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花了将今30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一书,共50卷,190万字。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收集了11091个药方,详尽地讲述了各种药材的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还说明了炮制方法,分析性能和功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医药经典,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的药物分类是,先矿物,后植物,最后动物。各类药物的排列顺序也大致是先简单后复杂,体现了自然发展史由无机到有机,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二百多年以后,达尔文看到李时珍做出如此分类的科学巨著时,也赞赏不已!
李时珍61岁时已将这部医药巨典编成,令人遗憾的是,十多年间几经奔波才找到一个书局肯予承刻,直到这位中国医药科学之王年届76岁瞑目的时刻,也未能见到自己著作的刻印本。值得告慰这位药王先灵的是,他逝世以后过了3年,初版问世。又过了十年,即传入日本、朝鲜。尔后又陆续被译为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布于世界各地。目前仅英文版本就有十几种。他的心血结晶至今仍在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幸福做着贡献。
●《金瓶梅》刊行全国
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约成书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兰陵笑笑生”,真实姓名不可考。
《金瓶梅》借用《水浒传》中的一个小故事即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关系展开、铺衍成一部借宋代的人物与故事展示明中叶社会现实的百回长篇。全书以富商、恶霸、官僚西门庆家族的兴衰荣枯为中心,描绘了上到封建朝廷中专权的奸臣,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无赖、地痞帮闲所构成的罪恶横行的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世态人情,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大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金瓶梅》注重人物性格描写,使之复杂化,具有立体感。关键人物潘金莲淫荡、好妒,心狠手辣,给人留下了鲜明印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其次,《金瓶梅》以日常口语叙事状物,生动传神,风格平实朴素又泼辣爽朗,人物语言亦充分个性化。再之,《金瓶梅》将《西游记》的单线式结构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组合式结构相结合,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把分散的世相人情通过西门庆全家的兴衰史联系起来,形成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此外,《金瓶梅》描写日常生活场面众多,对当时的饮食、服饰、器玩和日常起居等都作了细致的描写,这些细节的真实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言二拍成就高
宋朝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勾栏瓦舍”(类似于今天的茶馆、娱乐城和夜总会的混合物)。在勾栏瓦舍里,有些说书人讲书评史,卖艺为生。他们讲的大多是三国时的故事,也有一些世人生活或者妖魔鬼怪的故事。到了明世宗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从而促进了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不仅说书人能说的故事越来越多了,而且还有人把他们编辑成书,出版贩卖。其中,以冯梦龙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书和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有名,人们通常把冯梦龙的书简称“三言”,把凌濛初的书简称为“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冯梦龙,字犹龙,长洲(今苏州)人。冯梦龙从小喜爱读书,但他常常会有一些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想法。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这些都为他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三言”中描写男女爱情婚姻故事是重要内容,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是千古名篇。“三言”中还有揭露封建官僚狡诈和贪婪,鞭笞朋友间忘恩负义的行为,歌颂真诚友谊,赞扬勤奋致富的故事。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后来参加考试屡次不中,难以入朝为官。一气之下,他放弃了参加考试的念头,归隐山林。凌濛初受冯梦龙“三言”的影响,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卑劣与阴险狠毒,塑造了行侠仗义的侠盗形象,颂扬了劫富济贫的行为,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
