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因酷爱古物而倾家荡产的人,身上裹着孔子在杏坛讲学时坐过的那张席子,拿着舜帝时期的餐具,拄着夸父追日时拿的手杖,拖着东郭先生在中山与狼遭遇时穿的鞋,在大街上乞讨,说:“哪位给我一枚姜太公铸造的圜府钱?”有个挑担子的人扔给他一个李子,他连看都不看。那个挑担子的人说:“这可是陈仲子家的李子!”他立即瞪起眼睛看着李子,并向挑担人致谢,说:“我刚才以为是晋代王戎家的李子呢,不值钱,所以没有接受。”
农夫
宋国有个农夫,经常披着破麻絮过冬。到了开春时节,他光着脊梁去晒太阳。他感到暖洋洋的,舒服极了。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豪宅,暖和的居室,丝、绵、皮衣,以为自己享受的是最舒服的了。他回到家对老婆说:“光着脊梁晒太阳是世界上最好的享受,别的人都不知道,我要将这个方法献给国王,一定会得到他的重赏。”邻居的富户听了告诉他:“从前有个常挨饿的人,有次吃了胡豆、甜麻杆、野菜、嫩蒿子,觉得味道甘美如饴,他便向当地的豪绅称赞推荐,豪绅弄来了一尝,蜇得嘴疼,吃得肚子难受。大家就讥笑他,埋怨他,那人便十分惭愧。而你就是这类人。”
仆人的大话
主人对仆人说:“以后出门要说几句大话,装得体面点。”仆人说:“好!”
一次,有人说这个天王殿真大。仆人随即说:“和我们家的厨房一样。”又有人说这个龙衣船真大,仆人说:“和我们家的帆船一样。”还有一个人说:“这头牛的肚子真大。”仆人马上说:“和我们家主人的肚子一样大。”
落地与及第
一个仆人随主人去应试,路上,主人的头巾坠地。
仆人赶快叫:“头巾落地了。”
主人说:“落地(第)这话多不吉利,以后应该说及地(第)。”
主人把头巾系好后,仆人说:“今后这风就是吹上天去,也可不能及第了。”
炫耀
一个人穿着新做的丝绸裙到外面去走,因为害怕别人看不到她的新裙子,于是就耸着肩提着裙子走路。
过了好一会儿,她见到一个小孩子,就问他:“有人在看我没有?”
小孩子说:“这里没有人。”
于是她就松下双肩,说:“既然没有人,我还是休息一下吧。”
听者有意
从前,一位主人欲请四人到家中作客。俗语道:请客容易候客难。约会这天,四位客人来了三位,等了好长时间第四位客人也未到。主人着急,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也不来。”来客中的一位听到此话,心想: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却来了。我是不该来的呀。于是起身走了。主人一看,缺一位,现在又走了一位,话便冲口而出:“得,不该走的又走了。”其中一位客人听此言便想:不该走的走了,该走的却没走,干脆我也走吧,于是也不悦而去了。此时,主人意识到走的两位客人可能是因自己的话而产生了误解,便向最后一位客人解释说:“我没说他们俩。”客人听后想:共来我们三人,没说他们俩就是说我呗。于是便也扬长而去。
多愁
沈屯之跟朋友一块去上街,听说书的说,杨文广被围困在柳州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便皱眉叹息。朋友将他拉回家,他仍白天黑夜地放心不下,说:“文广被困在那里,可怎么解救呢?”因此忧虑成病。家人劝解他,带他去郊外散心,忽又见道上有人扛着竹子进城,便想:“竹梢十分尖锐,街上人多,会被刺伤的。”回到家更加忧愁了,病也更重了。家人无法,请神巫来解除。神巫说:“我去阴间查了档案,你来生要转世为女人,嫁给一个姓麻哈的丈夫,是个外族人,相貌丑陋得很。”他更忧愁了。病情加重。亲友来看望他,安慰他说:“要多向宽处想,病就好了。”他说:“要让我宽心,必须杨文广解了围,扛竹子的到了家,那麻哈子写一休书给我。”
