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成长课:杰出青少年要克服的54个人性弱点
18850700000012

第12章 让无形的干扰走远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

我们对他人的批评,并不都是我们自己不受欢迎的阴暗面的特征的投射。然而,不论何时,只要我们对他人的反应过度,那么就可以确认我们潜意识里的某些东西受到了刺激。

另一方面我们也将我们正面性的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那些正面特征,正是我们自己的特征。然而不知为什么,我们拒绝它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甚至也无法看出来。一旦一个人被某人的一项正面属性所吸引,他将会将所有正面属性也投射到对方的身上。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招聘面试中,就是所谓的“成见效应”。在它的作用下,应聘者一旦吸引面试者,便会在面试中成为完美者。

因此,消极面和积极面可能在一身同时存在。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许可以自己留心一下,有时候有些事情,可能并不需要多么在意,可是自己却对别人雷霆大怒,这时我们可以静下来想想:是否自己在此有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的反省对于认识自己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们会看到很多我们未曾注意过的自身的特质。

有一个美国男孩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男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位体面的医生。可是,男孩读到高中便被计算机迷住了,整天玩着一台旧计算机,不断地把计算机的主机板拆下又装上,乐此不疲。

男孩的父母见了很担心,也很伤心。他们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你应该用功念书,否则根本无法立足社会。”

男孩的内心非常挣扎,他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兴趣,也不愿意让父母难过,最后,他按照父母的愿望考上了一所医科大学,可是他的内心始终只对计算机感兴趣。第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告诉父母他要退学,父母苦劝无效,也只好很遗憾地同意他退学。

男孩后来成立了自己的计算机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到了第二年,公司就顺利地上市发行股票,顷刻间他即拥有了一千八百万美元资金,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十年后,他更创出了不下于比尔·盖茨的神话,拥有资产达四十三亿美元。他就是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戴尔。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应该要有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由自己来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只要设定好目标,决心向前迈进,胜利随时可期。

日本知名学者池田大作说:“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

父母的期望与建议,是根据经验累积下来的观念,但新新人类也可以有新时代的创新想法,两者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对或错,我们都应该彼此尊重对方的想法。

只是,面临抉择的时候,最好还是先问一问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唯有不勉强、不委屈,才能让自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埋怨、不推卸责任。“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第一步。

挥霍浪费:节俭永远不会过时

人骨子里都有享乐的本性,享乐起来,也忘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是不是允许,这是十分危险的。奢侈浪费不仅会让钱财流失,更会让人便得慵懒颓废。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我们积累财富的手段,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让我们一生都受益无穷!

奢侈浪费会腐化我们的生活

一天,阿凡提和妻子围着火炉一边取暖,一边闲聊,阿凡提问妻子:“老婆子,假如有一天我们有了很多钱,你准备怎么花呢?”

“我要买许许多多高贵华丽的服装,还要买很多金首饰和高级的香料,把自己打扮得像王后一样。”妻子说。

“哎呀,那不行,你那是挥霍浪费。”阿凡提说。

“那么依你怎么办呢?”妻子反问。

“把钱存起来,给我们的孩子留下。”阿凡提回答说。

“你这是十足的傻瓜行为,如果钱被老鼠吃光了呢,还是穿好吃好,过舒坦日子好。”妻子说。

二人意见不一,最后阿凡提动火了,气得打了妻子一耳光。受了委屈的妻子嚎淘大哭着说道:“你才是十足的大傻瓜,钱还没有呢,就开始打我,说我挥霍浪费。”

“对,就是因为钱还没有,你就已经开始那样摆阔、挥霍浪费了,如果真有了钱,你还不知道怎么样呢!”阿凡提说。

不少青年一踏入社会就花钱如流水一般,胡乱挥霍。这些人似乎从不知道金钱对于他们将来事业的价值。他们胡乱花钱的目的好像是想让别人夸他一声“阔气”,或是让别人感到他们很有钱。

有些人收入不高,但花起钱来可真是愚蠢之极。他们会为了买只有富人才买得起的小古玩和衣服,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但等到想做点事情时却身无分文。

存下每个月赚来的辛苦钱,先撇开暂时的物质诱惑,为你的长远目标努力。开始时你可能会毫无收获,一段时间后必能满载而归。

本来只有2000元的收入,但每月都会支出上万元,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为国民经济作贡献——“推动内需”;本来没有购物需要,也没有必要,但一旦进了商场大门,便再也按捺不住刷卡的冲动;本来衣食并不宽裕的家庭供你上了大学,但你与其他同学一起每周必醉,每周必卡拉OK,疯狂地泡酒吧,上网聊天等,于是一个月内几乎花掉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人骨子里都有享乐的本性,享乐起来,也忘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是不是允许,这是十分危险的。

