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45

第45章

秦桧回到南宋,隐瞒了真相,说是杀死监视他们的金兵夺船而归的。大臣们随即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栗、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从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2800里,要跋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到盘查询问?怎能杀死监守人员,一帆风顺地南归?再说,即使敌人防备不严,让秦桧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带着王氏一起走?这些疑问只有他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为他辩解,并反复说明他是忠于赵家皇朝的。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朝,而大批不愿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写给金朝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赵构感到秦桧的主张很合他的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呢。”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爬上了宰相宝座。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明目张胆地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因为遭到南宋王朝内部许多大臣的谴责,赵构迫于舆论的压力,曾一度罢免了秦桧的相位。过了不久,秦桧重新上台。这时,人民支持下的抗金斗争节节胜利,使秦桧大为恐慌。因为金朝是他的后台,金朝一败,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脚了。于是,他就唆使赵构发出命令,命已经打到朱仙镇的岳飞从前线退兵。

公元1141年,秦桧为利于他的投降卖国活动,密奏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后来,在秦桧的运作下,南宋与金达成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接着,秦桧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与其部将!至于秦桧其他的排挤忠良、陷害大臣、作威作福等罪恶行径更是罄竹难书!

●南宋金绍兴和议

宋高宗赵构从当皇帝起一直很忌惮抗战派军事将领手中握有重兵,难以节制。于是,秦桧便趁机说服赵构解除主张积极抗金的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转而任命他们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把他们与各自部队剥离开来。张俊很快就将兵权交出,并表示支持向金称臣和议的既定国策,而韩世忠、岳飞则成为赵构与秦桧等投降派的公敌。于是,赵构宣布撤销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并提升秦桧为左丞相,以显示与金议和之不可动摇。之后,岳飞于公元1141年被罢官,并以谋反罪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韩世忠则在为岳飞鸣不平之后辞官。

投降议和的障碍被扫除后,在秦桧的积极奔走下,金与南宋很快达成和议,这就是奠定整个南宋王朝对金关系的“绍兴和议”(绍兴是高宗的年号)。“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为: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淮水以西的唐、邓两州,全部割让给金;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每年春季搬运至泗洲(今江苏盱眙北)交纳;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赵构的生母韦氏:等等。

●辛弃疾夜入金营

宋朝的辛弃疾不仅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大文学家,还是宋朝的一位抗金名将。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诞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时宋朝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12个年头。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他不但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武艺。后来,他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当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广大地区的抗金武装队伍纷纷建立,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壮大。耿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为了加强抗金力量,辛弃疾就带了队伍归属耿京。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谁知就在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后,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张安国诱骗一部分队伍叛附金营。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伙伴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了金营。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这时,他们的行为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放火!”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敌营乱作一团。辛弃疾骑在战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箭,直朝敌丛奔驰。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嗽嗷的惨叫。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齐杀出敌营。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武艺和机智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就这样饥不暇食、渴不暇饮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了淮河,进入南宋境内。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了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赴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贼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英雄气概已崭露无遗!

●宋孝宗受困于“孝”

古往今来,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强调一个孝字!但像宋孝宗赵育把“孝”字发挥到极致、受困于“孝”的人却很难找到第二个!因为“孝”,他放弃北伐与金议和:因为“孝”,他的收复大宋河山的理想破灭?赵杳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构在位30多年,他一心寻欢作乐,放纵奸相秦桧当朝,冤杀岳飞父子,向金称臣纳贡,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选对了继承人——赵眘,赵眘是南宋诸帝中最英明贤能的一位。

赵构唯一的儿子在3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而他又失去了生育功能;所以,赵构的皇位继承人就只能在宗室中挑选了。“靖康之难”后,宗室3000多人被金人掠走,一时之间,竟然无法选出一个合适的皇储人选。于是,赵构只好扩大选择范围,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选择有贤德的人继承大统。自赵光义登基到南宋初年,太祖的后人散落民间,已有1000多人。

