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60

第60章

公元1663年,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问世。在书中,他指斥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思想。书中字里行间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以至于该书后来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有力思想武器。《明夷待访录》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黄宗羲敢于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挑战,这在当时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和远见卓识的。

公元1665年,黄宗羲收徒讲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万斯大、万斯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公元1667年,他恢复了他的老师刘宗周创办的证人书院。黄宗羲讲学注意教给学生做学问的门径和方法,强调读书必切实用。除了经、史、子、集之外,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也是他的教学内容。他深受学生的欢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100多人拜他为师,他已是一名学生满天下的学者了。

公元1678年,康熙为了笼络汉族地主,开博学鸿儒科取仕,命令三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吏推荐人才。掌院学士叶方蔼向康熙推荐了黄宗羲,他婉言辞谢了。两年后,清政府聘请黄宗羲任《明史》编修的顾问,他以气节为重,再次力辞。康熙没有勉强,要求他把所写的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全都抄送入京。黄宗羲虽然没有直接参予《明史》的修撰,但《明史》的修成也凝聚了他的许多心血,他随时准备回答裁定对疑难问题的垂询。比如《历志》,虽不是他执笔,却是经他的审阅才定稿的。公元1676年,他完成了另一重要著作《明濡学案》,把明代200多位学者的著作系统排比,阐明每个学者的学术渊源、学说宗旨及演变,评论公允、分析深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创。晚年,他又完成了《宋元学案》,使700年间儒苑门户一目了然,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杰出的贡献。他晚年仍然非常勤奋,自持十分严格,每天读书不完成规定的卷数绝不休息。他以84岁的高龄,编撰了482卷的《明文海》这部巨著。

公元1695年,黄宗羲与世长辞。死前留下遗嘱,要求家人在他死后“于次日安葬,敛以时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梆,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这是对佛教唯心主义思想最大的轻蔑,也是他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彻底表现。他以特有的铮铮风骨、昂扬的战斗性格、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很好的总结。

●顾炎武终生抗清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顾炎武出身江南大族,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子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明朝的科举,没有考中,就放弃仕途,开始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并着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正当顾炎武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他的亲人也相继去世。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没能成功。后来,顾炎武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就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来到北方,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人民,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顾炎武从45岁起,用了20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来回奔走。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顾炎武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有错误就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在调查访问中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等多个领域,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是一部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顾炎武写了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耳矣!”意思是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

公元1682年年初,年迈体弱的顾炎武访友准备回归华阴时,不幸落马坠地,次日溘然长逝于山西曲沃顾炎武的道德言行、学问文章及终生抗清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顺治帝册封达赖

达赖五世罗卜藏嘉木错于公元1637年嗣位。清军入关后,屡次派人前往西藏,延请达赖。公元1652年年底,达赖五世至京师,在南苑谒见顺治帝,清廷以隆重礼遇接见了达赖。次年正月十一和十六,顺治帝先后两次在太和殿宴请达赖五世,并赐予大量的金器、彩缎、鞍马等物。二月二十,达赖五世请辞返回西藏。

四月二十二,顺治帝派礼部尚书觉罗郎球、理藩院侍郎席达礼等把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文用满、藏、汉三种文字)送给达赖,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赫喇怛喇达赖刺嘛”。从此,达赖正式得到“达赖喇嘛”的称号。承认了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清廷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雄才大略康熙帝

顺治去世前,让康熙即位,并让索尼、苏克萨哈、一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康熙登上皇位后,每天不是读书就是游玩,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最喜欢弄权,有极大的政治野心。康熙渐渐长大,也渐渐懂事,对有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鳌拜决定了的事,要是康熙不同意,他就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非逼得康熙点头不可。哪个大臣提出异议,他就寻个借口杀掉他。

