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18814800000037

第37章

甘肃农村公共饮用水事业发展研究

农村公共饮用水事业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困难和安全。

甘肃省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农村人口1869.55万人。农村饮水困难是甘肃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普遍性的农村社会问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降雨稀少,甘肃全省年平均降雨量286毫米,最少的地方不足40毫米,使得水资源贫乏,一些地方几乎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一些地方“水源型地方病”严重(主要是氟中毒),广大群众苦不堪言。再加上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面广量大,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一时难以得到解决。农民饮水难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公共饮用水事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一。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甘肃农村人饮解困工作列入“八件实事”,给予了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被农民群众称为“小工程,大德政”。

一、甘肃农村公共饮用水事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投入资金10.8亿元,修建各类农村人畜饮水工程95万项,同时结合兴建农田灌溉工程,使甘肃全省多数农村饮水困难得到了改善,特别是1993年至1995年的“121”工程成效显著。但由于气候和水资源变化、水源型地方病严重、工程老化失修、人口自然增长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截至1999年底甘肃全省仍有不少地方吃水严重困难。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吃水处于特困状态,遇到干旱年份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或很深的沟谷中挑水、拉水,吃水困难以及水质的恶劣,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制约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甘肃省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504万人,占乡村人口的24.7%。其中,嘉峪关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张掖、酒泉在50%以上,平凉是46%,而定西、白银、武威仅有17%,庆阳只有10%。在2000年以来由于实施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饮水问题的475.49万人中,实现饮用自来水的是143万人,也只占其总数的30%。

(一)甘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总体实施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困难十分关心,水利部在“十五”期间利用国债资金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农村饮水困难和部分中、重氟砷病区的饮水困难。在“十五”期间,甘肃省计划解决502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1.一期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共下达甘肃省一期农村饮水解困资金7.5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4.53亿元,省内配套2.98亿元,计划解决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项目于2000年开始实施,2002年底基本完成,共建成各类工程1,52365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1551处,水窖、小电井等分散工程150814处;解决了全省86个县(市、区)1047个乡、4172村、47.92万户、206.08万人的饮水困难,比计划多完成6.08万人。

氟砷改水项目2001年国家下达资金2.5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708亿元,省内配套0.8335亿元,计划解决70.82万氟病区人口的饮水困难。利用抗旱应急资金安排14.67万人。项目于2001年立项建设,2002年底基本完成。共建成各类工程6.024万项,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81项,水窖分散工程.59960项;共解决了72.8万氟病区人口的饮水困难,比计划多完成1.98万人。

2.二期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二期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计划解决190万人饮水困难,计划下达4.334亿元,其中中央下达预算内专项资金2.6亿元,省内配套资金1.7344亿元,计划解决118.98万人的饮水困难。2002年完成前期工作,2003年度正式立项实施。二期项目中第一批下达的工程,共安排投资2.417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45亿元,省内配套资金0.9674亿元。这批计划共在甘肃省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实施,计划兴建各类工程6826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459处,分户工程6363万处。截至2003年底,实际完成8007项,其中集中供水459项,分户工程7548项,解困69万人。

二期项目第二批由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于2003年8月份下达,共投资1.91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15亿元,省内配套资金0.767亿元,计划解决53.2万人饮水困难。这批建设项目2005年初已全部完工。

在二期第三批人饮项目中,甘肃省还有71.02万人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这批项目的计划省水利厅和省计委于2003年底联合上报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因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到2005年初,资金虽然还未下来,但多数市县按省里要求开始实施。为了不错过最好的施工季节,目前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和单项工程设计,并要求只要在明细表范围内的工程,尽快全面开工建设,力争在2006年底全部完成,为实施安全饮水项目打好基础。

(二)各市(州)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调查情况

在“十五”期间,利用国债资金重点解决甘肃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重氟砷病区的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根据各市(州)县农村饮水困难程度,水利厅在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组织实施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工程。

1.古浪县农村饮水解困情况

古浪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8.94万人。为解决项目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121”集雨工程已解决15.21万人,2001年第一批人饮解困工程安排解决了1.9万人,待解决人数11.83万人。截至2002年10月,全县共修建农村人饮水窖(池)14388眼,打井79眼,截引自流引水管道75处,管道总长346.58公里。如何管理好这些工程并使其发挥稳定的工程效益,成为当前农村人饮工程的难点问题。针对人饮工程的特点,结合以往的管理人饮工程经验,古浪县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2.泾川县农村饮水解困情况