公元1132年,经过仔细地查访,10名7岁以下的儿童进入了候选名单,赵构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两人分别交给两位嫔妃抚养。两个孩子在宫中接受教育,都是博学强记、天资特异之人,长大后先后受封为郡王。为了确认最终的太子人选,赵构分别赏赐2人10名美貌的宫女。一个月后,赵构召回了这些宫女,令人一一检验。赐给赵伯琮的宫女都完璧如初,而赐予赵伯玖的宫女却已经不是处女了。高下立分,赵构虽然并未将此事告诉别人,心中却已经有了决定。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眘,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联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大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担。”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选中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每到赵构的寿辰临近的时候,赵杳就亲自诏见礼官,和他们讨论庆寿的仪仗、典礼和庆贺的寿礼等问题。寿辰当天,在宫内大宴群臣,命群臣均要前往德寿宫贺寿。每次,赵眘都会送上贺礼。此外,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赵眘先后4次加封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后的封号,还命人撰写《太上皇圣政》,颂扬高宗的丰功伟绩。

赵眘登基后,和贪图安逸的赵构不同,他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恢复了名将岳飞的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的党羽,鲜明地表现自己主战反和的立场。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倍受压抑。

赵构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的现状。有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了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在赵构和赵眘的较量中,赵构占了上风,赵眘的对外方针始终受困于“孝”。但在内政治理上,赵眘确实治国有方。他惩处贪官,整顿吏治,频繁更换宰臣,集中皇权;发展农业,五谷丰登,出现了百姓富裕,社会太平,人心安乐的“乾道之治”。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后索性不上朝,专心看护赵构,遇到朝中大事则由宰相到内殿禀报。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悼,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将会重新改写。

●宋光宗绍熙内禅

公元1189年,赵眘禅位于太子赵悼,是为宋光宗。赵惇即位后,第二年改元绍熙。赵惇在位5年,李皇后操纵朝政,宦官、权臣乘机窃弄权柄,政治十分黑暗。

公元1194年,太上皇赵眘病危。六月初九,赵眘去世。期间,赵惇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也不执丧,朝中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监国,以解释国人对朝廷的怀疑。留正于是向赵惇提出这个建议,赵惇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赵扩,而留正认为建储诏还没有下达而谈及此事,日后一定难以相处,于是称病离开。赵汝愚无奈,只得通过知阁门事韩优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请示。第二天,赵汝愚请立赵扩为太子,并且说到赵惇“念欲退闲”,太皇太后于是应允。七月初五,太皇太后命赵汝愚以旨谕赵扩即位,他坚决推辞,后被强披黄袍,立为皇帝,是为宋宁宗。赵扩的皇后韩氏的父亲是韩同卿,他是韩健胃的兄长。赵惇被尊为太上皇,李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她的权势这时才被削弱。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宋光宗内禅,也称为“绍熙内禅”。

##第二十一辑连年战火中的文明

●皇帝与《太平御览》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初年,国家藏书仅有史馆中的万余卷。于是,赵光义颁下召令,凡向国家献书者赏。因此,国家藏书一下子增到了8万卷,这些书分藏于史馆书库、昭文书库和集贤书库。早在梁代时,这三个书库就已经建立了。赵光义即位后去视察,发现屋舍破旧,便下令重修。公元978年,重修工程竣工,皇帝赐名崇文院。院中有昭文书库、集贤书库、史馆书库等6库,规模空前宏大。而在新馆落成的前一年,赵光义已下诏用馆藏书籍编辑《太平总览》《太平广记》以及诗文总集《文苑精华》等。

《太平总览》摘取的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全书保存了不少古籍,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历经6年才编成。成书后,赵光义对宰相宋琪说:“从今天起,每天把《太平总览》给我送来3卷,我要亲自阅读。”宰相宋琪说:“陛下以读书为乐,借古鉴今,自然是好事,但每日读3卷,是不是太多了,不要累坏了身体。”赵光义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许多乐趣,多看一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虽不能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还是不难的。凡是喜欢读书的人,总有他读书的乐趣所在;如果不喜欢读书,就是按着他的脖子,他也会读不进去的。”众大臣听了非常敬服。此后,赵光义果然每天读3卷,从不间断。有时因为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这样一部巨著,赵光义一年内全部看完,然后将其更名为《太平御览》。

●司马光一心著史

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公元1019年,他出生在陕州夏县(在今山西)一个做官人的家庭里。他自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十分聪明伶俐。7岁的时候,便开始专心读书,而且十分刻苦,不论是在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还是三伏盛夏酷热难当的时候,他都照样读书写字。人们见了,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