一转眼,康熙14岁了。按照规定,他可以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了。这时候,索尼已经死去了;苏克萨哈因为跟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反对康熙亲政,置于死地;遏必隆则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现在,康熙已经宣布亲政了,鳌拜本来应该把权力交给康熙,可是他不但不这样做,反而比以前更专横了。

康熙想制伏鳌拜,但他知道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权,很难对付,稍有不慎,就会走露风声、打草惊蛇。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对付鳌拜,康熙挑选了上百名十几岁的少年侍卫,在宫中练习摔跤。与此同时,还不断地派出探子,探听鳌拜的动静,准备采取对策。

一天,康熙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叫到身边,吩咐了一番。过了一会儿,鳌拜仍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进皇宫。康熙见了鳌拜骄横的态度,十分愤恨,便厉声说:“鳌拜!你可知罪?”鳌拜冷笑一声,还是像往常那样放肆地挥动手臂说:“我鳌拜奉先皇命令辅佐陛下8年,教会陛下如何管理国家,我有什么罪?”康熙历数鳌拜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罪状,鳌拜不禁恼羞成怒,他大声叫嚷说:“说我犯了大罪,拿出证据来!”康熙见时机成熟,便大喝一声:“来人哪!快把这奸贼给我拿下了!”话音刚落,立即从四面八方冲出来许多少年侍卫。鳌拜是久经沙场的猛将,见冲上来的都是赤手空拳的小孩子,并没有放在心上,哪知这些少年身手不凡,不一会儿鳌拜便被捆得结结实实,动弹不了。康熙下令把鳌拜关起来,给被他打击和害死的大臣平了反,鳌拜后来死在狱中。

清军入关以后,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于是,清廷对汉族官员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对投降的汉族官员赏以高官厚禄。“藩”是指封建王朝时期王的属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是明朝边将,投降清军后,先后为清廷南征北战,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清廷在北京建立政权后,他们被封为王,享有很多特权。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守福建。三落不仅拥有独立的军队,还享有独立的财权。除朝廷每年拨给两千多万两饷银外,朝廷还不能征收三藩所在省的财政收入,户部也不能稽核他们的财政开支。三藩甚至掌握独立的官员任免权。三藩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

公元1673年,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告老回辽东老家,同时请求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康熙帝立即让尚可喜还乡,但不准许他儿子继位,打算趁此机会让他们撤藩回原籍。吴三桂和耿精忠听到这个信息后坐立不安,为了试探皇帝的真实意图,两人分别上书,要求撤藩回乡。奏章送达朝廷后,整个朝廷议论纷纷。但康熙帝早已胸有成竹,特诏批准,他说:“吴三桂蓄谋已久,不赶快解决,必将成为大患。撤藩他们要反,不撤藩他们也要反,反正他们迟早都要反,我们不如先发制人!”吴三桂弄巧成拙,恼羞成怒,表面上恭恭敬敬奉诏行事,暗地里准备造反。

公元1673年年底,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要“伐暴救民,顺天应人”,公开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次年四月,耿精忠反叛。公元1676年,尚之信接受吴三桂册奉的“招讨大将军”封号,参加反叛。三藩作乱,人多面广,举国震惊。朝廷中的一些官员甚至做了逃难的准备。康熙帝却表示对三藩要坚决镇压,绝不手软,并决定以打击吴三桂为重点。公元1678年,吴三桂见大势已去,终于抛开“反清复明”的假面具,在湖南衡山祭天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下令改衡州为定天府,建朝房百余间,开始了荒淫无度的帝王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五个月,吴三桂一病不起。吴三桂死后,吴三桂13岁的孙子从云南来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在清军的围攻下,吴三桂小朝廷不久即放弃衡州,退回云南,最后逃至昆明。公元1680年,康熙帝令清军分三路进军云贵。次年十月,小朝廷的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三桂的孙子服毒自尽。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了。

