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18832700000020

第20章

写于1947年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行,是一首典型的微型诗,其时代性精神含量却很大。要对它进行准确地解读,就要将标题所示的“今天”和“宣言”两个词语与具体的诗作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采取以“你”、“我”直接面对的对话式抒情,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诗歌写作当时的特定气候。在第一节中,两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你”和“我”的相对;第二节中,虽然只有一个“我”出现,其实也是隐含着一个“你”的。其实,这两个人称代词之间的关系。就是两个阶级或者说是两个敌对集团之间的关系。因此,诗人为“你”和“我”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本义。可见,诗中的“你”和“我”,并不简单。

由此,诗篇形成一种相对性对话结构。表面上只有两层对话关系,如果包括“读者”在内,则存在着三重对话关系。首先是“你”和“我”的对话,其次是“我”和“你”的对话,然后是“你” “我”与“读者”的对话。如同卞之琳名诗《风景》一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两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此诗没有《风景》那么富于哲学意味而已,却有更加生动而具体的时代性内涵在。

对两种相对的人生观与人格观的揭示是独到的。 “流血”与“流泪”的相对,“倒下”与“跪下”的相对,分明是两种人生、两种命运的对抗,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对峙。诗以《今天的宣言》为题,更能让我们体验到在那个特定时代,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超凡勇气和崇高品质。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那个年代有一大批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种英雄般的大无畏精神,至今还闪闪发光,照亮我们的心灵,也照亮我们今天的生存处境。

(邹建军)

死……………………………冀汸

是这样的死支持了你最初的意志

是这样的死建筑了一个辉煌的人格

当你被逮捕了

当你被幽囚了

当你遭受严刑的审问了

生命已经再不是值得保卫的

生命是你底最后的武器

生命保证勇者底洁白与纯真

生命保证坚贞的灵魂的胜利

一个“叛徒”底信念是一直反叛到底

但永不反叛任何一次辉煌的火

同志,你死得亮丽

你死了

你底希望活着

你底梦想活着

在我们底行程里

你底生命底彩色闪耀着

这大海

这风暴的夜

这灯塔呵……

兄弟们记得的——

航过这一串黑色的日子

在阳光含笑的国土上

要浮起你金钢的雕像

1947年11月

[鉴赏]

此诗是写于新中国建立前的最黑暗的时候,那个年代,不知有多少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此诗不是绝笔,却是当代关于“死”的最动人的诗篇之一。其情感的热度与亮度与“革命烈士诗抄”中的诗是完全相似的。关于生与死题材的诗自古以来也不少,但此诗仍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诗以三节表达对革命者的“死”的认识,意义层次明朗而清晰。第一诗节是对同志之死的高度概括:“是这样的死支持了你最初的意志/是这样的死建筑了一个辉煌的人格”。使此诗在一开始就达到了情感的高潮。次一诗节表现“你”在强大敌人面前的种种英勇不屈,认为这才是伟大的生、杰出的死。生命诚然是可贵的,但为了自己人格的独立与灵魂的坚贞,生命就只好成为反抗到底的“武器”。反叛到底,但不反叛任何一次“辉煌的火”,每一次生命的闪光都是自然的,该与敌人进行抗争的时候,一点都不软弱,并且总是表现出不可侵犯的无畏气概。第三诗节是写同志之死在队伍中的反响。我们的同志虽然死了,但他的“梦想”、“希望”没有死去,也不会死去。他的生命的闪光还时时照亮那个黑夜,人们自信,只要“航过”这一串“黑暗的日子”,在“阳光含笑”的国土上,一定会浮起“你”“金钢的雕像”。这种生活的发展与情感的结构,是富于逻辑性的。其对于坚定人生信仰的表达是相当动人心魄的。

抒情角度的选择是合理而独到的。抒情主人公是自己队伍中的一员,并且是正在进行着战斗的一员,对同志的身世与事迹自然就相当熟悉,抒情就更加真实、亲切、自然。抒情主人公没有面对第三者说话,语气上又好像在讲一个“第三者”的故事,但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自己受到鼓舞、要让人们纪念先烈等这样的情感线索却是相当清楚的。以自我加入的方式进行抒情,并且有一些生活的面影,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这种角度是适合于此诗的诗情表达的。