满朝忠臣
乾隆皇帝沿卫河南下察。行船时,他靠窗坐着,看见河道旁边农民在耕种。这是他以往从未见过的景色,便四下观看,十分快乐。到了山东的一个城镇,乾隆想了解一下民间的疾苦,就叫来一位农夫到龙舟上,问他年景如何,收成好不好,农业的大概情况,地方官吏的好坏。农夫的回答,乾隆颇感满意。他接着又让农民察看随从各大臣,让他一边看一边问他们姓名。因为这农民是奉旨询问,各大臣在皇帝面前不敢不报告自己的姓名。这些随行大臣中有不少人怕这农民将平时听到的老百姓的议论告诉皇上,招致皇上发怒,都吓得两腿发抖。农夫问完姓名后,向皇上报告说:“满朝都是忠臣。”皇上问他从何以得知?农夫说:“我见演戏时,净角扮演的奸臣,像曹操、秦桧等,脸上都涂着白粉,像雪一样白。现在朝中各位大臣没有一个像这样的,由此得知他们都是忠臣。”乾隆大笑。
果然如此
于嘽子和朋友围着火炉坐在床上。他朋友正靠在炕桌上看书,衣裳掉到火上去,烧了起来。于嘽子不急不忙地起身到朋友面前,拱手作揖表示叹息说:“正好有件事情,想告诉你。知道你生性急躁,怕你听了生气着急。如果不告诉你,又觉得对不起你,做事不够朋友。所以,请你千万宽容大度一些,一定不要发怒,你答应了,我才敢说。”朋友说:“你有什么就说罢,我一定按你说的做。”于嘽子还不放心,又谦让了好几次,才迟疑不决地说:“现在,火正烧着你的衣裳!”朋友起身一看,衣裳烧了一大片,就说:“你为什么不快点告诉我!还这么慢慢腾腾的。”于嘽子说:“人们都说你性急,果然如此。”
瞎子的感觉
有个瞎地主,他眼瞎,心更瞎。
这天,他觉得地里的竽头该锄了,就唤长工们去锄。他不放心,也跟着来到芋头地。长工们到地里就干了起来。有个长工没注意,一下子锄掉了一棵,不由地“哎嘿”了一声。瞎地主耳朵灵了,他一听,就知道断了一棵。他心疼,可没有作声。收工后,瞎地主记得清楚,一共二十一声“哎嘿”,就是断了二十一棵芋头秧子。到家,他就把长工叫过来,嚷道:“你们觉得我看不见,就故意给我使坏。我耳朵可没聋,你们一共锄掉了我二十一棵芋头秧,是不?得扣光你们的工钱。"长工们听了,又气又惊。
第二天,地主又跟他们上了地。这些人都商量好了,到了地里,把芋头秧全都锄掉了,谁都没作声。收工了,地主笑着说:“今天干得怪用心,没‘哎嘿’一声,每人奖一块银元。”
礼节
有个财主,准备嫁闺女,女儿的婆家相隔三十多里。俗话说:十里乡俗不同。他怕不懂那里的乡俗礼节,弄出笑话,就托人找了个当地人来当向导。并告诉送亲的人说:“一切礼节都得跟这个向导学。他咋做,咱们也咋做。”
可巧这天下雨,这个向导到转弯处,不慎“扑通”地滑倒,后面的人以为是礼节,一个个到那里都“扑通扑通”地跪倒,闹得一腿泥。进门时,向导个子高,头“咚”地一下碰到脑门上。这下倒不要紧,可害苦了后面的人。高个子还好说,那矮个子还要像青娃似的跳着往上碰。开始吃席了,那个向导觉得这些人太可笑了,又不敢明笑,不料却忍不住,扑哧一笑,把一根粉条卡到鼻孔眼里。这下席上可热闹啦,这伙人,你“扑哧”,他“扑哧”,可是那粉条却怎么也卡不进鼻孔眼里去。
最后散席时,娘家送嫁的人才对向导说:“你们这里的礼节真麻烦。前两个嘛,我们还可以凑合,唯独后面这个礼,学不来!”