●康熙三征噶尔丹

噶尔丹是蒙古族准噶尔部的首领,自从他统治准噶尔部以后,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被攻破后,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哀求清朝给予保护。康熙派使者来到噶尔丹那里,要他将侵占的地方交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的幕后有沙俄政府唆使策划,他根本不理睬康熙的劝说,不但不肯退兵,还大举进犯漠南,气焰十分嚣张。康熙见谈判无望,决定亲征噶尔丹。

公元1690年,康熙兵分两路出击噶尔丹。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击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击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一阵激战,噶尔丹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漠北去了。公元1694年,康熙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仅不来,反而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并扬言沙俄将支援六万鸟枪兵,对付清军。面对噶尔丹的阴谋,公元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大军,从西路出击,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一场激战后,噶尔丹带着几十名骑兵仓皇逃命。

噶尔丹叛军经过两次大战,所剩无几。康熙劝噶尔丹投降,但他顽抗到底。隔了一年,康熙又率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叛军的将领听说清军又来时,纷纷投降。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自此,清朝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区以东的地区。

●雍正设谋夺皇位

康熙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24个。在这24位皇子中,康熙最喜欢皇后所生的二皇子胤,康熙便立他为太子。后来,康熙一气之下废了胤礽。过了一段时间,康熙又重立胤礽为太子。不久,康熙又下令废了胤礽。康熙为立太子之事很苦恼,思前想后,他决定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胤禵,胤禵和四皇子胤禛是一母所生。

胤禵知识渊博,为人忠厚,也很正直。那时,允禵被派到甘肃,作为抚远大将军准备征讨准噶尔。康熙决定立胤禵为太子,便立即下令,命隆科多召他回京。康熙帝知道自己已69岁,而且身体又不好,所以他想立即立胤禵为太子,以免其他皇子再为此事争得头破血流。隆科多手拿密诏,却迟迟不发,而是找到胤禛,隆科多早已被胤禛买通了。二人经过商议,决定篡改密诏。原来,康熙下的密诏是:“传位十四皇子”。隆科多和胤禛篡改密诏后,将密诏藏了起来。这时候,康熙已卧床不起。隆科多日夜守护康熙,不让其他皇子随意进入。

公元1722年年底,康熙的病越来越重了,经常昏迷。这一天,他稍稍清醒点,便想起十四皇子,知道自己恐怕见不到十四皇子了,就想留下遗旨,让众位皇子做一个见证,也可以让他们退出皇位之争,便强打精神,说:“召诸皇子晋见!”可隆科多故意装作听错,高喊道:“皇帝宣四皇子晋见!”康熙本想解释,但已经没有气力说话了,他意识到胤禛和隆科多已串通好了,一气之下,康熙离开了人世。

隆科多一见康熙驾崩,立即让其他皇子进来。隆科多见诸皇子哭得十分伤心,便清清嗓音,高声说:“诸位皇子,节哀,听我宣读圣上遗诏!”大家听说父亲有遗诏,都止住哭声,尤其是想夺取皇位的几位都竖起了耳朵,他们最关心皇位的事了。隆科多从袖中拿出早已篡改好的圣旨,读道:“联决定传位于四皇子,着继朕登基。”原来隆科多把“十”字上边加了一横,下边又加了一个勾,便成了“于”字。

三皇子胤祉和胤礽是一母所生,但他为人厚道,对皇位也不感兴趣,一听说父皇有遗旨,让四皇子继位,第一个跪倒叩拜。其他的皇子心里虽有所不服,也没有办法,只好跟着跪拜。胤禛就这样夺取了皇位,改元为雍正,是为雍正帝。

●清朝大兴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十分严重,而且都非常荒谬。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人们就管它叫“文字狱”。文字狱直接导致了清朝的政治局面和学术思想越来越僵硬。知识分子为了自保,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无风险的古籍研究之中,导致清朝在科技、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其他时代相比有了明显退步。社会发展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公元1711年,有人告发翰林官戴名世在自己的文集《南山集》中对明朝政权表示了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永历帝的年号。康熙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处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人,达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