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地质》的问世和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的获得,使年轻的李四光在海外享有一定声望,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首先,李四光的导师鲍尔顿教授希望他能留在伯明翰大学继续治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再谋高就。接着,另有一位教授推荐他到印度某矿山担任地质工程师,无论对于事业还是个人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与此同时,中国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随梁启超到欧洲考察,亲自面见李四光,从祖国急需培养地质工作者的迫切性出发,建议他能立即回国到方兴未艾的北京大学任教。李四光对祖国同胞的真诚邀请很受感动,答应慎重考虑。丁文汀先生回国后仍不放心,当年秋天,又托自己的弟弟丁文渊去伦敦办事时再度而见李四光,并与丁燮林一起共商邀请李四光回国任教之大计。李四光动心了,因为他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回国报效,这是毫无疑问的。眼下,他所考虑的只是何时返回祖国的时机而已。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德、奥、意一方的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被迫投降。英、。法、俄一方的协约国取得胜利。英国作为战胜国显然又在恢复战争之前的各项事业,那么对于李四光的继续深造则极为有利。印度方面的邀请又给李四光的学术实践打开方便之门。印度地处亚洲,又是祖国之近邻,地质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倘若经过一段采矿和开矿的工程实践以后再回国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岂不更为得力?但是,正如丁文江先生所言,“祖国急需培养地质工作者”啊!恰在这时,一个令人愤慨的消息传到李四光耳旁: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德意宣战的参战国,却在1919年初英、法、日、美准备召开对德和约的会议上反而遭到列强的不公正待遇,从而激发炎黄子孙的极大愤怒与抗议,同时爆发震撼世界的“五四运动”。李四光的心情难以平静,他谢绝了包尔顿教授的诚心挽留和其他教授的善意推荐而决定返回祖国。
应该说,李四光回国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地质矿产的调查与研究。这个目的在他那《中国之地质》的序言部分申明得清清楚楚。他说:“近几十年来,科学普遍迅速的发展,影响所及,促使地质学家也要做出应有的贡献。古老景观神奇般的再现,地球有史以来各个时期古地理的多种推测,自然地唤起地质学家扩大知识范围的渴望,加上开发矿藏的需要日益增长,使得许多西方地质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新的角逐场——远东。现今,我们所有为量不多的有关亚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中华共和国的地质知识,大都是在这种时代召唤之下,由那些热心的考察者努力作出的结果。”谈到这里,他又情不自禁地指出:“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就地质学而言,需要的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倾听研读自然界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古树残叶的语言和古河道的瘗文。”从中可见,这既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序言,又是一位年轻地质学家的爱国宣言,那么他誓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