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36

第36章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次年,武则天借口李显将岳父韦玄贞封为宰相一事,废掉李显,立李旦为帝。后来,武则天又把李旦软禁起来,政事无论大小均亲自裁决。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则天67岁那年,她废掉李旦,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自己立号为圣神皇帝。因为她死后曾有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所以后人称她为“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崇信佛教,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寺院,因此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武则天还排除异己,在位期间大封武氏诸王,而且重用酷吏,严刑峻法,使冤狱丛生。

晚年的武则天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宠爱张氏兄弟,不理朝政。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由李显复位,重建唐朝。武则天临终时立下遗嘱,宣布去掉帝号,与李治在乾陵合葬,并且嘱咐为她树碑,但不立传。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皇太后掌握政权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自称皇帝并且改换朝代的只有武则天一人。她统治周数十年,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狄仁杰与武则天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公元676年初,狄仁杰升任为大理丞,负责掌管案件审判。他办案公正而不畏权势,当时积压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冤案奇案,狄仁杰以卓越的才能,一年内处理了17000余件,件件都处理得公平合理,没有一个喊冤叫屈的。他审理案件的杰出才能和优秀案例,至今仍广为传颂,并为后世司法部门所借鉴。

武则天非常赏识狄仁杰,让他做了宰相。酷吏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把他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复职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狄仁杰反对武则天立她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劝说她立自己的儿子李显。狄仁杰一直活到93岁,他在任时,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不准。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韦后效武后摄政

公元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毒害李显。六月初二,李显暴死于神龙殿,时年55岁。韦后并不急着为李显发丧,而是把这件事压了下来。第二天,韦后召诸宰相进宫,征调府兵5万人驻守京城,自己总揽朝政,又派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率兵500人速奔均州,以防谁王李重福,并提拔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同为中书门下三品,仍驻守东京洛阳;同时提升吏部尚书张嘉福、吏部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提同为平章事,料理朝政。

太平公主获悉李显驾崩的情况后,与上官婉儿密谋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显的幼子,非韦后所生),由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共参政事。六月初四,李显的棺木才被移至太极殿。韦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丧,她仿效武后临朝摄政,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几天后,李重茂即位,即少帝,尊韦后为皇太后。

韦后摄政临朝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李隆基起兵讨韦

李显暴病身亡,韦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实际上,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她手中。韦后如此祸乱朝纲,很快引起了李氏宗族的不满。在这其中有一个文武全才、胆识过人的皇氏宗亲挺身而出,他就是李旦的三儿子临淄王李隆基。李隆基20岁以前生活在武则天掌权的时代。可以说,他与父亲以及众多的李氏宗亲均处于一种逆境之中。但与父亲李旦以及众位叔伯不同的是,他不甘心做一个弱者,而是在父亲李旦的严格教育下,勤读诗书、骑马习射,立志要在逆境中崛起,重振李氏皇威。

李显突然暴亡,李隆基立即意识到其中定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并且他对韦氏淫乱后宫之事也早有耳闻,特别是见她与骄纵的安乐公主搅在一起,便意识到自己和父亲的处境都很危险,韦后迟早要对他们下毒手,因此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暗中积极筹划。御林军武官葛福顺、陈玄礼二人与李隆基私交很好。一天,二人对李隆基说起御林军统领韦播(韦后之弟)经常殴打御林军将士之事,同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李隆基认为机会来了,便与二人密谋杀死韦播,整顿朝纲。二人早有此意,正苦于无一个合适的人领头起兵,一听李隆基此言,立时答应下来。

李隆基知道光凭他们三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成就大计的。于是又联合了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准备发动一场大的宫廷政变。在此期间,有人曾主张此次起事可以让在当时还颇有影响的被武则天废掉的皇帝李旦参加。李隆基深知父亲软弱忍让的性格,便慷慨激昂地对众人道:“我们做此事,决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唐江山的社稷,一旦成功,真是相王(指李旦)的福气,如让相王牵扯进来,万一失败,必受株连。而且,如若告知相王,他若不同意,岂不破坏了我们的行动?”众人一听有理,便都同意李隆基的计划。

一天夜里,葛福顺在御林军营将熟睡中的韦播一剑刺死。然后对众将士道:“韦后毒死先帝,淫乱后宫,祸乱朝纲,违背君臣人伦大礼。为了大唐江山社稷,我们今晚入宫将姓韦的全部杀死,拥立相王,大家看如何?”军兵们平日早不堪忍受韦播,见此情况,纷纷欢呼以示响应。

