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不再需要去说服别人,让别人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能提供微妙的线索,供人识别骗局。
和撒谎者交谈时的观察点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与此截然相反。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有学者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了通过倾听他(她)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可能。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一)迂回陈述
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二)泛泛而论
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她)要去吃比萨,但是他(她)不会告诉你,他(她)去哪儿吃,或者他(她)要了什么品种的比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做详细说明,他(她)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很多新的信息。
(三)施放烟幕
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把水搅混: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例如当被问及被告和原告是什么关系时,被告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比如下列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四)矢口否认
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政客否认他(她)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她)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的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
(五)斟词酌句
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me”(我)、“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六)免责声明
撒谎者更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七)措辞拘谨
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 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 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八)时态
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她)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九)语速
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她)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之所以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十)停顿
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造自发的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十一)音调
某人声调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调就会增加。情绪与音调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调就会改变。音调的改变是很难被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调的增加相当稳定,有时候增加很少,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她)的音调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据说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或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本身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1)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谎言识别阈值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人人始终撒谎。
(2)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为,其二是他(她)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3)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
(4)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如何说上面,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5)搞清楚谎言可能是自发的还是经过预演的,是低赌注的还是高赌注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赌注很低或那个谎言经过了预演时,完成识别谎言的任务要困难得多。
(6)要想识破一个谎言,你应该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如果你认为依靠单一线索就识破了一个撒谎者,那你是在自欺欺人。
社交细节与心理:从各种交往细节识别人心
敲门声告诉你访客是何种人
敲门是生活和交际中经常出现的动作细节。一般来说,我们到朋友家做客或者进入公司、客户的办公室的时候,都需要用这一动作。这也成了生活中应用得非常普遍的一个动作,通过一些动作细节,我们可以判断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当听到一个稳健响亮,犹如泰山压顶般的敲门声时,我们可以判断出敲门者是一个办事沉稳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貌的人,他的敲门声往往也表示出他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说明。
当听到一个短促凌乱、响若雷鸣的敲门声时,常给我们紧张的感觉,这也表明敲门者是一个非常急躁的人,他(她)的来访不一定非常重要,但是他(她)的表现却是非常着急。
当听到一个轻软无力、细若蚊声的敲门声时,开始都不一定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这表明敲门的人是一个缺乏自信,怯懦的人,他(她)也许是刚刚入行的推销员,也许是一个想提出请求却还没想好怎样开口的人。
当听到一个轻柔沉静却富有节奏的敲门声时,会给人踏实的感觉,既不让人觉得紧张也不会被忽视,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很文静的人,他们的来访也许只是一般的公事。
当听到一个沉重迟缓的敲门声时,会让我们感觉像干裂的木柴,或者干涸的河床,这样的人多半都是很忧郁的,所以他们会在一些细节的动作中,将他们的忧郁无形地传递给他人。
当听到一个迟缓造作、软弱无力的敲门声时,会让我们觉得有些烦,这是因为敲门的人往往都是很虚伪的人,所以在他们的动作中也会处处体现出一些矫揉造作的成分。
当听到一个热烈激昂的敲门声时,会给人余音不绝的感觉,我们可以从这个声音中听出会有好事发生,因为这是一个欣喜的人传达好消息的声音。
当听到一个干涩无劲的敲门声时,会让我们觉得有一潭死水在那里,这让我们的心情也有些压抑,因为门外是一个非常苦闷的人,也许他(她)是来找我们诉苦的。
当听到清脆急促的敲门声时,就像卵石相击那样,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这个人的气势,这时门外也许正站着一位非常好胜的人。
在所有的敲门声音中,干脆利落的声音就像叮咚的泉水,让我们有听觉上的享受,这样的人通常会是一个非常高雅、非常受欢迎的人。
戴眼镜的心理信号
假如你在求助一位戴眼镜的同行专家解答一个疑难问题时,如果他(她)当时回答不出来,那么,他(她)很可能会摘下眼镜,一手拿着眼镜,一手接过你的问题,故作思考。如果他(她)仍然给不出答案,那么,他(她)可能还会将眼镜放在嘴边,或皱起眉头,或仰起头,好像这样他(她)就可以想出答案。
其实,这是一个人心里紧张的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拖延时间的下意识动作。在讨论会上,当一个人被迫作出决定时,这种现象也会发生,这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考虑时间,拖延开口时间的一种努力。但是,如果当事人将眼镜摘下,并且将他(她)放在眼镜盒里,然后用力将眼镜盒推到一边的话,这就暗示了他(她)的另一种意思——将不再发言。
现在,近视的人越来越多,戴眼镜的人也很普遍了。而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戴眼镜的动作也逐渐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身体语言,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沟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