●吴承恩写《西游记》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一生创作的诗、词、文章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世,后经人遍索遗稿,汇编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他喜爱野史奇闻,曾仿唐传奇创作《禹鼎志》,是一部有鉴戒意义的短篇志怪小说。他生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中的故事有许多早在民间流传,吴承恩在说书艺人和无名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撰写了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应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却闪现着现实社会中人与动物的习性,在古代同类小说中十分罕见。小说通过丰富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世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精彩紧凑,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小说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生动而流畅,极富表现力。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具有幽默诙谐性。在结构上,小说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主线,逐次展开情节,枝干分明,颇具匠心。
●徐光启学贯中西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公元1562年出生于一个破落商人家庭。公元1581年,徐光启于金山卫(今上海金山)考中秀才;第二年春天,他被村学聘为教师,此后经历了23年的教学生涯,在教学之余,他精心钻研《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便民图纂》等农书,并且在家乡试种大头菜,获得了成功。
公元1596年,徐光启被赵凤宇聘请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当家庭教师。在那里,他认识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公元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见到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交谈中开阔了眼界,对世界科学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与郭居静、利玛窦的结识,对徐光启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1604年,徐光启在北京跟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徐光启认为这些知识对中国很有用处,应当把它引进中国。他同利玛窦商量,决定先翻译欧几里得著的《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记录整理。几何学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对徐光启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问,要把它翻译过来,工作是极其艰巨的。为了翻译得尽量准确,徐光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何”这个词,就是徐光启根据英语的音和义,斟酌了汉语的词汇,反复推敲出来的花了一年多工夫,徐光启译完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后因利玛窦病逝,后9卷的翻译工作没有能够完成。
我国的历法经过历代科学家的研究改进,到宋元时代已经相当完备,但还不够精确。明朝主管历法的官员因循守旧,不肯继续修订。1629年5月5日发生了一次日食,钦天监(掌管天文的最高官员)依照当时的历法推算,预报的时刻跟实际不相符合而徐光启运用西法推算,结果跟实际非常接近。朝廷于是成立了西法历局,由徐光启主持修订历法。徐光启一面研究我国古代的历法,一面参照西方科学,经过3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成了《新历法书》74卷。我国沿用到现在的农历,就是在《新历法书》的基础上编成的。
徐光启对农业科学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且亲自耕作,进行科学实验,他对农业科学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晚年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方面的著作——《农政全书》里。徐光启63岁才动手写这部书,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了初稿。这部书共有60卷,5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厂、种植、牧养、制造、荒政12章。因内容广泛、丰富,时人称为农业百科全书。
●宋应星大义著书
宋应星,字长庚,南昌府奉新县(在今江西)人。自幼聪明好动,酷爱科技。29岁时,与胞兄同科中举。后来,5次进京应试,却不得中。这五次从江南到河北的数万里行程,他获得了原先在书本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量工农科学技术知识。他虽未能得中朝廷的进士,却为他成为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打下了基础。
宋应星49岁时出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后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南京毫州知府等职。在教谕三年任期内,宋应星利用授课余暇,对古典科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写下了《天工开物》,这年宋应星方才51岁。公元1637年,其巨著刚刚写完,就在友人帮助下雕版付印了。这年是明崇祯十年,故《天工开物》的初版又叫崇祯版。后来,历史上对宋应星在51岁后的事迹就记之甚少了。
公元1970年前后,在宋应星的故乡发现了《宋氏宗谱》与《宋应星行略》,还有宋应星遗作《思怜》《野议》《谈天》《论气》四种明朝刊刻的海内孤本。从此,世人方得闻这位古典科技集大成者的真实生平经历。入清以后,宋应星隐而不仕,并教育子孙3代不应清朝的科考选举。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科学巨星,享年约80岁,死后葬于奉新北乡故里(今江西奉新城东南的宋埠乡牌楼宋村)戴家园祖茔。其墓、石今已不存。
