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48

第48章

蒙哥死讯传来,忽必烈还在围攻南宋的鄂州,他召集诸将、诸谋士研究蒙哥死后的形势和对付阿里不哥的策略。郝经建议,面遣军去迎接蒙哥的灵车,接收大汗的宝玺,一面赶决与南宋议和,签订密约,迅速撤军,派轻骑兵赶到燕京,防止阿里不哥的势力南下。忽必烈采纳了此计。

公元1260年,忽必烈抵达开平,诸王合丹、阿只吉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等率东道诸王,会集开平。他们都是忽必烈的支持者。忽必烈废弃了贵族选汗的旧制,宣布即位。并定当年为中统元年,开始建元纪岁。四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宣布为大汗。支持他的除阿兰答尔、脱里赤等外,还有窝阔台后王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察哈台后王阿鲁忽,旭烈兀子出木哈赤等。

公元1260年冬,忽必烈亲征和林。阿里不哥闻讯后不敢抵抗,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仁游南),忽必烈占领和林,命亦孙哥驻守,自回开平。公元1261年秋,阿里不哥至和林,伪装愿意归顺,却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占领和林,并南下骚扰,被忽必烈击败。由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支持他的诸王纷纷向忽必烈投降,加上连年饥荒,阿里不哥不得不于公元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漠北和中原地区重新恢复统一。忽必烈取消和林为蒙古国的都城,改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忽必烈夺取汗位的胜利,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汉法派战胜了守旧派,这对于蒙古最后完成封建化来说具有决定意义。

●文天祥丹心一片

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围攻临安(今杭州),众多大臣建议投降,爱国忠臣文天祥同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张士杰建议保护太皇太后、太后、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难,但南宋君臣大多降意已决。奸相陈宜中逃跑后,谢太皇太后只好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议降。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面前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与之据理力争。伯颜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为我之劲敌,遂将其扣押。文天祥为人机警,有勇有谋,在押解途中逃脱,随后积极抗元。

临安失守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是为皇帝,重新恢复宋朝名号,他们把文天祥请到福州。那时文天祥已颇具影响力,一声号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响应。文天祥亲自领兵作战,与元军抗衡,取得了一些胜利。元军自侵宋以来,每每一战即胜。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败仗,气急败坏,便把他当作头号敌人。毕竟敌众我寡,相差悬殊。文天样战败,只好逃离赣州。

公元1278年,赵是病故,8岁的赵晶继位。陈宜中见大势已去,再次偷偷逃走。文天祥继续与元军周旋,无奈孤军难撑,最终被捕。

元军统帅认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想劝降他,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文天祥遂被软禁在军船上,押往燕京。路过零丁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岁参加进士考试,被录为第一名时的情景。当时,他勇敢地指摘时弊、慷慨陈词。在殿试时,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大宋要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侮。主考官和皇上当场将文天祥定为状元。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元军来犯,自己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且多次舍身救护幼主。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护卫幼主、光复江山呢?感慨惆怅之余,挥笔而就千古名作《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南宋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至此,统治近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而忠烈爱国的文天祥由于宁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后,被忽必烈下令杀害。但文天祥丹心一片的爱国情操却被后世人永远传颂,永存史册!

●忽必烈建国大元

忽必烈夺取了蒙古汗位后,颁布即位诏,建元中统。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后,蒙古一直用族名充作国名,称大蒙古国,未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年号为“中统”,依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征宋战争的顺利进行,实际上蒙古政权已成为效法中原地区汉族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特别是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将自己的王朝建成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

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取《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意思是向世人说明,自己所统治的国家中不只是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大蒙古国时期,和林(在今蒙古)为统治中心,忽必烈即位后,元朝的统治中心开始南移,远在漠北的和林不再适合作都城,忽必烈开始寻找新的建都地点。一开始,他以开平来取代和林,接着又迁往更理想的首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为中都。公元1272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将中都改称为大都,正式定为元朝首都。

忽必烈在位期间,主张“遵用汉法”,以汉族传统法制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和各项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注意兴修水利,以农桑为急务,还统一货币,疏浚运河,设立驿站,开拓漕运。他强化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对西藏直接管辖,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发展。

●世界最大的国家

在我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大元王朝都是最大的国家。元朝在中央直辖的领地之外,还有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联,因而同奉人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钦察汗国实际上有两个:西钦察汗国和东钦察汗国。东西两个钦察汗国加在一起,是四个汗国中幅员最广的一个。西钦察汗国由铁木真的孙子、术赤次子、西征统帅拔都建于公元1242年,其版图相当于前苏联的欧洲领土,再加上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及今天属于波兰的加利西亚。由于拔都的大帐使用金顶,因此在欧洲史书中,钦察汗国也被称作“金帐汗国”。西钦察汗国曾经盛极一时,到公元1357年后,则开始走向衰落,其内部篡弑相寻、小汗林立,最终于公元1480年被俄罗斯的伊凡三世所灭。东钦察汗国的创立者是术赤的长子斡儿达,其封地是拔都让给他的。东有花刺子模旧壤——锡尔河与阿姆河的上游,北有“林中的百姓”,西与西钦察汗国为邻,南与察合台汗国为邻。东钦察汗国在第十一汗托克塔米失在位时,于公元1381年吞并了察合台汗国的西半部。最后内部分裂,他于公元1405年死在西伯利亚。他死后20年,东钦察汗国消亡。

