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李四光的故事
18827300000041

第41章 先锋战士永恒丰碑

李四光说,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他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人们说:“李四光的黄金之光,是由他那事业热量和生命热量交融燃烧而放射出来的。”

李四光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渴望光明。

青年时代,他参加中国同盟会,投入辛亥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失败,他看不到政治前途,拒绝与袁世凯、黎元洪合作,毅然走向“科学救国”道路。

中年时代,他看透了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嘴脸,拒绝与蒋、汪合流。政治上,以无党派民主人士洁身自好;事业上,以忘我拼搏的意志顽强从事科学研究。

中年与老年的交替时代,他目睹抗日战争的烽火,思索国内三次革命战争原因、是非和结果,从中看到了光明,热情拥抱人民的新中国。

老年时代,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呕心沥血的操劳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他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过着安定俭朴的生活。自己觉得一生如此也就足矣,除了争分夺秒奉公尽职而外,不存任何非分之想。

李四光的职务太多了,任务太重了,工作太忙了。50年代,除了身兼前述诸多领导职务之外,还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原子核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方面,他不仅是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还被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又一度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他的任何职务都并非属于挂名,徒有虚名的官衔他历来不肯接受。凡是已经接受的职务,不管如何繁忙,他都竭尽全力去干实事。所以,人们常说:“李老的日程表上,几乎找不到个人的消闲时间。”

由于过度劳累,他于1956年患了肾脏病。动过手术之后,经组织安排,由许淑彬陪伴,在1957年1月赴杭州疗养,住进南山招待所。或许这是他惟一的休息阶段,但是人们则又看到,他的房间里仍旧摆满资料、卡片和正在撰写的一篇篇论文手稿。

当年3月,西子湖畔春光明媚,一派生机。为了确保李四光得以充分休息,组织上决定,除了国务院和地质部有关领导代表本单位专程探望之外,一般不安排学者来访和外事活动。所以,李四光和许淑彬的这段生活比较安静。

一天清晨,李四光和许淑彬正在吃早饭。忽然听到外面有人说:“周总理来了。”话音刚落,周恩来已经站在门前。许淑彬照例感到周恩来时间宝贵,尊敬地问候几句,便退出房间。

周恩来与李四光又亲切地坐在沙发上,一谈还是几个小时。李四光愿意倾听周恩来的谈话,却又担心总理的当面表扬。近年来,凡是涉及国家矿产资源问题,周恩来常在各种场合表扬李四光,一再强调:“地质部几年来的石油地质工作,就是按照李四光同志的意见布置进行的。李四光同志的理论是符合中国石油分布规律的客观事实的……”每当这个时候,李四光就感到身心火辣辣的。他感激国家总理的真诚鼓励,但是面对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然而,这一次李四光没有料到,周恩来不是表扬却是批评。周恩来问讯李四光的身体恢复和生活近况,嘱咐他注意保重身体。接着便把话题一转,深情地说道:

“李老啊,你打算做一辈子党外布尔什维克吗?”

李四光突然愣住了,顿时哑口无言。尽管周恩来的语音并不很重,但是每个字都深深敲击到自己的内心痛处。早在踏上新中国领土的那一时刻,他的内心就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但是一直埋在心里未向组织上吐露。女儿回到祖国工作之后,曾就入党申请问题批评过父亲“在政治上太爱面子”。李四光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女儿的批评,但他认为这种“爱面子”的表现,主要源于自己还不具备共产党员的条件。他是科学家,最善于逻辑推理。“党外布尔什维克”意味着什么?心想:周总理是党中央的副主席,已经将自己视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早就把自己当成同志了!此时此刻,他敬仰地望着周恩来,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又一句也没说出来。

1958年10月18日,一份字迹工整的入党申请书呈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党组书记何长工面前。其中真诚地写道:

“如果我也能够最后光荣地参加党的大家庭,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同志们的更多帮助。我决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来改造自己,使我这个个体能够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服务,成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战斗员。”