《天工开物》问世后,曾风行一世,乾隆以后由于政治的原因,在中国渐渐地湮没无闻。然而,这部巨著传入日本后却受到欢迎,公元1771年大阪出现了和刻本。后从日本传入欧洲,被译为多种文字,出了一版又一版,广泛流布开来。其中,法文译本誉之为《中华帝国古今工业》。其实,这著作不仅包括中国的古今工业,也包括中国的古今农业,是中国古今工农业汇编,是中国古典科技的总汇。当代英国李约瑟博士就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法国的学者,著名的《百科全书》的主编。显然,李博士也是视此书为“中国科技全书”的。中华民国初年,中国学者重新认识到这一古籍的重大科学价值,然而苦苦求索,在国内未能找到原著,几经努力,才从日本找回管生堂本,公元1930年影印发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公布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从原浙江宁波李氏墨海楼捐赠给该馆的一批古籍善本中发现了《天工开物》一书,而且是崇祯版原刻。公元1959年影印出版。这一孤本印行,使宋氏巨著的原始风貌又得以为人们所见了。
《天工开物》共分18卷,内容浩瀚,包括谷麦豆麻的栽培与加工,蚕丝棉芋的纺织与染色,制盐、制糖、榨油、铸铜、冶炼、开矿以及制作砖瓦、陶瓷、器具、车船、石灰、硫磺、白矾、兵器、火药、纸、蜡等各种生产技艺。书中对各种产品从原料到加工的全部工序、方法等都有较详细的说明。书中还绘有123幅精美的插图,所绘插图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很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其中所绘提花机、钻井设备、轧甘蔗机、大型浇铸和锤锻千斤锚、阶梯式瓷窑、玉石加工磨床等都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图录,在科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
《天工开物》不仅注重总结传统的科学技术,对当朝的新技术也注意研究。比如其中就记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锌技术。该书的这一记述早已引起欧美化学家的注意,凡化学文献论述到金属锌的最初冶炼时,通常都要提及《天工开物》。
宋应星对中国科技的全面研究,致使他对许多科学的未知领域得以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不少难能可贵的科学见解。比如在生物学方面,宋应星根据作物品种往往因环境差异而引起差异,蚕蛾也因不同性状的品种杂交而引起后代变异等情况,提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看法。这在人类对动植物生态变异的认识上是一大进步。后来,达尔文谈及生物进化与变异时,也曾引述过宋应星这一见解。在物理学方面,宋应星研究了声音的传播,他以投石击水引动水波由中心向外扩散的现象,推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也是类似的,这就提出了声音是气波的概念,也是世界最早的。在化学方面,宋应星以汞和硫磺可化合炼出朱砂的化学过程和结果为例,初步有了质量守恒的看法。同时,宋应星还以铁失(磨损、风化、腐蚀)而化为土为喻,初萌有物质不灭的?观念。在哲学方面,宋应星在《谈天》文谈到太阳不是静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从而提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的哲学命题。认为古人说“旧月之形,万古不变”,那是“刻舟求剑”。宋应星“旧日新”的思想后由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接受并大大发挥了。
宋应星的科学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而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唯物观点更是当时无论中外的哲学大师也比之逊色的。他的哲学思想渗透于全书的论述之中,而集中表现在他给自己著作所加的书名,即《天工开物》。
何谓“天工”呢?宋应星认为世上的资源是大自然造就的,也可以说“天然工就”,故而称之为“天工”。何谓“开物”呢?天然资源并不能自然为物,必须经过人类的开发、加工,才能成为人类所需的物质资料,故日“开物”。显然,在人和物的关系土,宋应星的观点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强调以“天工”为基础,又强调人的主观作用,资源只有去“开”,才能生产出“物”来。这一点是宋氏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精华,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哲学观!
●徐霞客与母同游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霞客为其号,中国古典地貌学家、世界溶洞学鼻祖、地理学家、大旅游家。
孔子有条古训:“父母在,不远游。”万历年间,徐霞客两鬓斑白的贤母鼓励独子远游,教导儿子“大丈夫志在四方”,还特地为儿子亲手缝制了远游冠,以壮行色。远游冠行若巍峨的皇冠,冠前置有卷云状的筒形饰,故亦名卷石冠。汉族风俗,远行必冠。从汉朝以来,历代不衰。唯元、明两代风尚不同,废而不用。徐霞客年已80的贤母,为激励他,不顾自身年迈,强要儿子陪同去游历了家乡附近的荆溪和勾曲的山山水水。每次都步行于前,以示自己体健不老。徐霞客终不负贤母期望,从22岁起,手提竹杖,头戴峨冠出游,历其终生,34年间未曾辍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的出游,初始有观奇览胜之想,而后期则是真正的科学考察了。徐霞客到处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风土人情,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游记。经后人将其存世部分整理成书,成为中国古典地貌学,也是世界溶洞学的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考察了中国大西南的一百多个洞穴,做了详细考察记录。以其对广西桂林普陀山西侧的七星岩的考察为例,其所记各项数据虽是目测步量,却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学仪器测量的结果大体相符。同时,他对溶洞、石笋、钟乳形成原因的解释,也是与近代科学相一致的。其科学态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