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产妇保健1000问
18833800000036

第36章 产后保健要科学(5)

月子里也可以照常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有人认为月子里不能刷牙,这是不对的。产后口腔仍是人体的一个门户,咽喉、牙齿等部位都有细菌停留,说话、呼吸都会带出细菌,产后又需要充足的营养,进餐的次数也会增加,如果不刷牙,进食后的食物残渣存留在牙齿的表面和牙缝中,腐蚀破坏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口腔内细菌乘机繁殖,引起龋齿、牙周炎和牙髓炎。因此,产后应该每天早晚各刷1次牙,每次饭后应漱口。

产妇需要“捂月子”吗?

产妇分娩后,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多,再加乳汁的分泌、恶露的排出,如果产妇再关门闭窗,屋子里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十分难闻的酸臭味。产妇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发生产褥感染,影响身体健康。另外,如果在夏天着厚衣,就会使体内排热发生障碍,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而发生高热,引起中暑。持续的高热,能使大脑中枢发生严重的损害,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产妇中暑死亡。

产妇坐月子一定不要捂着,居室要适当通风换气,夏季衣着、被褥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散热。那种“捂月子”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产妇可以梳头吗?

为了身体健康,产后应与平时一样,每天洗脸、刷牙、梳头。

头发生长到一定时间就会脱落,人人如此,与妊娠、分娩没有关系。每天梳头可以刺激头皮血液循环,保持发根健康、头发秀美和清洁。

为什么产妇不宜洗盆浴?

妇女的生殖器官在解剖上有其特点,就是外界通过阴道、子宫颈、子宫、输卵管与腹腔相通。分娩后阴道、子宫颈有不同程度的裂伤,黏膜充血、水肿,子宫蜕膜作为恶露成分排出后,要长出一层新的子宫内膜,胎盘剥离处有手掌大的伤面,这些都要在产褥期得到修复,况且会阴还有侧切伤口。宫颈口闭紧、恶露完全排干净所需时间个人差异较大,有时到产后2个月胎盘剥离面才能完全愈合。

产褥期间洗盆浴时,寄生在皮肤或阴道的细菌,洗澡用具沾染的细菌,都能随洗澡水进入产道,增加感染机会。轻则会阴伤口发炎、子宫内膜发炎,重则向宫旁组织、盆腔、腹腔、静脉扩散,甚至细菌在血液内繁殖引起败血症,所以产后禁止盆浴,应选择淋浴。

有的产妇会阴切口愈合不好,常用热水坐浴可加速愈合。为了避免感染,每次坐浴的毛巾、盆都要煮沸消毒,水中加入有消毒作用的高锰酸钾溶液(1:5000),才能保证安全。

产后对休息环境有何要求?

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室内环境。室内环境安宁、整洁、舒适,有利于产妇休养。若杂乱无章、空气污浊、喧嚣吵闹,就会使产妇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优美的环境既能美化产妇的生活,有利于产妇休息,又能美化产妇的心灵,使其精神愉快,早日康复。

(1)要清洁卫生

俗话说:“干干净净,没灾没病”。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此为产妇防病保健的重要方法。产妇在月子里几乎整天都在居室内度过,故室内环境一定要打扫得非常干净。在产妇出院之前,家里最好用3%的来苏水(200—300毫升/米(上标2))湿擦或喷洒地板、家具和2米以下的墙壁,2小时后通风。卧具、家具也要消毒,阳光直射5小时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除此以外,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卫生不可忽视,要随时清除便池的污垢,排出臭气,以免污染室内空气。在产妇室内宜放些卫生香,这样可调节室内空气,消毒抑菌;当卫生香点燃后,紫烟缭绕,芬芳飘逸,清洁空气,香雅提神,非常有益于室内的环境卫生。一般一间屋内每次点燃一支卫生香即可,以防化学香精的烟雾引起人中毒。

(2)要温度适宜

以“寒无凄怆,热无汗出”为原则,即冬天温度18~25℃,湿度30%—80%;夏天温度23~28℃,湿度30%~60%。产妇不宜住在敞、漏、湿的寝室里,因为产妇的体质和抵抗力都较低下,所以居室更需要保温、舒适;卧室通风,要根据四时气候和产妇的体质而定。

产妇居室采光要明暗适中,随时调节,要选择阳光直射和坐向好的房间做寝室用。这样,夏季可以避免过热,冬天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阳光照射,使居室温暖。

(3)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空气清新有利于产妇精神愉快和休息,切不可为了庆贺,宾朋满座,设宴摆酒,室内烟雾弥漫,酒气熏人,污染空气。但也要注意避风寒湿邪,因为产妇的身体比较虚弱,抗风寒能力较差,尤其是妊娠时骶髂韧带松弛,骶髂关节损伤,一旦受风、受寒、受湿,便极易导致腰腿疼痛。所以,产妇必须避风寒和潮湿,但避风寒和潮湿,并非紧闭门窗,特别是在盛夏季节,紧闭门窗往往会导致产妇中暑。其实,无论什么季节,产妇居住的房间都应保持空气流通和干燥,只要产妇不直接吹风即可。一些农村人,以为产妇怕风,风就是“产后风”(指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房门和窗紧闭,床头挂帘,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产褥热的原因乃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由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造成的。实际上,如果室内环境差,空气混浊,易使产妇、婴儿患呼吸道感染。

产妇怎样做到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之道的重要原则,尤其适用于产妇的保养。起居主要指作息,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人体的生理常规。那么,产妇怎样做到“起居有常”呢?

