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的总方针是什么
“十一五”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实现重点跨越是加快中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撑发展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引领未来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这一新的方针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科技工作一系列指导方针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而深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就是要加快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发明专利数量较少;科学研究质量还不高;尖子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创新能力不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国家能否尽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转变。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就要促进科技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十一五”期间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哪些
“十一五”期间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的研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中国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十五”计划还对农业、工业和高技术等重点领域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行了规定。其中,高技术领域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发展高技术必须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紧紧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和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必须努力提高国产高技术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一些高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要继续组织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高技术的若干领域永久地占有一席之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要重点塑造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经济规模、掌握知识产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和集团。重点攻克调整宽带网、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型应用软件、国家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等信息技术,生物芯片、遗传改良动植物、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等生物技术,特种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机器人制造、飞机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如何实施体现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完全跟着西方的路子走,也不能照抄照搬某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而应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色要体现中国国情。中国国情主要表现为:人口多,平均耕地少,2006年中国人口已达131亿,本世纪中叶将为15亿左右。幅员辽阔,耕地约为20亿亩,但人均耕地不足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地广人均资源薄,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资源总量大,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少,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量的1/2,水资源不足1/3,森林资源不足1/4,草地生产力不足1/10;乡镇企业占中国工业的半壁江山,搞得好可以促进中国的持续发展,搞不好,又会成为中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最大根源。要继承发扬东方文明的优良传统。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优良文明传统必须继承发扬。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人合一”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大力发扬光大。当然,发扬东方文明优良传统并不排除学习外国。对于外国的一切好的东西,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切好经验,都要学习,为我所用。对于有悖于我们“三个有利于”的东西,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的在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将使社会主义经济更富有活力。然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唯利性和滞后性等,对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加以限制和克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以弥补资源的相对紧缺,防治环境污染,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否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怎么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处理好发展经济同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关系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头等大事。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之第一要务,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是硬道理,是前提。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也就不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持续发展经济,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把社会推向前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口过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棘手的一个问题。人民生活的提高是以人均资源消耗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众多的人口数量,要提高其生活水平,势必导致资源消耗水平的加速增长,从而对中国本来就相对紧缺的自然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推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选择节约资源的消费增长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超前消费。
同时,众多的人口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加剧。人口数量愈多,经济发展愈快,环境污染压力也会愈大。而人口素质的高低,科学、文化的发达与否,对环境污染也有重大影响。一般地讲,人口文化素质愈高,科学技术愈发达,环境保护的条件愈好;反之,则愈差。目前,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比较低下,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虽然中国环境并未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恶化,甚至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但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发展前景令人担忧。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总体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难以遏制。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普及科技知识和教育,使亿万人民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人均资源量少,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却破坏严重,消耗过大,浪费惊人,从而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例如,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能耗的48倍,钢材为36倍,有色金属为25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中国是30%~50%,发达国家为50%~60%。同时,乱占和浪费耕地、滥伐森林、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滥挖和破坏矿产等现象屡禁不止,对中国有限资源造成巨大破坏和浪费。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GDP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20年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人均超过3 000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24倍。资源消耗如按这个比例同步增长,我们的国力显然是无法支持的。为此,必须节约资源,实行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要加强立法,用法律规范资源的开发利用,严禁浪费和破坏;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等。我们节约的潜力很大,加上节能技改投入仅为开发能源投入的几分之一,只要我们大大强化节能措施,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一齐上,就能节约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力争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我们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总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直接威胁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面对这一形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既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要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和引进外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制定限制氯氟烃、含铅汽油等的生产进口和使用的有关专项税收政策,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排污费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要逐步增加污染治理投入,逐年提高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经过20~30年的努力,使中国环境质量真正得到改善;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对那些环境危害大但经过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重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同时,要大搞绿化和植树造林活动,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关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受到历届政府的重视。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民族自立、强盛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胜利实施。
各地方、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如何加强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结合执行“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研究如何从战略全局上组织协调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进步工作,使之大力协同,相互配合,发挥综合优势,形成科教兴国大合唱,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要从措施上保证把科技、教育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抓紧抓好。各科技部门则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各地方、各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科技进步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切实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检查、监督,以确保科技进步见成效。同时,党政一把手要带头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发扬学术民主,贯彻“双百”方针,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并注意帮助科技人员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
加大科技投入,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