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国智慧
18802500000004

第4章 日本智慧(3)

“欲问大和魂,朝阳下面看山樱。”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天。在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到樱花开得最灿烂的地方,一边吃着寿司,喝着日本酒,一边陶醉在漫天飞舞的“花吹雪”中,是日本人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情。

赏樱花,日语写作“花见”。“花见”是日本独特的赏花方式,每当春天樱花季节展开之际,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粉白花树下,大家举杯高歌,谈笑春日,尽情捕捉烂漫春光。“花见”一词甚至被纳为英文专有名词,意为日人赏樱盛宴。

日本人赏樱花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源于平安时代在宫中举行的樱花宴。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历史上称“醍醐花见”),以其豪侈华丽而名标史册。而“花见”

成为日本平民百姓的年中行事,则是江户时代以后的事情。

四月的日本充满了樱花的味道,无论是公园或是街道,都遍布盛开的樱花树,使得如盆景般精致的日本越发显得娇美了。

樱花绽放时,在公园及街道的赏花处,便可闻到淡淡的花香和欣赏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的樱花。每当这时,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樱花祭”。赏花的人群无论是认识或是不认识的,都会不时点头打招呼,甚至交换食品。与其说是赏花,不如说是赏花让大家有了一个真正的“家庭日”和“友谊日”,难怪日本人乐此不疲,甚至有些公司将赏樱花列为公司的“指定项目”。

在日本赏樱花最有特色的地方当属箱根了。箱根位于东京西南面九十公里处,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胜地之一,周围群峰环绕。而箱根本身早在四十万年前就曾有过几次火山爆发,形成一座与富士山相似的圆锥形火山——箱根山,后由于中央部分沉降,形成了一个大火山喷口,在火山口积存的水就形成了明眸皓齿的芦之湖。现在在箱根山的中央,游客仍可望到冒出蒸汽和硫烟的景色。而箱根作为日本指定的国立公园,还有不少的名胜古迹。

四月,当春色降临箱根的时候,樱花由箱根山脚、山腰及山顶相继开放。由于花期较长,游客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观赏樱花,加上箱根随处可见的热气腾腾、烟雾弥漫的日式露天温泉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日式旅馆,在这个风光明媚的旅游胜地里,不但可以一边泡温泉一边赏樱花,还可以远眺沉静优美的富士山。

春季的日本,从三月初的九州开始,直到五月中旬的北海道为止,一路由南而北,这一条“樱花前线”推进到哪里,樱花就轮番张扬到哪里,热闹的樱花宴也由南而北蔓延。樱花由全绽到花谢,只有数天,一旦遇到下雨,灿烂樱花可能翌日就划下句点,虽然花期短暂,日本人还是热热闹闹地设宴庆祝,宛如一场快乐的樱花嘉年华会。

樱花的传说相传,以前樱花只有白色的,英勇的武士选择了在心爱的樱花树下剖腹。因为当一个武士认为自己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樱花树下血流成河,从此樱花开出了红色。樱花的花瓣越红,说明树下的亡魂就越多。

樱花在樱花城中,静静地绽放,每天都看到很多情侣在樱花树下聊天,谈心,樱花的花瓣渐渐地飘落下来,美极了。所以,樱花就成为了爱情的象征。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爱情,得到幸福,樱花树上的妖精(樱花)也一样,她看到别人是那么的幸福,自己也想得到,就独自离开了樱花树。

樱花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她找了好久好久,当她想放弃而回到樱花树上时,他出现了,他开始为她带来快乐,他开始照顾她,他们一起聊天到深夜。这才得知他是从遥远的国家,因船迷失了方向而来到了这里,樱花听了,知道他一定会走的,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国家。樱花为了珍惜这段时光,她每天都和他相遇在樱花树下,天天聊天……但是,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他要离开了,他来和樱花道别了。樱花虽然早有准备,可还是禁不起这个打击,她背对着他,只说了一个字“哦”。他走了,从茫茫的海上,走了。樱花一个人在樱花树下哭泣着,樱花的花瓣为了安慰她而飘落下来,微风吹过,满地的花瓣飘了起来,樱花的心碎了,她哭了几天几夜,最终决定,是该回去的时候了。她看着樱花树,想道:我是樱花的妖精,我最终是樱花树上的一片花瓣,最终是只能看着别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自己是不会得到幸福的……就这样,她消失了。有入说,她回到了树上;有人说,她因为过度的失落,而化为花瓣,随着风一起去寻找他了……几年后,他回来了,他竟然回来了,他来到当初约定的地方,寻找着她,一直都没有找到,他失落了。原来,他回来是为了告诉她,他已经爱上了她。当他听到村里人在流传的传说时,他知道一切都晚了,他在樱花树下发誓,希望所有有情人能终成眷属,不要再有谁像自己一样错过了……这次,他再也没离开樱花城了,他还在不断地寻找着她的身影,直到死去……几百年过去了,樱花仍然在绽放着,许多的情侣为了这个传说而来到这里,见证自己的幸福。不知道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樱花转世投胎成为了世人,她来到樱花树下,总觉得这里似曾相识。风突然刮了起来,花瓣瞬间吹过,她的帽子被吹走了,被一名男子接到了,是他,他也来了,这一次,他们一定不会再错过了…瞬间中的永恒单看一朵樱花它不够丰满,也不够多彩。简单的花瓣注定了它永远不能与玫瑰、牡丹比美,朴素的淡粉色,预示了它在姹紫嫣红的春天里成不了主角。没有香气去招蜂引蝶,没有妩媚去惹心醉人,所以樱花的确要比别的花逊色得多。但是日本人都爱樱花,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团结的花。

