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超市经理人知识读本
18866400000019

第19章 认清市场竞争对手(1)

识别竞争对手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竞争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你应该看看其他的部分,即你的竞争对手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竞争者分析。在竞争者分析工作正式开始之前,你应该研究哪些竞争者是很重要的。很清楚,必须分析所有重要的现有竞争者。然而,对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者加以分析也是很重要的。预测潜在的竞争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往往可以通过下列归类加以识别:

1.不在该行业内但能够特别容易克服进入障碍的那些商家;

2.该行业内的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的那些商家;

3.认为行业内的竞争只是公司战略的一种明显延伸的那些厂商;

4.那些有可能进行后一体化或前一体化的客户或供应商。

另一个有潜在价值的实践是试图在已立足的竞争者之间或在有牵连的外来竞争者之间推测其合并或兼并的可能性。合并能够即时推动某个弱小的竞争者一举成名,或者使某个已经难以对付的竞争者实力增强。预测正在兼并的厂商所遵循的逻辑与预测潜在的进入者相同。预测行业内兼并目标除了考虑其他一些方面外,还可以依据其所有权情况,应付行业发展前途的能力,以及作为该行业的经营基础的潜在的吸引力。

如何在竞争中胜出

当市场的进入者接近饱和时,竞争的空前激烈会使每个商家都面临着被排挤出这个行业的危险,如何在这场游戏中胜出呢15.

密苏里大学农村社会学教授雷克斯·坎贝尔这样评论道:“沃尔玛公司所到之处,总有些东西要被淘汰。”

这一方面说明,沃尔玛公司以其本身的固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每到一处,所向披靡。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竞争的残酷,由于沃尔玛公司的低价政策和优质服务,使同业与竞争的许多中小零售商业恍如霜打,一蹶不振,甚至“关门大吉”,结果,每到一处,沃尔玛好比劲敌入侵,受到同业人士的强烈抵制。

爱荷华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史东博士曾在1988年9月做过一项专门调查,目的是想证明沃尔玛“侵占”县城是为了挤掉小商小贩,并且全面破坏了俄亥俄大街的传统面貌和特色。

沃尔玛公司当然不承认这种偏见,于是也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沃尔玛是在1982年进入爱荷华州的,当时实力雄厚的沃尔玛公司已拥有550家分店,并已在全美的13个州建立和开展了零售业务。

1988年时,沃尔玛已经在爱荷华州设立了19家商店,而且还准备继续扩大业务规模。沃尔玛公司在西部地区扩展时就已经引起争论,在科罗拉多州受到抵制,在亚利桑那州也情况不妙,开设新店的努力付之东流。

在俄克拉荷马州议会上遇到麻烦的山姆,赶紧给公司股东、顾客、政府官员以及新闻界发出一封封申辩函件,但收效甚微。

坎贝尔博士还调查了爱荷华州一个有6100人的小镇,它离杜布克有60英里远,名叫独立镇。

坎贝尔教授也没想到,自己的调查报告竟然是“火上浇油”,或者说是“伤口上加盐”。

坎贝尔无奈地说:“我本来想把调查得出的事实公之于众熏以便让那些生意人了解些变化,从而积极改革,努力适应环境。我甚至直接对那些零售商说,你们需要改善和顾客的关系,调整价格,提供优质服务,等等。但效果适得其反,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都听得口打呵欠,心不在焉。”

后来,坎贝尔不得不明说,这些实际上就是沃尔玛的成功之道,人们这才恍然大悟。

1989年3月的报纸也推波助澜地说:“爱荷华州小镇上的当地商人,很少能和占地5万平方英尺的沃尔玛竞争,仅仅沃尔玛那独特而巨大的杂货柜就令乡村零售店相形见绌了。”

报纸上还说,没有多少人能与沃尔玛公司的价位竞争,因其定价通常比当地店主的进货价还要便宜,结果,整个商业区变得空空荡荡,中小规模的竞争对手都被淘汰了,所剩无几的也都没有了称雄实力。

弗兰克·布里默市长知道沃尔玛的扩展情况后,就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沃尔玛商店建在这里甚至是建在附近的城镇,都将对当地商店构成威胁。

1989年4月2日的《纽约时报》也评论道:沃尔玛招来数百个小镇和上千个零售商的仇视。当商会会员们为沃尔玛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征纳税款欢呼时,当地的零售商都担心没几个人能与这实力强劲的对手竞争。