(1)要卧床,休息有方

由于产后产妇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产前子宫、脏器、膈肌发生位移,而产后这些器官要回复到原来位置,子宫要排除恶露,所以必须保证充分休息和正确的卧床养息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气血恢复、恶露排出,还有利于膈肌、心脏、胃下降回位。

保证产妇充分休息,并不等于“越晚下床越好”,一些人片面以为,产妇体质虚弱极需补养,就让其长期静卧,饭菜都端到床上吃,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因为产后较长时间不起床活动,容易使本来就处于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产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缺乏锻炼,会托不住子宫、直肠和膀胱,容易引起子宫脱垂,直肠或膀胱膨出。

中医妇产科专家主张,分娩完毕,不能立即卧床休息,应先闭目养神,稍坐片刻,如果产妇熟睡,家属应随时将产妇唤醒。原因是熟睡则阴气过盛,阳气不彰,气血运行缓慢,流行不畅,易停滞于筋骨、肌肉间,反致疲劳。而闭目养神,则心气通于血脉,可使血脉流通。

产妇睡觉时,不可左侧卧,这样心脏易受压,影响心脏的血液循环。应右侧卧,肢体自然屈曲,使全身肌肉筋骨放松,利于消除疲劳和保持气道、血络通畅。

为了增加卧具的保温效果,褥子应当比被子厚,并有一定的柔软度,因为褥子的柔软度与睡眠的好坏有密切关系,但若睡在过于柔软和有弹性的褥子上,对产妇睡眠也无好处。产妇的被子宜轻柔,较薄的被子对身体无压迫,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被子对皮肤的刺激,以助入眠。产妇不要穿紧身的内衣入睡,最好穿柔软宽大的睡衣,这样可使皮肤血流通畅,减少刺激。对于婴儿的卧具要注意其特殊性,因为婴儿处在寝床的时间长,汗液分泌功能旺盛,水分丧失量比成人多,由于吐乳、大小便污染寝床的机会多,而婴儿自身的活动力又极弱,一般不会自己翻身,因此,婴儿的卧具卫生显得尤其重要,其寝床内必须保持适当的温度和干燥状态,但每个婴儿需要铺盖多少被褥,这要根据室温和婴儿的月龄大小来决定,不能强求一律。其方法是观察婴儿的情绪,一般说来,寝床如果舒适、婴儿情绪就好,会不哭不闹,安眠入睡;当婴儿在寝床内哭闹不安时,父母就应检查一下寝床内各个方面是否合适,当发现婴儿的背上有汗斑时,要考虑是否因寝床内温度过高所致。此外,婴儿的被子不要太重,太重不但会影响其睡眠,还会因失误造成婴儿窒息死亡;褥子也不要太厚,因为婴儿水分丧失多,褥子应经常日晒,保持干燥。因其褥子易脏污,最好用两条褥子,上面的一条使用薄的、容易洗涤的布料制作。婴儿可不必使用枕头,用毛巾折成两折或四折放于头下即可。

产妇睡前情绪应稳定,即要保持思想安静,情绪平和。切忌忧虑、恼怒,因为怒则气血上涌,情绪激动,烦躁不安,难于成寐。不但恼怒,任何情致的过极变化都会引起气机失调,导致失眠。有鉴于此,宋代《蔡季通睡诀》里指出:“先睡心,后睡眼”,所谓先睡心,即指睡前一定要情绪稳定,不要兴奋激动。

(2)要注意口腔卫生

目前,不但农村产妇不刷牙,连城里的产妇也很少刷牙,即使是一些有文化素养的知识女性在产褥期也不能脱俗,只是餐后漱漱口而已。她们怕月子里刷牙引起牙齿松动、脱落,说什么“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这样做会引起龋齿、牙周炎和各种口腔疾病。

研究证实,在人的口腔里,正常情况下约有30多种细菌生长繁殖,是人体各器官中细菌最多的地方。例如,正常人每毫升唾液中含菌量高达60亿个以上,每克牙垢标本含菌量达2000亿个,就连一般人的漱口水,每毫升含菌量也在50万个左右。口腔中常见的细菌有乳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容易积存在牙齿表面的凹陷部位(如咬合面的窝沟或其他不易清洁的地方)。

妇女妊娠后,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牙龈的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会出现充血、疼痛等症状,医学称之为“妊娠性牙龈炎”。这种牙龈炎一般要持续到分娩后一段时间,如果妇女在孕前患有牙病,这些症状还会加重。产妇分娩以后,由于本身以及婴儿生长的需要,除了一日三餐以外,大多还要增加几顿点心,这样甜食的摄入量必然比平时还要多,由于甜食会增加口腔内的酸度,再加上口腔本身的温度、湿度适宜,更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时,若是忽视了口腔卫生,不但会产生令人生厌的口臭,而且极易患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影响产妇的健康。由此可见,产妇更应搞好口腔卫生。方法如下:

①做到饭后及时漱口。这样不但能够清除口腔内滞留的食物碎屑、牙垢,而且含漱本身对牙齿来说,犹如一种按摩,可增强牙龈组织的抗病能力。故每次进食完毕,应用温水漱口10~15次。

②早晚要坚持刷牙。每次刷3分钟,宜用温热水刷,避免冷水刺激,且里外都要刷,用力不要过大、过猛。

③常叩齿。叩齿可使产妇利用咀嚼运动所形成的生理刺激,提高牙龈本身的抗病能力。叩齿时,用力宜均匀,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上、下牙每天早晚各空咬50次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障牙齿生长代谢对某些营养物质的特殊需要,防止牙齿松动,产妇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含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祖国医学主张产后3天内用指漱法,因为此法有活血通络,牢固牙齿的作用。方法是:将右手食指洗净,或用干净纱布裹缠食指,再将牙膏挤于食指上,犹如使用牙刷样来回上下揩拭,然后用食指按摩牙龈数遍。

(3)要加强头发的养护

一些农村有月子里梳头、洗手,日后会掉头发,而且还会得终生不能治愈的头痛病的说法,显然这是错误的。但产后脱发常给一些年轻妇女带来不少烦恼,其发生率为35%—45%,主要原因有:

首先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性脱发;其次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脱发。头发的生长,不但需要丰富的蛋白质,还与一些微量元素有关,尤其是与锌有关。而一些现代女性十分讲究体形美,为了能保持理想的体形,便节食、挑食、偏食,结果造成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在平时“矛盾”还不够突出,但怀孕以后有两张嘴,需求量就大,再加上产后如有不愉快情绪和精神压力,吃不下饭,供不应求的矛盾就更为突出。于是,发生产后脱发。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脱发还有体内“内环境”突然改变的原因,此指体内激素比例的“失调”。怀孕前的女性,经过青春发育期后,体内性激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体内环境经过一阵骚动之后达到了平衡。怀孕以后,体内性激素的比例又经过一次“调整”;产后,胎盘的娩出使得体内刚刚调整好的激素比例又发生了改变,身体内环境的改变,使老发脱落,新发一时来不及长出来,出现“青黄不接”的脱发现象。最后是病理方面因素引起的脱发,这与失血过多有关,原因是头发要长得茂盛,与血液量的多寡和质量有关系。由于产妇分娩时要流失一些血液,故易患脱发;若出现产后大出血,不但会脱发,甚至连阴毛、腋毛都会脱掉。尽管产后易脱发,但不是没有办法,常用的措施如下:

①宜常梳头发。一些产妇在月子里从不梳头,认为梳头会招风,老年时患头风、头痛。其实,分娩后,汗腺分泌旺盛,如果不梳洗头发,时间长了蓬头垢面,臭气难闻,很不卫生。经常梳头,既能保持头皮清洁,又能加速血液循环,供应营养,达到防止脱发的目的。若头发过长,粘结难理,宜缓慢梳理,不扯痛头皮为宜;最好于产前将头发剪短,便于产后梳理。为了防止脱发,也可采用按摩头皮的方法:用十指揉搓头皮,从前额经头顶到后枕部,也可用十指尖像梳头一样梳理头皮,可改善头皮血液循环,增加毛囊的营养供应和促进新发生长。

②定期洗头。一些产妇见到洗一次头,便脱一些发,因而害怕洗头。但长时间不洗头,头皮不清洁,会影响毛囊细胞呼吸,从而出现脱发或加重脱发。

③不要紧张、焦虑。因为头发的血液循环、营养供应,一般是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神经系统受情绪变化的侵扰,必然影响头发的血运,营养不足,从而发生脱发。

(4)要劳逸结合

产妇既不能卧床不动,也不宜过早、过量活动,不要久站,觉得稍累就躺下休息。由于产后腹肌、盆底肌、子宫韧带松弛,若下床活动过早过多,劳动过早过量,则可导致子宫下垂、痔疮、脱肛等疾患。祖国医学认为,产后气血虚弱、过劳则使已伤之气血复伤,难以预期康复。妇科专家王肯堂曾指出:产后日浅(指产后不久)久坐、视听、语言多,或运用气力,遂觉项、膊(胳膊)、肢节有肉痛,乍寒乍热,此为“褥劳”。可见产后过劳的危害性。临床常见一些老年妇女患痔疮,子宫下垂者,无不是在旧社会因分娩后得不到休息,劳累过度所致。而现代一些产妇,产后常久看电视,久听自己喜欢的乐曲,或当见到自己的好友而久语。中医认为“久视伤血”,“话多伤气”,“久听伤神”。可见,一切过激的行为,超越自己体力承受范围,均会造成身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