当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正式批准,接纳李四光为中共预备党员。这年,他时逢69岁。次年12月29日,李四光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此后,任中共地质部党组成员。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的一生,先后加入两个政党组织。青年时代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老年时代在中国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同盟会,使他踏上“科学救国”的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令他奔向“科教兴国”的征途。

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对外国友人说:“我个人能够生逢这样伟大的时代,我深深感到生活真有意义。生命值得珍贵。”

周恩来在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对中央机关干部说:“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入党晚一些政治上不是动动摇摇的,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们要学习他。”

言必信,行必果。是李四光的做人原则。正像他自己说得那样:“生命值得珍贵”;更像周恩来说得那样:他“是一面旗帜”。尽管他回到新中国的时刻已近人生的晚年,而且诸多重任集于一身,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为了有生之年完成地质力学的建树,曾于50年代起,接连发表下列重要论文:

1951年——《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

1953年——《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

1954年——《旋卷构造与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及其他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1955年——《地壳运动问题》;

1957年——《莲花状构造》;

1959年——《东西复杂构造带和南北构造带》。

上述著作都以独特的学术见解成为地质力学建树的基础,各篇论文都引起起中外地质科学界的强烈反响。其中《旋卷构造与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及其他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就是李四光在杭州疗养期间最后定稿的。这篇论文在国内发表之后,由苏联国家地质出版社于1958年用俄文翻译出版。当时,列宁格勒矿业学院专家瓦洛诺夫异常兴奋地致信于李四光:“在全球范围方面,您早就发展了类似的观点。假如我及时看到了你的作品,就会使我在很大程度上不至于受到别人的责难。真可惜,在那时我不得不听受这些责难。”

1962年1月,一部举世瞩目的地质力学巨著在中国出版了,名为《地质力学概论》。

这部巨著可谓李四光40年来地质科研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他地质力学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成果:其中,作者把已经确认的地质构造体系,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为3大类型:

(1)横亘东西的复杂构造带,即纬向构造体系;

(2)南北走向的构造带,即经向构造体系;

(3)各种扭动构造体系,这个体系容纳着“山”字形、“多”字形,“人”字形和旋卷构造及棋盘格式构造等。

以上3大类型的构造体系的认识,把地质构造的规律加以系统化。这是此前其他大地构造学派的所有巨著所共同缺乏的。

李四光在这部巨著中谦虚地说:“地质力学这门边缘学科领域,现在可以说略具粗糙的轮廓,它的发展前景究竟怎样?这主要看它在地质工作哪些方面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同时也要看看有关学科给予它什么样的支援。”同时,他又指出,“目前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在矿田地质,特别是在煤田地质和油田地质方面及工程地质方面,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一定会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它与新兴的天文地质学是不可分离的。它是构造地质学和动力地质学。之间的桥梁,它是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必然途径。”

人们读完这两段话,也就自然能够初步理解建树这门边缘学科的目的、意义、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了。事实上,地质力学理论已经被李四光建树起来了,不仅得到中外地质学者的共识,而且又在广泛应用与充实。在我国,它又在地震观测和预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功能作用,也可以视为它是建立地震预报学的有力基础。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

当天下午,国务院地震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周恩来沉痛地说:

“这次地震给我们造成很大损失,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工作者能不能预报地震呢?如果可以预先知道地震时间,那么就可以预防,减少损失。”

在场者沉默无语,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世界上从未解决的难题。

“李老啊,你有什么看法?”周恩来把希望的目光投放在77岁高龄的李四光脸上。

李四光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他首先提出结论性的观点:“我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接着,便从地质构造带和地应力等各个方面详尽阐述可以预报的结论,令在场者口服心服。

周恩来的神色比方才轻松了许多,最后说道:“李老独排众议,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这很好!世界上没有不可知的事物。我们就是要发扬独创精神,突破科学难题。我们的前人只给我们留下了地震记录,我们就要给后人留下个地震预报的记录。”