樱花总爱一树一树地开,一城一城乃至一国一国地开,它们会占据整个春天,像是有人施了魔法。一棵树在一夜之间被装点成粉色的一团,甚是美丽;人们爱樱也总是爱那整树的粉色童话,的确,它真是太美了!

有人说樱花太过娇弱,选择三月这种暖洋洋的天气开花;它的生命太过短暂,十天宛如昙花一现。是啊,人们也为它感到惋惜。可是它却开得那么灿烂,那么动人,没有抱怨自己的种种不幸,无视死亡的存在,就是凋零时也带着凄楚的美,迈着轻盈的步伐在空中划出一道亮丽的线条,好似粉衣舞女翩翩起舞,很难想像它是在面对死亡,它依然是微笑,直到它落地的那一刻……它从未悲伤过。它的心灵就像它的花瓣一样纯洁,动人。樱的花开花落也许只是一瞬间,但在日本人心中却成了永恒。

日本人对樱的感情已超越了人对花的感情,没有哪国人像他们那样痴迷自己的国花,他们认为醉死在樱雨中也是幸福。也许别的花可以开得够长、够美,但却没有樱之团结,樱之气质。

生命就像这樱花般短暂,但并不是所有生命都如樱花般灿烂,日本人像樱花一样笑着面对一切,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跳出最美的一支舞。

瞬间即是永恒……二、拿来智慧:一股脑儿吃进,选择性吸收生吞活剥海洋中鲸鱼在进食时,常常先张大嘴巴连海水、藻类、鱼类一并吞入,然后吐出海水、藻类,用牙齿做筛子,篦下鱼虾果腹。作为海洋国家,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鲸鱼具有同样的智慧。

当日本人需要某种文化时,就几乎不加选择地大量吞入。文化输入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几乎有“生吞活剥”之势。日语中的外来语可以说是反映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情况的窗口。由于短时间内引入的“舶来品”太多,来不及按照日语词法造词,就干脆采用音译。时至今日,这些外来语数量已经占到日语词汇的三分之一,经常让日语学习者烦恼不已。一些外来语仅仅来自广告演员的台词或电影明星的一句俏皮话,结果成为流行语进入日语辞典。随着社会发展、世事变化,一些外来语可能不会变成日本人的常用词流传下来,但更多的词汇却源源不断地增加进来。

因此,日本人虽然受中国文化熏陶了一千多年,但当近代华夏文明低谷徘徊时,日本很快就“脱亚入欧”,把脸朝向西方,拜倒在西洋门下。从欧美学习近代科学技术,那种奉西洋为师的态度之虔诚丝毫不亚于当年向中国学习的态度。以至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些日本人还在以“香蕉”自诩。香蕉者,黄皮而白芯也,似乎学西方学到现在,日本人和西方白种人的区别就差一张皮了。为了证明这一点,与西方攀上“亲戚”,个别日本人甚至不惜编造历史,煞有介事地证明马可·波罗曾到过日本,所罗门的宝剑就埋藏在日本的剑山,连耶稣也曾隐居日本,在青森县活到106岁。

日本的宝达山顶则被一些日本人看成基督教的另一重要人物——摩西的传教终止地。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而且奇怪的是这些根本经不起推敲的谬传竟然使一些日本人信以为真。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已不屑于做学生,开始强调本国文化的主体性,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疲软时,还曾以老师的口吻教训过美国人。但是,在日本人的心灵深处,与西方的师生名分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日本国会的很多政治辩论中,政客们仍然言必称西方,把欧美的一些政治规则、习惯视为典范,作为判定日本政治是非的标准。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虽然是“拿来主义”,一股脑儿“吃进”,但在吸收消化上还是根据本国需要有所选择。对于现实有用的东西,不管是非、正义,用得着就学,如在近代时期学习西方的枪炮技术、殖民主义,在工业时期盯住欧美的先进技术。对于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抛弃时也很干脆。