全诗虽以议论为主,但时不时有独立意象的呈现,为全诗增加了具体的、闪光的种种诗意诗情。虽然议论也是精到的,但议论本身与诗还有一定距离。诗人懂得这一诗艺规则,于是有了“你的希望活着/你的梦想活着”,于是有了“在我们底行程里/你底生命底彩色闪耀着/这大海/这风暴的夜/这灯塔呵……”这样的诗行。特别是有了“航过这一串黑色的日子/在阳光含笑的国土上/要浮起你金钢的雕像”

这一别具时代性内涵的诗句。这里的“大海”、“风暴的夜”和“灯塔”等意象,以及由此构成的狂风暴雨的时代环境,是能够让人进入到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一串黑色的日子”的意象,是对那个时代本质的一种高度概括;“阳光含笑的国土上”的意象,是对未来光明生活的想象性揭示;“金钢的雕像”意象,则是对于烈士精神的崇高赞扬,也是对烈士的最崇高纪念。

(邹建军)

南曲……………………………蔡其矫

洞箫的清音是风在竹叶间悲鸣。

琵琶断续的弹奏

是孤雁的哀啼,在流水上

引起阵阵的颤栗。

而歌唱者悠长缓慢的歌声,

正诉说着无穷的相思和怨恨。

我仿佛听见了古代闽越谪罪人的疾苦

和蛮荒土地上垦殖者的艰辛,

看见了到处是接云的高山,

峻险的道路,

孤舟在风浪中覆没,

妇女在深夜中独坐,

生者长别,死者无消息,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次又一次的流血……

故乡呀,你把过去的痛苦遗留在歌中,

让生活在光明中的我们永不忘记。

[鉴赏]

蔡其矫(1918—),福建省晋江县人。出版有诗集《回声集》、《回声续集》、《福建集》、《祈求》、《醉石》和《生活的歌》等。他的诗一般不直接地描写生活,而往往是在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中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南曲》是福建一带广为流传的一种戏曲样式,其声调温柔婉丽,富于表达凄楚迷离的情思。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听南曲的感受。诗人以对音乐的敏感把这种感受转化成一幅幅鲜明活现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美的想象。这首诗构思完整,意象丰富而新颖。全诗围绕着“南曲”展开想象,形成一个意象群:开篇以两个暗喻型的意象写乐器的声音;接着又以一系列明喻型意象写歌声。这些意象所流露出的低沉的情韵与南曲本身那哀婉的情调十分和谐,从而构成一幅声情并茂的“音画”,很好地传达了故乡过去的“痛苦”。最后两句,以带着感叹的议论点题作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肖峰)

雾中汗水……………………………蔡其矫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

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

向上游去的货船

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看得见的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上喘息……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

用雾巾遮住颜脸,

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鉴赏]

1957年末,当蔡其矫乘着一只火轮沿汉水逆流而上,发现这条从北到南的大江“两岸相当荒凉”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雾中汉水》,描写了不繁荣的汉江两岸凝滞的风物。

诗的开头两句,类似摄影中的全景,在苍苍茫茫的背景上,勾勒出宛在半空的牛车与茸茸草地似的莽莽丛林。枯水季节水浅岸高的特殊条件和雾中的环境,使本来应当在视平线下的“两岸丛林”化为“空中的草地”、“堤上的牛车”升在“天半运行”,给人一种神奇的印象。在朦胧的雾气中,沉重的摇橹声进入诗人听觉,千年来与奔腾不息的江水抗争的纤夫,仍然赤裸着双脚,在严寒刺骨的冷水滩上一步一步地向前移。雾中的阳光,幻化作斑斑红泪,“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意象的奇特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果。诗人的手法极为圆熟、精当,描绘始终不脱离客观景物自身的特点,然而又不滞着于物,倾注了自己对现实的沉重感受。仅仅十二句的一首短诗,把独特的风光、变幻着的气候与生生不息的人物活动,有声有色地组合在一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巧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