此时,韦后正与她的几个情夫在后宫喝酒调笑。自从李显被害,她更加肆无忌惮,每夜必引她的几个情夫轮流侍寝,甚至白天也当着众多宫女太监的面与她的情夫做那苟且之事,后宫中的诸多侍从深以为耻。而且,韦后为人凶狠,动辄责咎众人,因此宫中之人几乎没有不恨她的。今夜,正当她还沉浸在她的淫乱风情之中时,李隆基突然带兵杀人,口中还高喊着“杀韦后、立相王”的口号。宫中众人一听,也立时纷纷参加进去。韦后与她的情夫们听到喊声,吓得惊慌失措。几个男人穿衣戴帽,丢下韦后落荒而逃。韦后又急又气,也顾不得脸面,衣服不整,头发凌乱地向宫外跑去。她此时倒还清醒,知道该去投奔她那个统率御林军的弟弟。可她不知韦播早已先她一步而去了。她刚刚跑到御林军营门口,正好赶上御林军将士冲出来,要去与李隆基会合。为首的葛福顺一眼看见狼狈不堪的韦后,口中喊了一声“贱人”,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砍下韦后人头。至此,韦后的女皇梦才彻底破灭了。

弑杀亲父的安乐公主也没能逃脱被杀的下场。韦后的几个情夫均被将士们揪出来乱剑刺死。宰相宗楚客侥幸逃脱,化装成小商贩,企图在第二天混出城去,不料被城门守军认出,当场被砍下头来。韦氏宗族的人,被李隆基下令满门抄斩,平日仗着韦氏宗族的势力作威作福的人也被一并处死。于是,李隆基令闭宫门及京师门,派万骑分头搜杀诸韦及死党,武氏宗属也诛死流窜殆尽。当天,朝中大臣以临淄王李隆基为平王,知内外闲厩,兼押左右厢万骑。

●唐睿宗再当皇帝

唐睿宗李旦为唐中宗李显之弟。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然政事仍决于武则天,李旦不得干预。公元689年,李旦改封为相王。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驾崩,临淄王李隆基举兵靖难,以“共立相王以安天下”为号召,迎李旦人辅少帝李重茂。诛灭韦氏的第三天,太平公主假李重茂之命,让位于李旦。诛灭韦氏的第四天,在太极殿中宗李显梓宫旁,太平公主与刘幽求哄骗加威逼,将少帝抱下御座,唐睿宗李旦由是复立。李旦这次也同李显一样,是第二次做皇帝。第一次是个傀儡,实权掌握在母后武则天手中,此时心中自是百感交集。然后,李旦将立太子,以宋王李成器嫡长,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故不能决。李成器坚辞,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此理,四海失望。”于是,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始置节度使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二十,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薛仁贵之子)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从此,唐朝便开始设置节度使。

依照唐朝的规定,任命亲王为节度大使。只要亲王本人不在职位上处理日常事务,而是仍居京城为官的,都要在所镇守的地方另外设“副大使”一职。别的节度使下面,亦可以设置节度副使,帮助节度使处理日常事务。

唐代设立节度使一职,起到了稳定边疆、加强边防的作用,但也为后来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管辖,甚至起兵反叛埋下了祸根。

●唐玄宗开元盛世

在武则天和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政治昏暗,弊端丛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针对社会弊病,在开元年间任用政治家姚崇、宋璋等人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重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灭蝗止灾。公元721年,李隆基派宇文融为劝农使到全国各地检括逃户和隐田,检出80余万客户和不少田地。对客户免6年租调摇役,由各州安插于均田土地上。由此、增加了国家收入。

其次,李隆基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注重职官的铨选,强调以功、以才授官,尤其重视直接临民的县令的选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吏循名责实,进行政绩考核,作为黜陟的根据。

再次,李隆基接受姚崇建议,压抑佛教,整顿财政,提倡节俭。经过开元年间的改革,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

开元年间,唐朝从契丹手中收复了辽西21州,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漠北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吐蕃、小勃律,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

杜甫在《忆昔》诗中描写开元时期的繁盛情况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开元年间物价较为低廉平稳,国家仓储盈满,以至“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直至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物价低廉平稳对社会的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时期,户口增长明显。

在李隆基统治时期,大唐国势蒸蒸日上。人们把李隆基统治初期的加多年时间称为“开元盛世”,认为“开元盛世”可与李世民统治时期所出现的“贞观之治”相媲美。

●鉴真东渡日本国

唐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外国有遣唐使来华,唐朝也有人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唐玄宗时,中国高僧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邀请东渡,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终于在公元754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鉴真把佛教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人,对日本后来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他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

