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高兴地观看电视时,可曾想到,为了使彩电荧光屏的图像赏心悦目,颜色逼真,科技人员付出了多么艰苦的劳动。
一九七四年,全国彩色电视攻关会战遇到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碉堡——彩色复原问题解决不了人的皮肤呈猪肝色,衣服像长了一层绿毛。
症结何在?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是许多人焦急的问题。蒋筑英的导师、著名的光学专家王大珩,关心国家的建设,关心科学事业的发展,虽然四害在横行,他处境困难,仍然冒着风险,举办了颜色光学学习班,和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蒋筑英参加了这个学习班。他不怕“白专”的帽子横飞,不怕受“反动权威”的牵连,奋勇地向色度学的新高峰攀登。白天,他用心听王大珩讲课。贪婪地吸吮着有关理论知识的甘露;晚上,他和光度学专家冯家璋先生一起,反复地用手摇计算机演算,寻找调配红、蓝、绿三色最佳区的数据。这里面,既有颜色光学的问题,又有美学问题,而且还需要无线电电子学的先进技术,谈何容易!他们一算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工作到深夜。但,这种算法太慢了,而且好些数据无法算出来。
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登上峰巅。蒋筑英发挥他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长处,根据王大珩提出的一些想法,继续不屈不挠地向复杂险峻的地带挺进。
夜,已经很深了。计算机旁的灯光还在亮着。磁盘在转动,指示灯在闪光,宽行打字机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蒋筑英送走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算出了九个矩阵元,撰写出我国第一篇《彩色电视摄像机校色矩阵最优化程序》论文。并按照这个数据,用电子学的方法,制成了校色矩阵的电路插板。
这天,蒋筑英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来到北京电视设备厂,参加电视整机联调。整机装配完毕后,分别用我国自己研制的彩色电视摄像机和英国新式的马柯——8彩色摄像机,拍摄了玩具——西藏娃娃。人们看到,用马柯——8拍摄的娃娃色彩鲜艳,色调柔和。下面,该看我们自己的了。大家屏息静气,心情不免有点紧张。
“啪!”电视机打开了。唉,怎么搞的,娃娃满身还都是绿毛。“调调旋钮。”有人提议。红、绿、蓝三个旋钮都反复调过了,可色彩却怎么也不逼真。
“怎么办,冯先生?”蒋筑英转过脸问身边的光度学家冯家璋,“是不是上矩阵?”冯先生鼓励试一试。有人一看蒋筑英拿出来的是块香烟盒大小的东西,心中不免怀疑:这能管事吗?
插板装好了,电视机重新打开。唰!屏幕上的影像跳了一下,色彩突然鲜艳明亮了。“好啦!绿毛没有了。”真的,那西藏小姑娘的脸粉红粉红的,五颜六色的衣服色彩分明,和实物一模一样。室内顿时响起了欢呼声。这时早有快手,抓起了电话,把喜讯传给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各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