节俭是永不过时的美德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居里夫人是简朴生活的典范。她和彼埃尔·居里结婚时的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居里觉得两把椅子未免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为的是来了客人好让人家坐一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科学,还是一把不添吧。”

几度春秋之后,这对没有给自己的新房增添一把椅子的年轻夫妇,却给世界化学宝库增添了两件闪闪发光的稀世珍宝——钋和镭。

从193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书写物理、数学算式,方便极了。她的一件毛料旅行衣,竟穿了一二十年之久。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总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追踪这位著名学者,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他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当她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一个节俭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定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一些人忽视了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日子稍稍好过—些,就一味地追求奢侈,要过富翁甚至“帝王”瘾:桌子有老板桌,吃的有黄金宴,住的有豪华别墅,洗的是桑拿浴,玩的是高尔夫球,唱的是卡拉OK,等等,一味追求奢华风。其实,这种生活观念是不正确的,富裕和奢侈浪费不能相伴而生。众所周知,李嘉诚手腕上至今还是那块50元钱的老式表。这种节俭的习惯在他身上一直保持至今。

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我们积累财富的手段,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会让我们一生都受益无穷!

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洛克菲勒垄断资本集团的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生活并不宽绰,艰难的生活使他养成了一种勤俭的习惯和奋发的精神。他在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虽然他时常研究如何致富,但始终不得要领。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是宣传一本发财秘诀的书。洛克菲勒看后喜出望外,急忙沿着广告注明的地址到书店购买这本“秘书”。该书不能随便翻阅,只有买者付了钱后,才可以打开。洛克菲勒求知心切,买后匆匆回家打开阅读,岂知翻开一看,全书仅印有“勤俭”二字,他又气又失望。洛克菲勒当晚辗转不能成眠,由咒骂“发财秘书”的作者坑人骗钱,渐渐细想作者为什么全书只写两个字,越想越觉得该书言之有理,感到要致富确实必须靠勤俭。他大彻大悟后,从此不知疲倦地勤奋创业,并十分注重节约储蓄。就这样,他坚持了5年多的打工生涯,以节衣缩食的节俭精神,积存了800美元。经过多年的观察,洛克菲勒看清了自己的创业目标:经营石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终于成为美国石油大王。

无论家中生活条件是否优裕,我们都应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一个懒惰成性、奢侈成风的人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事业上,大凡事业有成就之人,他们都是勤劳节俭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适时储备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英国著名文学家罗斯金说:“通常人们认为,节俭这两个字的含义应该是‘省钱的方法’;其实不对,节俭应该解释为‘用钱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去购置必要的家具,怎样把钱花在最恰当的用途上,怎样安排在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花费。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把钱用得最为恰当、最为有效,这才是真正的节俭。”

如果你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创造能力。换句话说,就意味着你有了追求,你将会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追名逐利:名利乃身外之物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努力为之,尽情享受生命,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名利是轻浮和空虚的

焦耳,这个名字我们在中学学物理时就很熟悉,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作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

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化,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热质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他前后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他焦耳。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使得迈尔陷入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这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先是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虽然当年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导致的失误,也为人们世世代代所遗憾和谴责。

荣誉就像河流:轻浮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沉静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里。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努力为之,尽情享受生命,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能否成就轰轰烈烈的功名、能否成为名利双收的“家”,就是人们衡量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不啻是人类文明的堕落和浅薄。

超越名利的束缚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女儿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宠辱不惊”最好的解释,而我们现代人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超越面子心理和世俗认知的人,大多是胸襟宽广的人,他们淡泊为怀,如一股春风般温煦宽厚,像一只轻松畅游的鱼一样置宠辱于身外。

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

世上有许多事情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成功常常与失败相伴。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面对成功或荣誉,要像菲尔德那样,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轻些,看淡些;面对挫折或失败,也就不会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了举却惹出祸端。

人要有经受成功、战胜失败的精神防线。成功了要时时记住,世上的任何一样成功或荣誉,都依赖周围的其他因素,绝非你一个人的功劳。失败了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奋斗了,拼搏了,就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样就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佛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论荣辱悲喜,成败冷暖,只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风雨无惊。不为官位累心,功成身退,随遇而安,这实在是明智之举。念念不忘自己的官位者有很多最终人官皆失。“无官一身轻”是有道理的。古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不为官位所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