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18897200000004

第4章 演讲的准备工作(3)

三、调整可移动的想法

把内容分布在纸上各个部分;它也可以类似于列提纲,用线性方式连接内容。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记事贴上记下,把它们粘在墙上或桌上。你可以根据主题把它们集中起来,把某一组的某些部分移到另外一组,直到你对整体结构感到满意为止。或者,如果你更喜欢以线性方式考虑问题,则可以根据记事贴上的内容制定原始提纲,提纲可以写在任何地方,包括缩格记录的分要点。

另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从收集资料的笔记卡片入手,在卡片上添加你自己的想法。我们建议在查阅资料时使用笔记卡片,在上面注明标题。你可以从这里着手写下自己的看法、过渡句并再用一些卡片进行综合,把它们插在你认为适当的地方。像记事贴一样,你可以随意改变顺序和模式,变换尝试多种处理主题的方式。

充分展示每种组合方式的优点,不要急于下判断做选择。让自己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随意调换各个部分,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

经过这个过程,你已为自己的演讲准备了好几个可能的要点。下一步是选择最能满足你的演讲目的、效果最佳的要点。

要点应独立且符合主题

一看你的论点陈述句,就应该想到你的演讲中应该包括哪些要点。明确必须做出回答的核心问题。一旦明白主题涉及的内容,你就能用论点陈述句检验提纲中的要点了。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挑选彼此独立的要点。

要点之所以被称为要点不是偶然的,要点是扩展主题的有限几项核心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了尽可能明确清晰地说明问题,要点应该彼此独立。每项都应该排除隶属于另一项的可能性。用简单的话来说,这条法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格言“任何东西都有其所归和所属”。演讲者面临的挑战在于找出一种可以恰到好处地把所有内容加以安排的条理。

有时当你尝试把各项内容归为几个要点时,发现有些内容既可以属于一个要点也可以属于另一个要点。出现这种重叠现象时,你就会明白自己还没有理清思路,还没有为所有内容找到一个有效的分类系统。如果你不知道某项内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听众当然也不会明白。

给要点分类的时候要遵循单一的原则,使得所有内容可以归入某个要点,并且只能归入这个要点,这一点最重要。

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即某项内容在两个要点之间很难决定把它归入哪一类。对普通听众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把问题的范围缩小,排除某些模棱两可的要素,必要时把这些问题留到听众提问时解答。

如果一项内容可以放在两个地方,说明你的要点不能彼此独立。如果一项内容不能放在任何地方,这说明你离题了。

确定要点的数量

虽然这条规则听起来过于武断,但是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束缚手脚。作为演讲者,你应该围绕几个要点整理自己的内容和思路。如果把每条思路都作为要点,结果弄得没有机会扩展其中任何一条。如果分要点过于庞杂,你就无法从中抽象出适合你演讲主题的东西。此外,如果你只有一个要点,那么你基本上只有主题,谈不上所谓的整理和组织演讲。

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要点如果超过五条,听众就记不住了。

重要性相同或逻辑作用平行的要点称为并列要点。用于解释、支持或服务于其他要点展开的逻辑推理过程,重要性较小的要点称为分要点。

你心中必须明白各种要点之间的关系只是相对的。演讲的每条内容都既是并列要点,又是分要点,这也是对其他内容的综括。

逻辑推理类似于说明内容之间从属和并列关系,例如,汽车是一种有效的货物运输方式,因为汽车运输的目的地覆盖范围相当广阔;因为汽车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因为汽车相对易于操作。

显然,原因从属于它们所支持的要点。

安排演讲内容时用于证明要点的论据不能与要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或与要点并列。

7

开掘演讲主题内容

不同的演讲主题有不同的内容开掘方法。有横向思考开掘内容的,也有纵向思考开掘内容的,当然我们也能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来开掘内容,还有就是对演讲所涉及到的内容的原理进行开掘……其中各种方法的使用只要合理,只要能对主题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开掘都可以考虑。

横向思考挖掘主题

美国国庆日,反奴隶制运动的宣传家道格拉斯被邀发表演讲。接到这个邀请,他开始思考讲什么的问题。走在街上,看到白人正兴高采烈地为庆祝国庆节张灯结彩做着准备工作,作为美国人中的一员他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联想到国家信奉的自由、独立、平等、人权原则与现实的反差,他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幅颇带讽刺性的滑稽画面:自由女神右手高擎着“人生而平等”的标牌,左手却死掐着黑人的脖子,欲将其踩到脚下。这个画面越来越清晰和真实,使他挥之不去。