截竿入城
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竿进城门,他竖着拿,进不去,再横着拿也进不去,实在想不出进城的办法。正在作难时,来了一位老头,对他说:“我尽管不是圣人,只是见得多了,办法就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将竹竿从中间截开,这样,不就可以拿进城门了吗?”于是,那人便听从了老头的好主意将长竿截了。
不懂装懂
村里有位黄二大爷,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黄二大爷进城里去。他在吃饭的时间走进了一个澡堂,黄二大爷问:“有饭吗?”澡堂里的人说:“没有饭,光有汤。”黄二爷说:“来两碗。”
看澡堂的人有意开玩笑,就给黄二大爷盛了两碗洗澡水。那洗澡水又浑又稠,也怪像汤的。黄二大爷一闻觉得不对味儿,可又口渴难耐,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喝光了。
临走的时候,黄二大爷对看澡堂的人说:“这汤变味了,你们再不快卖可就酸了。”
于戏
有位教蒙学的先生,第一篇先给学生教《大学》,读到:“于戏,前王不忘”这一句,竟将“于戏”照字面读下去。主人说:“错了,这里应读作‘呜呼’。”先生听从了他。到了冬天,读《论语》注:“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傩:古代腊月举行驱疫的一种仪式)。”仍将“于戏”读作“呜呼”。主人说:“又错了,这里应按字面读‘于戏’。”先生大怒,对他朋友说:“这家主人真难打交道,就这‘于戏’两个字,从年初一直和我拗到年底。”
白字还有一撇
中秋节卖月饼,一家店铺的招牌上错写成:“日饼”二字。有个人指着招牌说:“月字写成白字了。”(白字在古代文言中指错别字)店主人说:“你以为我信你?白字还有一撇哩!”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田里的禾苗长得不快,就去一棵一棵地向上拔。拔了半天,他疲累极了,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禾苗向上长了点儿。”他的儿子第二天到地里去看时,禾苗全枯萎了。
钻火
魏地有人夜晚患了急病,让门人取火照明。这天夜里漆黑漆黑的,得病的人又催得很急。门人气愤地说:“你责督人也太无理了,现在周围黑得像漆一样,为什么不用火给我照着,那样我也就好找钻火的用具了。”
吉利口彩
从前有个地主,雇了两个长工。为发财升官,总爱听点吉利口彩。于是特意给他的两个长工取了好听的名字:一个叫“高升”,一个叫“发财”。
正月初一早上,地主就连声叫唤:“高升,高升!”高升住在阁楼上,马上回答说:“下来了,下来了!”地主听了,真想发火,又怕冲了喜气,只好再叫:“发财!”发财住在马圈里,马圈没窗没棂,黑糊糊的,他以为天还没亮,连忙回答说:“还早,还早!”地主气坏了,说:“今年有了你们两个倒霉鬼,大不吉利,非把你们辞掉不可!”
高升和发财听了笑着说:“好啊,你要是辞了我们,这辈子再也别想发财、高升!”
我要半把
地主儿子要到城里去买东西。临走,他去问父亲,进城买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地主告诉儿子:“城里的商人很狡猾,他们要的价钱,你只能还一半,不然的话,就会上他们的当!”
儿子来到城里的一家商店,东看看,西看看,最后准备买把刀子。于是问商店的老板,刀子多少钱一把。老板告诉他:四十两银子。儿子想起父亲的话,马上还口二十两。老板认为这个买主还大方,就说:“二十两不行吧,三十两怎么样?”儿子立即说道:“十五两。”老板感到很奇怪,怎么我在少,他也在减呢!于是:“你若真的要买,再让二两,二十八两,不能再少了。”地主的儿子立即又还十四两。老板没办法,只好再说:“既然你安心要买,卖够半钱算了。干脆二十两一把。”“十两。”地主的儿子也回答得很干脆。
商人有点不耐烦了,“你是来跟我开玩笑的吧?我看你买不起刀子,没有钱,我送你一把!”地主的儿子说:“不,我要半把!”
