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1881500000142

第142章 祭祀上天 古代皇帝封禅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古代时期,帝王在登基称帝之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禅,这也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似乎这种古老的仪式已经成为了皇家一种约定俗称的礼仪传统,古代皇帝的封禅活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有哪些具体的礼仪规定呢?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神地支的传统仪式。这个仪式主要包括“封”和“禅”两个部分,“封禅”一词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用该词时,对其进行了演绎。其中的“封”,指的就是在泰山的顶端用土建筑成一个圆台用来祭祀天帝,以增加泰山的高度表示功归于天的意思。而“禅”表示的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累积泥土筑成方坛以祭地神,增加大地的厚度以报福广恩厚。因为帝王都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而且只有是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到泰山封禅。所以说延绵了几千年的泰山封禅习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山川的崇拜了,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已经与政治有着息息相关的牵连。据《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就有72位帝王先后在泰山进行过封禅活动,沿至到秦汉时期,封禅仪式已经成为了帝王重要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到唐宋时期,封禅仪礼逐渐趋于完善。

对于封禅的地点,《史记·封禅书》中曾说:“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历代君王的做法都是登上泰山筑坛祭天,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那为什么都会选择泰山作为封禅的地点呢?战国时,齐鲁之地有些文人雅士认为五岳之中唯有泰山为最高,而且作为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更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祭祀泰山的活动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朝廷的重视。

封禅是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重大典礼,封禅活动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粉饰太平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想要借此来巩固和树立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证明自己乃真命天子,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正是因为有了历朝历代的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封禅在中国封建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并成为每一位皇帝毕生都在追求的大事。对于封禅的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在《白虎通》中有详细的记载:“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就是封禅仪式: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起来,并埋于地下。但并不是每一个皇帝的封禅仪式都是一成不变的,就以汉武帝为例,汉武帝先到梁父山礼祠“地主”神,然后举行封祀礼,即在山下东方建一个高九尺的封坛,下面埋藏玉牒书,行过封祀礼之后,汉武帝就与侍中一起登上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从岱阴山那边下山,实施祭后土的礼仪,最后封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皇上还要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

如此盛大的封禅活动在明朝之后便消失了。主要是朱元璋取消了泰山“封禅”的封号,而且明、清两朝也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对祖先的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