他想象了一下,这种感受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他认定,所有的黑人和那些有理智的白人都会产生他的这种感受。于是,他决定抓住这幅讽刺性的滑稽画面做文章,说出这份真实的感受并拓展到对现存奴隶制度的抨击上面去。他斟酌选择了提问式开头,他发问道:“为什么今天邀请我在这里发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接着,他说他自己在这样一个本该是举国同庆的节日里感到的却是凄凉。他设想,听众听到这里肯定会大惑不解:为什么国庆节与你不相干,在此喜庆的日子里何以会有凄凉的感觉,这种疑惑是他所需要的,但无需急于破题。说完国庆意义,蓄足“能量”后,方施破题之策。

到这里,他用一个转折语过渡到后面要说的最主要的话题——鞭挞奴隶制上。这个转折语是:“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是怀着一种与你们截然不同的凄凉心情来谈论国庆的。我并不置身于欢庆的行列,你们昂首挺胸,只是更显露出我们之间难以度量的差距。”通过这句话,道格拉斯逐渐把演讲引入高潮。整体设计完成后,赋标题“谴责奴隶制”。

从一点真实的感受出发,让思维呈扇面形式深入展开联想,也是一种不错的挖掘话题的方法。

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向纵深挖掘

四川李安娜的《人才在哪里》的演讲,就是通过深度思维得到超出常人的结论,从而开发自己的主题的。

估计这位演讲者首先读到了一则报道,该报道记述了这样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被邀外籍学者很惊讶,声称他所讲的专题本就是中国一个叫陆加曦的人发现并建立的,而“陆加曦博士”肯定还活着。按照这个外国学者提供的线索,中国政府在内蒙古找到了陆加曦的工作单位——一所偏僻的中学。然而,此人已在穷困潦倒中去世多年了。可他在世之时,谁也没把他看成是个人才,他未得到当时国内任何人的支持和赏识。根据这则报道,演讲者进行了深思,得出结论:中国大地十亿多人口中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是中国的伯乐们评价人才的标准观念系统出了大差错。

想到这里,他思绪飞扬,立刻找到了要说的丰富话题:第一,伯乐当年的识才观;第二,当今识才标准的差错和造成的悲哀(举陆加曦的例子说明);第三,人才特点及其辨识。

有些演讲者所做的演讲很有思想深度,其思想深度往往来源于他们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善做寻根性的联想。

从时间的角度挖掘

一位有名望的理想主义学者被邀请为青年学生做一场以“博爱”为话题的演讲。拿到这个话题后,他开始思考。“博爱”这个话题是他所喜欢谈论的话题,但眼下真要有深度、有启发性地面对公众来谈这个话题,似乎并不是平日里随便说说那么简单容易。因为听众对博爱一词的内涵和关于博爱的理论并不生疏,一般地谈论博爱,近乎陈词滥调,体现不了自己被仰视的卓识和水平。于是,他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从“博爱”这个词的原始含义,联想到人类博爱行为的历史及其理论的发展。在这种联想中,他发现了几种对博爱的不同理解,比较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选取认可了一种他所欣赏的“博爱观”,并指出这种博爱论恰恰是有待于在人们心中予以扶正并能纠正人们通常所做的那种肤浅理解。有了这种联想,“涌泉”便源源不断。

事例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把讲题或讲题的核心概念放到历史进程中去联想。通过这种联想找到自己要展开的话题内容。

对内容对应的原理挖掘

20世纪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和国内刚刚过去的社会动荡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危机,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提出了置疑。某大学一位老师被学生邀请去谈“共产主义的现实性”问题。

接到这个讲题,这位老师认为,学生中思想问题的症结是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于是,他联系发展理论的原理展开联想,决定以生动的形式重点谈谈发展问题。

简短开头之后,这位老师就快速进入主题内容。他先是单刀直入地连发三问,然后围绕此三问展开论说。这三问是:“有谁能指出这个宇宙世界存在着永不运动变化的物体?有谁能告诉我自然和社会运动的总趋势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又有哪位同学能够否认在总体比较中,现代人的生活远比古代和近代人好?”“既然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父辈比我们的爷辈好,我们又比我们的父辈好,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子辈、孙辈会比我们好?这种不断好下去的结果是什么,难道还用说吗?……”

继而,他从另一个角度挖掘:“到一个陌生的目的地去,你可能要走许多迂回的弯路,只要大方向正确,你不会在意这些弯路,而且确信自己能够到达目的地。可历史走上同样的弯路时,总有一些认识肤浅的人犹豫彷徨……肤浅导致脆弱,脆弱导致怀疑和放弃……只有理论上的尽快成熟,才能远离肤浅、浮躁和脆弱。”他还引用现代西方学者的一些有用观点发挥说:“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如尼采、萨特等)曾在揭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性时说,人的本性就是永不满足于当下的自我而趋向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而这种超越之动力就来自信仰和理想。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和理想是生物性的回归与降格!……当然,我们的信仰和理想不包括他们所认可的非科学的假想和幻想,而是要把理想和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发展观上……”最后,他解释道:“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高级发展形态,它更是指向这种高级社会形态的运动!……前途的光明总是与道路的曲折相伴随的……”