北方的菱角
一个南方人煮了一盘菱角,招待一位北方朋友。客人拿起一个菱角,也不剥壳,放进嘴里便嚼起来。主人告诉他要剥壳吃。客人见自己出了洋相,赶忙故作惊讶地掩饰,说:“你们吃这玩艺还这么讲究啊?我们那儿都是连壳吃的。”主人好奇地问:“你们北方也有菱角吗?”“有,有。”客人得意洋洋地说,“我们那儿,山前山后、树上树下长满了这玩艺儿。”
卖核桃
集市上人来人往,做生意一个比一个吆喝得美。有个卖枣的,大声喊道:“大枣小核!小枣没核!”行人一听,你争我抢,一袋烟工夫,两筐枣便卖完了。旁边有个卖核桃的,看得眼红,也学着卖枣的样子大声吆喝:“大核桃小仁!小核桃没仁……”这样,一直到天黑也没卖掉一个核桃。
本行话
木匠、厨师跟和尚一块儿走路。一路上各人都夸自己干的行当好。后来,和尚说:“咱们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从现在起,谁也不再说本行话好不好?”木匠和厨师都赞成,并且立了罚规:谁要再说本行话,到家以后得摆一桌酒席请客。
立了罚规,谁也不轻易说话了。走了一段路,又热又累,三个人就坐在路边一棵大树下歇脚乘凉。木匠盯着大树,端详了好大一会儿,点着头说:“这棵树长得真好,足够做条船。”厨子指着木匠说:“你犯了罚规啦!”木匠只好认输,可是他说:“我请二位喝酒倒没啥,可惜我做不好菜。”厨师忙说:“办酒席你甭愁,我包啦!”木匠一听乐了,说:“你也犯罚规啦!”
一直不敢说话的和尚,一看木匠和厨师全输了,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我赢了。”
孵骆驼
一个老牧人从外地抱回一颗斗大的西瓜,碰见了牧主的两个傻儿子。他们惊问:“那是啥东西?”他自知这颗瓜是保不住了,故意说:“是骆驼蛋。”他俩忙追问:“咋孵法?”他答:“把它放在木盆里,盖上七床被子,焐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孵出一头骆驼来。”
两个傻子把瓜抢过来,回家依法照办。四十九天后揭开被子一看,成了一盆臭瓜汤。他俩只好抬到草滩上,唰唰地一倒,这时一只正在吃草的兔子受惊逃跑。老大傻笑一声:“那可不是咱们孵出来的骆驼崽子!”哥俩撒腿就追,兔子三窜两窜不见了。老二看见水池旁一头牛犊子怪叫起来:“你看,已经长得那么大了,跑得渴了,正在喝水呢!”他俩拚命又追,牛犊一看有人追就跑。但一转弯,牛犊又不见了,大路上过来一个脚夫拉着一头骆驼。
老大抢过去一把就抓住缰绳:“你拾来的骆驼不心疼,刚出生不到一天就给驮这么重的货?!”脚夫被问得恼火了,“它怎么会是你们的?”老二指着骆驼说:“它是我们用骆驼蛋孵出来的!”脚夫一听“孵骆驼”,气得忍不住指着傻兄弟的鼻梁说:“你俩呀,真是……”“斗大的三白瓜!”正巧老牧人路过这里,代说出了下半句。
画墙
有个人盖了一栋新房子,用石灰刷得雪白。他怕别人把墙画脏了,就在墙上写了几个字:“此墙不准画!”
有个人从这里经过,看到了,在上面写了一句:“为何你先画?”
主人看了,很生气,心想:这房子是我的,只有我能画。于是又写了一句:“此墙由我画。”
过了两天,那人又从这里经过,一看,又写了一句:“你画我也画。”
主人看了,一肚子气。又写了一句:“此墙再不画。”
那人又来了,一看,又写了一句:“不画就不画!”
骑驴
过去有个做生意的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赶着一头毛驴,进城去赶集。半路上,一个小伙子看见他们父子跟在毛驴后边紧走,就笑着说:“这爷俩真奇怪,放着毛驴不骑,跟着毛驴跑腿,也不嫌累!”生意人听了觉得有理,就让孩子骑上毛驴,他跟在后边走。
走了一段路,一个老头看到他们,不满意地摆着头说:“年轻的骑驴,让老的跟在后边跑,太不像话,一点也不尊敬老人!”生意人听了,觉得这话很对,就让孩子下了驴,他自己骑上,孩子跟在后边走。
又走了一段路,一个老太太看见他们,指着生意人说:“老的骑驴,让小的跟着跑,一点也不知道心疼孩子!”生意人听了,觉得这话也不错。可是怎么办才好呢?想了许久,才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他和孩子都骑上毛驴。瘦毛驴本来劲就不大,驮着两个人累得浑身出汗,哼哼直喘气。前边遇到一条河,毛驴吃力地走上石桥再也支持不住了,来回摇晃了几下,扑通一声,连人带驴掉进河里去了。
睡着和醒着
从前有个地主,因雇佣的长工回家了,他就叫儿子到马棚临时照料一夜牲口,并再三嘱咐:“夜间防贼,不要睡着了。”儿子答道:“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