变,随情而变,才能造成最佳的演讲效果。
语调有高低变化,或者说抑扬变化。一般来说,高音为升调,即句子调值由低到高,句尾发音往往最高,一般用于疑问句。低音为降调,即句子调值由高到低,句尾发音往往最低,一般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语调的轻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