将眼下欲解决的思想问题与一两条原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通过挖掘原理来化解问题就是这种方法。

从自身感受出发挖掘内容

一位从事监狱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应邀为青少年做法制演讲。构思演讲主题内容时,他脑子里浮现最多的东西就是在监狱工作时看到的害人害己的罪恶结果和痛苦忏悔的眼泪。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有了一种认识:犯法犯罪的事千万做不得。于是,他决定围绕这个主题讲三点:一是引用典型事例展现罪恶、痛苦和眼泪的狱中情景;二是以犯罪的手段绝对谋取不到幸福;三是一切罪恶终将有报,并告诫青年牢记这些用鲜血和眼泪写成的真理。

话题挖掘方式当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留心一些优秀的演讲词,我们还会得到其他一些启示。

逆向思考挖掘内容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高尔吉亚的“智者”,对演讲术和雄辩术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最擅长发表雄辩式演讲,而且自信自己能够对任何话题发表长篇大论。为了演示这种能力,他曾做过两次非常著名的演讲,其中一篇被后人追加题为《为海伦辩》。

海伦是公元前12世纪的希腊美女和希腊一个城邦国王的妻子,由于她与西亚特洛伊王子私奔而导致了整个希腊与特洛伊的战争。这场战争耗时10年,双方牺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才以希腊方的微弱胜利而结束。对于这场战争,希腊人一直持否定态度,并把战争的全部责任归罪了海伦。通过荷马对这场战争的记述,海伦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海伦有罪”成了全希腊人的普遍共识。

高尔吉亚是意大利西西里东部林地尼城邦政治家。他作为使者来到雅典,完成使命后,因雅典人惊羡其口才,曾一度逗留雅典,成了教授口才的“智者”。在教学中,他夸下海口,声称能把任何“死话”说活。学生选择“海伦有罪”的反面话题——“海伦无罪”让他示范。于是,他拟就了一篇为海伦辩护的演讲词。

对于这种要逆公众意见而动的讲题,他被迫做逆向思考联想到了一个计策。

高尔吉亚首先提出一个大前提:“人之有非凡之举,多为迫不得已而为之。”然后,他认定,作为女流之辈的海伦,其私奔的“非凡之举”背后肯定有“迫不得已”的原因。最后,他围绕“迫不得已”大做文章,穷尽所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只有下面几条:一是神意的安排或命运的驱使;二是为暴力所劫;三是为甜言蜜语所惑(他称其是比“硬暴力”还厉害的“软暴力”);四是由情爱促逼(他说女子一旦落入爱河,神力都奈何不了)。高尔吉亚逐一说明这些都是海伦无法抗拒的原因后,以“海伦无罪”之结论圆满结束了演讲,成功地为海伦“翻了案”。

高尔吉亚这篇演讲词的主体内容构成,用的是逻辑演绎法来搭建的。大前提中的“迫不得已”是关键词,然后说出四个可能存在的“迫不得已”作为理由的小前提,并顺利地推出了结论。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篇演讲词中的论证当然经不起推敲,但其挖掘话题的技术却是值得学习的。

从事物的反面来思考,会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这种方法挖掘内容也是一种挖掘演讲内容的方法。

对事物进行对比引发思考

上海的石亚男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篇呼唤改革的演讲。他的这篇演讲不是泛泛论述改革的必要性,而是抓住一件事情,把西方人的做法和中国人的做法进行一番对照,现出我们的落后性,从而表明中国的现行体制——尤其是用人制度——实在有改革的必要。

这篇演讲稿从这样一件事出发:西德德马克公司与我国某研究机构洽谈一种设备的引进时,我方派出一个庞大的出国团体,而对方只派出两名精通业务的人员与我方接洽,“一名是开发部的硕士经理,另一名是代理商”。我方人员由于大部分是不懂业务的行政要员,因此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人不多,而实际发挥作用的人又没有拍板实权,结果导致重复引进或以次充好。石亚男同志在演讲中运用正反事例对比,夹叙夹议,给人以深深的震动。演讲主题内容丰满后,还有一个整体布局的问题要交代。

通过对事物进行对比挖掘主题内容,也是演讲内容的一种有效挖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