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18811600000004

第4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学习”高(4)

洋洋起初的表现很出色,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后来的学校里,她都是一个活跃分子,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德智体等方面,她都不会落于人后,但这样仍不能让她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洋洋定的标准是第一。每当洋洋拿着自己还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道题怎么能错呢?这么简单,真是笨呀!”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洋洋伤心地低下了头。上小学一年级时,洋洋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了二等奖,下台之后,她欣喜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爸妈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可怜的小洋洋,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洋洋慢慢地变了。现在,她已经12岁,上小学五年级了。据老师说,这几年来,小洋洋仿佛换了一个人,原先她是一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而现在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再也看不到小洋洋那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过低,因此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感到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她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白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

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家长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渐渐树立自信心。

2.关心孩子的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在困难面前就容易产生自卑。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以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为此,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自卑。

4.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自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在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渐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

习惯10.纠正孩子的自闭倾向的坏习惯

“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无论外界环境多么纷繁复杂,我们都应该勇敢去面对,而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独自一个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渐成熟。

周海是某市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品学兼优,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她,常常会表扬她。她的父母对这个独生女儿更视为掌上明珠。但周海性格内向,和同学们的交往很少。

近来,文静温柔的周海好像和同学们更加疏远了,而且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阴天和雨天,周海也和晴天一样,进进出出总是带着一副墨镜,神色也总是很紧张。大家都疑惑不解,周海究竟怎么了?

周海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和其他人在一起,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心好像要跳出来似的。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周海几乎断绝了与外人的交往。于是她买了一副墨镜,想借助浓浓的黑色去隔绝与他人的心理交流,以驱散心头莫名的恐惧。但是,她的心里还是感到很压抑、很紧张。周海觉得身心疲惫,人日渐憔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海变成这样呢?

周海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格,周海从小就养成了不大出门的习惯。周海的父母很爱干净,其他小朋友到她家来玩,如果把屋子弄乱,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并偷偷告诉周海,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带到家来。于是,周海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她也越来越不喜欢和别人交往。等周海稍大一点后,父母又常对她说,外面很乱,坏人多,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常常叮嘱她晚上不要外出。一天晚上,她上完自习,独自一个人回家,发现在一个小巷子里,几个男青年正围着一个女孩纠缠。父母的叮嘱顿时变成了她亲眼目睹的事实。她吓得魂不守舍,拼命地跑回家,几天后仍噩梦不断,直至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恐怖的感觉才慢慢消失。恐怖的意识虽然消失了,但恐怖的痕迹还是存在。每当周海看见异性,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在惶恐、矛盾、徘徊中,她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

自闭倾向指在有人的场合,特别是在有生人的场合,会感到心理紧张,有异常的恐怖体验,并伴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如心慌、不安、脸红、手足失措、手脚发冷、出汗、语无伦次等。有自闭倾向的人为了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别人交往。自闭倾向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在于有些儿童本身可能具有腼腆、内向、害羞的性格这些特点不利于儿童与他人交往。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本来就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出现了“不合群”的性格,如果父母不注意的话,不仅同意,还鼓励,甚至赞扬自己的孩子不与外界接触,不与同学交往,就像周海的母亲那样进行消极的“叮嘱”,使孩子在还未接触社会之前,就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这是非常不利于独生子女成长的。另外,孩子在交往中的屡次受挫,也会使他逐渐回避与人交往。

孩子的这种自闭倾向对其成长有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消除孩子对社会的恐惧心理,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家长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孩子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成熟。父母不应该因为社会太复杂,就总把孩子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如果养成习惯,孩子会对社会产生惧怕心理,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极易形成自闭倾向。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在家里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接纳孩子的朋友。与朋友交往本来是孩子脱离父母视线,开始走自己路的开始,但如果父母仍固执地想让孩子按自己规定的轨迹走,就可能妨碍了孩子成长的进程。

孩子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朋友,他们需要在朋友那里得到的首先的是安全感。有时孩子觉得朋友可贵的地方,父母不见得会看得到。父母不一定十分喜欢孩子的朋友,但也不能总是抱怨,否则会伤害了他的感情,使他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以在孩子谈到他的朋友的时候注意倾听,弄清孩子为什么喜欢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与孩子分享交朋友的快乐。

教孩子正确看待交往中的挫折。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对挫折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强,当他们遭到别人的拒绝时会很伤心,从而对与他人交往产生一种恐惧,渐渐变得退缩。家长应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常常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从而使孩子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心灵上不再孤寂。有人说,城市的“都市化”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可能有点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的封闭与城市生活的单调、生活节奏的紧张确实有关。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与压抑释放出来,渐渐变得豁达、开朗。

习惯11.纠正孩子嫉妒心强的坏习惯

嫉妒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它会破坏人际关系,伤害同学间的友好感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情绪的发泄而造成悲剧。父母应努力帮助孩子摆脱嫉妒的纠缠,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并且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常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嫉妒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卢刚事件,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卢刚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他于1986年赴美留学,据说他的博士资格考试成绩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纪录。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他的行为却让人备感震惊。

那是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物理大楼三层的一间教室内,几个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有关天体物理的讨论。3点30分左右,一直参加讨论的中国留学生卢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首先对准自己的导师葛尔兹开了一枪,葛尔兹教授应声倒下。接着卢刚又不慌不忙地对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开了一枪,史密斯教授也倒在血泊里。卢刚把枪对准了自己的同学山林华,只听到“呼”的一声枪响。当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被吓得目瞪口呆、惊惶失措的时候,卢刚匆匆离开了教室,跑到系办公室,一枪击毙了系主任。然后又走进行政大楼,向副校长开了一枪。最后的一声枪响,他是对准自己的。

卢刚的这次行动,显然是精心策划的。然而他作案的动机,竟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他认为葛尔兹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有意刁难他,致使他没有取得博士学位;另一个原因是,晚来一年的山林华不仅受教授的青睐,而且还比他早拿到博士学位。最让他嫉妒并难以容忍的是,山林华还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竞争优秀论文荣誉奖的提名。

面对这样惨痛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希腊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嫉妒,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当然,嫉妒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包括嫉妒人、嫉妒事、嫉妒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实际上,嫉妒心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的利弊做出恰当的判断。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十分不利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分析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儿童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孩子内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嫉妒;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的嫉妒等,再加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渐渐缺乏自信,心胸狭窄。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他好时,他就难以接受。例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3.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处世哲学中,体会到“强中更有强中手”,“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是没有的。如果家长设法使自己的孩子养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这时,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嫉妒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的思考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