这首诗是蔡其矫的代表作。作者选取的细节和倾注其中的主观情绪都赋予形象相当的沉重感。五十年代,当天真无邪而又不免浮夸的“颂歌”以强大的惯性力量向前运动时,这首歌显得很不合时宜。诗人内心里,虽然也发生着时代喜悦欢乐的共鸣,却又不能不在自己特定的心境中,独自咀嚼着不能回避也无法忘却的生活故事,这在蔡其矫心灵中留下的烙印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他情不自禁地回到它的过去——它的绵延千年,弥漫于天地之间的苦涩里;并且这种苦涩,他感到,即使是“现在”,也仍然还深深地,甚至颇不鲜见地,潜藏在幸福的表象之下。蔡其矫这种心理活动图式的独特性,决定了他目光的深邃性和视野的特异性。这正是诗人独特的艺术感觉的外部表征之一。他总是习惯于看到“背后”、“底里”和“含蕴”,总是天然地对那些易于触发苦难记忆的东西——声音、画面或人生场面、自然景观特别敏感;而他的诗笔又的确尤其擅长表现诗人自己心灵中这种颤抖式、悲吟式的搏动。蔡其矫的《雾中汉水》表现了生活另一面的真实,而对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就意味着忠实于自己的诗魂。

(刘念)

距离……………………………蔡其矫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红叶焚烧的山峦

是黄昏中交集的悲欢;

你是树影,是晚风

是归来路上的黑暗。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信守约言的鸿雁

是路上不预期的遇见;

你是欢笑,是光亮

是烟花怒放的夜晚。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晶莹皎洁的雕像

是幸福照临的深沉睡眠;

你是芬芳,是花朵

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来去无踪的怨嗔

是阴雨天气的苦苦思念;

你是冷月,是远星

是神秘莫测的深渊。

[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蔡其矫这首《距离》所传达的内容,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所表现的诗意是一致的。“距离”是人生的一段历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实现短期或长期的某个梦想,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希望与失望,平静与躁动。

第一节,满山火一样焚烧的绚烂的红叶,与归来路上的黑暗造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视觉上的反差给人的心理造成强大的冲击,恰与人生中悲欢的交织同构。它使人联想到少年时的踌躇满志,想到把酒临风的得意,想到生活中屡战屡败的辛酸,也想到理想破灭的孤独、无助和无奈。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爱的无言的默契,它如“烟花怒放”,照亮你并不完美的人生,抚慰你心灵的创伤。也许这是一段雪中送炭的友情,也许是突然而至的甜蜜的爱情,也许是绝处逢生的希望,也许是为一个誓言而苦苦的等待。

生活中,有一种平和宁静的美,这时,你不因某种欲望的搅扰而不安,不为琐事而烦恼,你享受人生,超然物外,虚怀若谷。诗人称它为“皎洁的雕像”,“幸福照临的深沉睡眠”与“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只有爱,只有奉献,才能得到这样的幸福和平静。

第四节,写“距离”的无常,不可把握,全诗的格凋转为清冷。的确,有时人像一个迷茫的孩子,任凭命运的捉弄。本来以为幸福就在手中,可转眼化为灰烬。诗人形象地把这种状态喻为“冷月”、“远星”、“神秘莫测的深渊”。

全诗共四节,每节抒写对“距离”——人生历程的一种感受。它像四段不同的乐章,每章都有或激昂、或温柔的美的旋律,而集合在一起,又汇成生命的交响曲,拨动人们的心弦。一首优秀的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诗人对人生进行的哲理思考,化作一连串美丽的意象传达出来,使读者在形象的直观中领悟。诗人没有具体地叙述和议论什么,而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让读者去领会填补其中的空白。全诗颇具浪漫色彩但不显得轻浮,感情深沉但不抑郁,热烈中不失冷静;且表达含蓄蕴藉,颇有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堪称佳作。

只有充分体验过人生的人,才会对人生有这样丰富深刻的感受。蔡其矫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有一颗敏感的心,热爱自然山水,喜欢表达现实背后的人的心灵的震颤。他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就是在浮夸风盛行的时代,他仍然唱着真实的但不合时宜的歌。他经历过痛苦磨难,却仍通过自己的诗苦苦祈求:“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跌倒有人扶持/我祈求同情心——/当人悲伤/至少给予安慰/……”这便是《距离》所弘扬的主题。

(刘念)

诗八首……………………………穆旦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底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指使,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一九四二年二月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