泾川县先后兴建各类农村人饮工程170多处,“121”雨水集流工程3115户,解决了17.9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全县60%的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泾川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泾川县抓住全国实施农村人饮解困项目的机遇,大力加强农村人饮解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1年,县上集中实施了玉都镇胡家庄、高平镇吴家沟等4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工程自2001年10月开工,2002年6月底全部竣工投入运行。共建成水塔4座、沉淀池3座、扬水站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机井3眼,水厂管理所4处,埋设供水管道62.3公里,建成供水点43处,自来水入户1560户,入户率36%,先后解决了0.8万人的饮水困难。

2002年,泾川县又拉开人饮工程建设帷幕,重点实施了飞云乡荆家、黄家铺乡庙头等7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现已建成水源工程7处,埋设管道185.57公里,修建供水管理站7处。全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解决了7个乡镇23个村4925户2.06万人和.5629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为了优化运行管理,泾川县坚持走建、管、用一体化的人饮工程管理路子,把工程管理工作纳入建设之中。工程建成后移交给县农村供水总公司,在各乡镇设供水总厂,由供水总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所有工程产权归县水务局,使用权、经营权归农村供水总公司,水厂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职工工资与效益挂钩。水厂建立用户意见箱,接受用户监督,实行服务公开制度,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的路子。

3.秦城区农村饮水解困情况

天水市秦城区位于暖温带半温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降水地域差异性大,时空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至九月份,其余月份降雨稀少。20世纪90年代,秦城区出现持续干旱,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由过去的538.3毫米下降到436.6毫米(1991—2000年平均值),境内河流大部分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因旱造成饮水困难乡村和人数急剧增加。全区有20多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有1.27万人饮用高氟和苦咸水,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黄土梁峁沟壑地带,传统上饮用出水量很小的山泉、小溪沟水,稳定性极差,达不到安全和卫生标准,而且要人力、畜力长距离取水,不但耗工费时,而且一遇雨雪天气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着群众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及健康水平的提高,解决饮水困难,是这里的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近年来农村最紧迫、最实际的问题。

秦城区实施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包括一期项目第二批,第三批(2001、2002年度)和第二期第一批(2003年度)及2001年度第一批、第二批氟砷改水工程。

一期第二批、第三批人饮解困项目单户水窖和集中供水工程共完成投资1838.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8.09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830.78万元。投劳58.25万个,完成工程量79.26万立方。解决6乡、7镇、94村9547户、45593人、10624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

2001年度秦城区氟砷改水工程水窖和集中供水共完成投资283.0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1.95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121.13万元,完成工程量11.28万立方,投工9.17万个。改善了2乡、4镇、10村1622户、7275人的饮水卫生条件。

第二期第一批(2003年度)饮水解困工程单户水窖和集中供水工程,除皂郊水厂外,共完成投资422.5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6.85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195.66万元。投劳9.18万个,完成工程量20.4万立方。解决了7乡镇、13村、2191户、1.05万人、2091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

4.高台县农村饮水解困情况

高台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于2000年6月开工,2002年10月底竣工,按批复的建设内容全部完成了28项饮水解困工程的建设任务,实际新打机井19眼,占计划的95%;修建水塔14座,占计划的87.5%;修建高位水箱1座,占计划的100%;接城网自来水源的11项,占计划的122%;建成检查井260座,占计划的101%;实际铺设UPVC管道819.002公里,占计划的144%;修建管理房1561.94平方米,占计划的116%;安装人户水表及配套设施1.49万套,按设计批复全部完成了供水工程,入户率达到98%。共完成总工程量112.72万立方米,其中:土砂方111.86万立方米、浆砌石0.29万立方米、砼0.17万立方米、砖砌体0.3万立方米、劳动工日74.39万个。完成工程投资1388.6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860.45万元,地方自筹528.22万元,解决了4.0726万人的饮水困难及氟病改水问题。

5.宁县农村饮水解困情况

宁县农村人饮解困项目从2002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经过全县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现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宁县12万人的饮水困难。

宁县地处山区,干旱缺水,多年来,人畜饮水困难成为这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最大障碍。近几年,宁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群策群力,克服资金困难,使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目前该县农村人饮解困一期、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368万元,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362处,解决了23个乡镇305个行政村、27410户、12万人的饮水困难。

二、甘肃农村饮水工程实施的特点

2000年开始实施的甘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项目,国家投资资金及时到位,农民群众投入热情较高,投工投资积极,保证了农村公共饮用水事业的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甘肃农村饮用水项目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项目建设量大,涉及面广

从甘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建设情况看,全省86个县进行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单个工程规模不大,但整体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宽。其中,一期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共建成各类工程项目152365个;二期工程建设完成8007项;氟砷改水项目建成各类工程6.024万项。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利益,是深受广大农村欢迎的公共事业建设项目。这次实施的甘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受益区的农民基本享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其中集中供水工程受益区有143万农民实现了饮用自来水,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积极推进了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工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