在古代,日本虽然对唐帝国的人文风化艳羡无比,日本天皇多次向中国请求传人佛教,并数次邀请鉴真大师东渡,但同时却礼貌地拒绝了唐明皇向日本传播道教的要求。近代以来,日本虽然接受了大量引入的西方文化,但是西方人一向推崇的个人主义理念却始终没有在日本文化中扎下根。

在学习方法上,注重活学活用,不搞教条主义。如引进中国儒学,却没有受到儒教中礼数的束缚;接受中国的佛教,其和尚仍然可娶妻生子。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时不仅善于“拿来”,而且善于将“拿来”的东西消化、保存、升华。

日本仿造中国的古长安、洛阳建造的皇宫街道,至今仍保存甚好;日本的茶道、插花艺术均来自中国,现在却变为名闻世界的大和文化。

现在的日本人还以注重礼节闻名于世,受到他国的称赞,其实这也是从礼仪之邦——中国学来的。

日本在大化革新之际,曾引进唐朝礼仪并奉为圭臬,朝廷上下如有人不行唐礼就要受到重罚,这种良风美俗经过一千多年之后竟然保存得很好。而作为“礼学鼻祖”的中国,这些东西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国人待人接物时往往手足无措,鞠躬若点头,握手又抱拳。对比之下,不能不发人深思。

日本人这种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拿来主义”,实行起来往往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为了得到有用的技术,甚至不惜委曲求全,出卖名节。

1543年的一天清晨,日本南部种子岛附近海面出现了一艘大帆船,上面竖着高大的桅杆,正渐渐靠近海岸。驻守该岛的日军将领经过笔交谈得知这些入属于“南蛮人”(实际是荷兰入),有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武器——火枪,制作精巧,威力很大。日军将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费尽心机从船长手中搞到两把。枪到手后,日将并不满足于把玩,命令一个名叫金兵卫的刀匠把枪拆开研究仿造。但是,在仿造时却遇到枪栓后坐脱落的问题,一时间无法解决。为得到这一关键技术,金兵卫不惜向葡萄牙人献出自己的女儿。枪支仿造成功后,金兵卫无法忍受卖女求技的耻辱,和妻子一起自杀。

为了一点造枪技术,付出少女的贞操和两条生命,代价可谓沉重。

但是,日本却因此迈入火器时代,此后数百年造枪技术迅速传播,火药枪被日本各政治势力视为先进武器,并称之为“种子岛枪”。面对外来文化,不但一个民间工匠如此,整个日本民族都有一种向往新知未知的心态。

1853年,几艘漆着黑漆的美国军舰在佩里准将的带领下闯入日本江户湾,要求日本开国。面对这种不靠风力能自由航行的“古怪”船只及其威力强大的武器,日本民众经过短暂的恐惧之后,很快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黑船”靠岸后的第二天,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涌向码头一睹其风采。正是在这种士民风气的感应下,日本上层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翌年,佩里准将带领“黑船”再次来到日本,迫使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条约签字之后,美国人在军舰上宴请日本官员,向“太君”赠送了火车、电话等模型以表示“善意”。对此,刚刚蒙受签约耻辱的日本幕府不仅没有拒绝,而且视若珍宝,兴高采烈地收下礼物,拿回去研究仿制。此后不久,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旗帜下一直是主动地学,认真地学,而且学得像模像样。为了得到西方的“赐教”,日本人不惜重金,从欧美聘请大量的外国专家。

和日本人一心向学的热情劲儿相比,近代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则消极得多,被动得多。即使不得已要学,也是三心二意,浅尝辄止。

早在1844年,中国面对美国的坚船利炮,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条约签定之后,美方提出向中国赠送一些军事技术书籍和几座火炮模型以表示“善意”。对此,清政府的谈判大臣耆英却表示他“相信和平已得到保障”,对美国的这些“利器”不感兴趣。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使得中日两国虽同为亚洲国家,同受西方压迫,国运却此消彼长,演出两幕反差极大的近代悲喜剧。

回想唐朝时期,华夏文明也曾显示出极强的兼容性,广收周边民族之长而创造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空海法师曾说道:“唐朝像一只老虎,不论怎样硬的东西,它都能把它嚼碎,吞下去,消化掉。”

但是,后来由于诸多原因,这只“老虎”变得“厌食”、“挑食”,目光只盯着眼前的一小片山林,不愿意尝试任何新的食物,结果逐渐积弱,以致险些成为其他民族的“盘中餐”。而日本却眼睛向外,不断探索新的世界、新的“食物”,结果由“猫”变“虎”,成为世界大国,个中教训难道还不值得国人深思吗?

求知识于世界戊辰战争结束之时,日本可谓百废待兴。尽管一系列破除旧制度的改革都相继展开,使政府对于国家政权的掌控能力逐渐恢复,但日本对如何实现强国梦想的问题,一时却难以回答。关键时刻,“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的誓文解决了人们心中的迷惑,学习西方迅速成为日本精英阶层的共识。在他们的全力推动之下,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上下一致学习西方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