所罗门兄弟公司零售分析家杰克·赛博德表示,沃尔玛吞没了所有主要大街的零售市场,搬进城的第一年,销售额就过千万美元,要知道,这些钱都是从小商人的现金出纳机那里截流过来的。

山姆其实并不在意人们的评价甚至攻击、诽谤,他的主要精力只愿意放在零售业的不断壮大上。尽管山姆很少在会产生争论的场合露面,但80年代末期的争论中,显然有不少人怀有敌意。山姆仍旧没有介意,是非由人去说。但是,如果事关公司的发展,他会据理力争,而关于个人的形象,他却看得很开。

几乎与此同时,山姆因“购买美国货”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又一下子成为美国的英雄,被全国所关注。

1989年,当时还是州长的克林顿总统打电话给山姆,问他能否为布林克利一位财政困难的服装制造商法里斯·巴勒提供帮助。

巴勒的工厂有90名员工,过去一直通过彭尼和西尔斯公司为萨·霍森生产法兰绒衬衣,后来后者将订单又转交给中国厂商,失去了客户源的巴勒担心工厂会因此倒闭。

山姆决定帮忙。

像大部分商人一样,沃尔玛的衬衫几乎也是全部从海外进口。但这次,山姆决定“购买美国货”,并向法里斯·巴勒发出订货单,进一步表示如果双方能在价格上达成协议,就可以马上成交。

但是,那个可怜的供货商,又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经济上有困难,并且找不到美国生产的法兰绒来作原料。山姆又主动叫来纺织品制造商到本顿威尔商量此事,结果也没谈妥。

山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和巴勒商量以后,决定作一些让步,从国外进口原料,但他要求其他所有的程序都在阿肯色州完成。山姆甚至还愿意提出保证持续发出订单,帮助制定进货和供货计划,同时,提高运费支付额。

山姆很快与巴勒签了一份订购24万件法兰绒衬衫的合同书,价值61.2万美元。巴勒的工厂也额外雇请了3100多名员工,以保证制衣能在6个月的时间里不停地运转。以按时保质地完成订单上的所有订货量。

克林顿州长事后说:“我认为这是爱国主义的运动,据我所知,沃尔玛公司已经做了巨大的努力,在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同等规模的公司能和它相比。”事实上这样评价对山姆大有好处。

山姆还趁热打铁,发表公开信,邀请全美

3000多家制造厂和零售商来参加他“购买美国货”的计划,以帮助挽救国内就业市场,降低行业的失业率,减少贸易逆差。他在信上说,1981~1983年期间,由于进口上升——两年内共上升了78%,160多万美国工人先后失去了工作。因此他呼吁,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让这些人重返工厂,不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必须主动承担义务,尽一切可能多多益善地购买美国生产的产品。

山姆以身作则,说到做到。过去,沃尔玛公司多半从香港、台湾和国外其他贸易中心购货,发出公开信后,公司开始主动寻找美国本土能够提供货源的厂商。

但沃尔玛的对手却没有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凯马特公司公关部经理罗伯特·史蒂文森表示,如果能在国内进货,他们当然愿意,但他们仍将为顾客寻找最好的供货商,而不会过多在意其国别。

塔吉特公司也反应冷淡,只强调自己追求自由经营,努力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并不重视这方面。

但是,华尔街的分析家则很欣赏山姆的做法。摩根·斯坦利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家瓦尔特·洛布也说,山姆到处宣传,试图让所有销售商家,认为没有必要从远东购买任何东西了,这恐怕是掀起了美国零售商人强烈要求购买国货的潮流的开端。

经济顾问加里·西林也认为,山姆是在重复亨利·福特的做法。福特就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给工人足够的工资,他们就买不起福特汽车,而山姆也有类似的观点说,如果你不买美国工人的产品,他们就买不起你生产的商品。真是异曲同工。

也有人攻击山姆在搞公关,施骗局吸引民众的注意。

1986年3月,山姆在小石城的大型会议中心,举办了一次“现身说法”的展销会。

当时,山姆脚上穿着阿肯色州温纳生产的鞋子,这是一种由沃尔玛销售的价值29.84美元的鞋子。山姆就穿着它和一群记者、商人来到沃尔玛一家商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