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一部分位于今中国境内,距离元朝本土较近。两汗国曾公开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与元朝为敌。直到14世纪时,察合台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才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窝阔台汗国是四个汗国中幅员最小、历史最短的一个。其领地包括今蒙古的西部与新疆的北部,以及额尔齐斯河、额敏河和亦列河(今伊犁河)三条河流的下游。窝阔台之子海都公开反叛元朝廷,窝阔台汗国的历史也仅及于海都之子察八儿。

察合台汗国的领地较窝阔台汗国要大,历史也要长。当察合台受封的时候,其国的封地东及亦列河,西及锡尔河,南及阿姆河,而以垂河流域位于核心。14世纪,察合台汗国的第十位君主笃哇在位时,窝阔台汗国旧壤的大部分划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前后有过30位君主,其中两位并非察合台的后裔,而是窝阔台的后裔。察合台汗国第十位君主笃哇很会打仗,始终站在海都的一边和忽必烈为敌。元朝直到成宗铁木耳在位时,他才约了海都的儿子察八儿一起归顺了中央,归顺不久又与察八儿失和,将窝阔台汗国完全吞并了去。

伊利汗国的建立者是拖雷之子旭烈兀,与元朝统治者同为拖雷后裔,关系也较其他汗国更为密切。其版图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的一部分,还有今日属于土耳其的小阿美尼亚。旭烈兀于1252年打下巴格达,后又一度占领叙利亚的阿勒颇与大马士革。元朝与伊利汗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在合赞汗统治时期,为争取当地领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废除“大汗”称号而改称“素丹”,加速了当地蒙古人的伊斯兰化进程。

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哈台汗国四大汗国是元朝皇帝的藩属,他们与元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使节往来频繁,东西驻路畅通,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大元帝国疆域最大时几乎囊括了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领土,说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一点也不为过!

●马可·波罗游中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由于帝国的势力范围波及到了亚欧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当时的欧洲小国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一时期的东西贸易往来畅通无阻,十分频繁。许多西方商人往来其间,有的不仅受到了元王朝的礼遇,而且还得到了不同的官职,成为元帝国的臣子,马可·波罗就是其中的一位。

公元1269年,马可·波罗15岁,常年从事商业活动的父亲和叔叔带着香料、珠宝和元世祖忽必烈写给教皇的信,从东方的中国回到了故里威尼斯。他们把如何到了东方的中国,如何见到了中国的忽必烈皇帝和中国绮丽的自然景观、浓郁的风土人情都讲给了马可,波罗听。父亲和叔叔这段神奇的经历,让马可·波罗惊羡不已,同时也使他对神奇的东方产生了憧憬,并决心成为一名商人去游历东方世界。

1271年,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上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开始了东方之旅。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然后,从霍尔木兹,改走陆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新疆。然后,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在今内蒙古,元朝的陪都)。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4个寒暑。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皇帝介绍了马可·波罗。忽必烈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今北京)。后来,又留他们在元朝担任了官职。

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掌握了朝廷的礼仪。他借奉皇帝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流连忘返。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到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进行汇报。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忽必烈提出回国的请求。忽必烈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24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整理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产生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欧洲广泛流传后,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同时也使这位颇负盛名的旅行家获得了自由。

●元朝建帝师制度

元朝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僧官制度,即帝师制度。窝阔台统治时期,蒙古皇室已对藏传佛教各教派有所了解。公元1247年,阔端写信邀请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至凉州相见,萨班之侄八思巴随伯父同往。不久,西藏地方僧俗势力在萨班的号召下归顺蒙古皇室,萨迦派因而独受倚重。

公元1253年,忽必烈闻八思巴之名,召置左右,从受佛戒。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同年,设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封自幼生长于蒙古宫廷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命其领总制院事。公元1269年,八思巴献其所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忽必烈将其颁行全国。次年,升八思巴号为“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从此,帝师一职的设置终元朝之世而未改。帝师是位高权重的职位,自八思巴之后嗣帝师者,例领宣政院事,秩从一品,赐玉印。忽必烈以后历代元朝皇帝即位,皆从帝师受佛戒。即位之后,要专门对帝师“降诏褒护”〔其诏书络珍珠为字,被称作“珠诏”。平日百官上朝,排班列队,皇帝座旁为帝师设有专座。帝师的号令被称作法旨,通行于全国各地佛寺。皇帝对藏族地区发布的诏书,例由帝师副署。帝师出行,皇帝往往派大臣迎送,甚至以皇帝的半副仪仗为其开路导行。帝师生前备受尊崇,死后也享尽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