会后,李四光亲自挑选人员组成地震地质考察小组,明确交代任务,派他们连夜奔赴震区。

一连数日,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日夜关注前方的来电、来人,指挥大家从地层、电场、磁场、重力场的变化资料进行各种复杂的比较分析。几天之后,在李四光的亲自指导下,考察小组向国务院呈交了一份《邢台地震地质初步考察报告》,概括论证出地震发生的原因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968年的一个寒冬之夜,李四光的家里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对方是国务院总理办公室,请李四光尽快赶到国务院会议室开会。李四光预感到会议可能与华北地震有关,便迅速赶到会议地址,时针指向凌晨2时。

会场气氛格外紧张。周恩来见到李四光进门,忙把他请到自己身边坐下,然后向大家说:

“今晚的情况很急,要求我们必须立即作出判断。所以,连身体不好的李老也请来了。现在,请报告震情的同志简要介绍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

有关人员报告的情况是:近几天,北京周围小震现象十分频繁,而今天却突然停止。根据历史上地震的统计规律,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围空区”。也就是说,周围平静意味着中间地区可能要发生强震。人们预计,今晨7时前后,北京市会有7级地震的危险。因此,建议国务院立即通知全市居民搬到室外躲避,自然更要保护毛泽东主席的安全。

与会人员各自发表已见,但是谁都难以表明肯定还是否定的明确观点。最后,周恩来照例又把目光投向李四光:

“李老,请你说说,情况真是这样紧急吗?”

李四光没有立即发言,他走近电话机,分别给北京附近的一些地应力观测站打电话了解这几天地应力值的变化状况。接着思考片刻,然后向周恩来和大家说:

“根据目前动向分析,北京市区目前不存在紧急情况。我看,这个强震预报还是不要发吧。天气这么冷,几百万人都搬到外边去住,那将是个怎样的恐怖和混乱状态?最好不要惊动市民,也请毛主席放心休息。”

周恩来经过一番慎重思考,最后果断地说。“好吧,就按李老的意见决定吧。”

散会时,已经是凌晨3时左右了。周恩来关切地对李四光说:“李老,你年纪大,身体又不好,早点回家休息吧。这里,由我来值班。”

周恩来整整一夜没有合眼,直到迎来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李四光的判断再一次被实际证实了!北京城到处充满一片阳光嘛!”这是共和国总理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段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李四光就是这把“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的火炬。他在中华热土上燃烧了将近一个世纪,于1971年4月29日11时安然地传给了下一代的人们。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2周岁。

1971年5月2日,天气阴沉,细雨连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为李四光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主持告别仪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仪式上亲自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熙芝)致慈父的一封信代为悼词。

只有思念,没有伤感;只有缅怀,没有悲泪。全文记述慈父一生的经历和临终的嘱托:希望他所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各大科研项目有人接续下去,为中国和全世界人民世世代代永久造福。

周恩来、郭沫若和在场的所有送行者,都被这位永垂不朽的伟大科学家的博大情怀所感召。

仪式刚刚结束,周恩来便缓缓走出礼堂,冒着绵绵细雨来到门口的送行人群中间。他环视一下周围,大声询问:

“你们是搞地质的吗?”

“是的。”地质队伍回答。

“搞地震的同志来了没有?”又是总理的声音。

“来了,我们都来了。”地震队伍回答。

细雨浸湿着周恩来的满头灰发,他以略带沙哑的声音对大家说:

“现在,任务交给你们了!刚才,我念过李四光生前的话。他说过,他对地震预报是有很大的信心的。这不仅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你们一定要像李四光同志那样工作,还要整理和学习他的遗著。你们听见了吗?”

“听见了!”大家一致回答。

“你们一定要继承李四光同志的工作。你们听见了吗?”又是总理的声音。

“听见了!我们都听见了!”晚生后辈们宣誓一般地齐声回答。

……

李四光踏过多少平原峻岭?大地知道。

李四光登上多少中外讲坛?发表过多少震撼人心的学术讲演?有中外各国科技档案可查。

李四光出版和发表过多少论著?有中国和世界科技文库可见。

大地之子——来自大地,奉献大地,回归大地。

他走了——面含微笑,两袖清风,告别公众,无怨无悔,留给世间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