●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隆基在中国帝王史上是一代盛世明君,故被称为唐明皇。然而,他又是一个风流天子,和杨玉环有一段哀艳离奇的风流韵事,被人们作为恋爱的经典故事传诵千古。

公元737年,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从此,李隆基丧魂失魄,宫内虽有妃嫔三千人,又有谁能代替武惠妃呢?没有,李隆基认为一个也没有。他本来身体强健,精力充沛,现在却时时感到百无聊赖,沉重的脚步逐渐迈向衰老。皱纹密布了,白发突增了……这一切,被心腹太监高力士看在眼中。高力士在李隆基还是王爷的时候,就是他最得力的一个助手。李隆基即位二十多年来,高力士一直对他忠心耿耿,从不玩弄权术,遇到任何问题,高力士总是全力为皇帝着想。

现在,高力士见李隆基长期陷入苦闷之中,很是不安,便对皇帝进言道:“陛下,死者不能复生,不宜为此自损。以奴才之见,这么大的天下,不会找不到一个陛下所中意的人!”李隆基听后,苦笑着摇了摇头。高力士又笑着道:“我知道,陛下真心喜欢的只有武惠妃一人,而天下决不会只有一个武惠妃!”李隆基瞪大了眼睛问:“谁?”高力士悄声说:“陛下,我看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样子长得和武惠妃当年一模一样!”高力士一提,李隆基倒是想起来了。那是在前几年正月,他陪武惠妃在骊山温泉养病时,曾见过杨玉环一面,只见她生得面颊白里透红,明眸皓齿,亭亭玉立,着实仙女一般。此时,经高力士一提,李隆基顿时兴致大发,然而突然温度又降了下来:“她是儿媳,要代替武惠妃,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李隆基竭力要忘却杨玉环,但经高力士提起后,就再也忘不了了。

公元739年新春后的一天,在李隆基妹妹玉真公主的安排下,寿王妃杨玉环被请到了玉真观。正当吃饭的时候,忽有一名女侍走来报告玉真公主:“皇帝驾到!”杨玉环听后很紧张,玉真公主道:“皇帝哥哥办完公事后在苑中骑马,忽然想起我来了,说要在这里吃午饭。我们都是一家人,这里也不是宫廷,你就不必回避了。”正说着,李隆基进来了。这时还没上饭,李隆基就坐在餐桌正面,玉真公主和杨玉环分坐两边。李隆基见寿王妃神色窘迫,便故意找话题问:“听说寿王妃通婆罗门曲?”杨玉环心中大吃一惊,思忖道:“他怎么知道我的底细?”其实,李隆基自高力士提起杨玉环后,因忘却不下,早让人查清了她的底细。杨玉环来自天府之国的四川,自幼爱好音乐,学了不少歌舞,5年前嫁给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作妃子。

今天,见皇帝问到音乐,杨玉环一破窘态,从容而又稍微拘谨地答道:“我只学了一些,谈不上通!”玉真公主道:“玉环何必客气,皇帝哥哥也很通音乐的。”李隆基道:“既然如此,我们暂且挨一下饿,先奏两只曲子!”玉真公主急忙取来一支笛子。李隆基接过笛子,首先吹了一支曲子。这支曲子不打紧,一下子引来了杨玉环的兴致,浑然忘记了公公和儿媳妇之间的礼数,脱口道:“你这支曲子有改动,把南吕转入变宫!”李隆基高兴地笑道:“你很通音乐嘛,我是有改动,你觉得改得怎样?就这个曲子,你也吹一遍看看!”杨玉环此时似乎回到了童年,接过笛子,展露她特有的才气,吹了起来。曲子还没奏完,便引逗得年已半百的李隆基像小孩子似的拍手叫起好来。一人一曲,一来一往,笛声心声,声声相通。李隆基大笑,杨玉环大笑,玉真公主也在笑。

此后,李隆基回到宫中,魂不守舍,一门心思想着杨玉环。又是高力士,为其出谋划策,做了安排。此后,杨玉环回到府中,茶饭少进,睡眠不安,和寿王感情破裂,大吵大闹,一定要人庵出家……

第二年正月初二,朝廷送到寿王府一道敕书,同意杨玉环去万寿庵(太真观)出家,取号太真。杨玉环在万寿庵出家的第六天,便被接往骊山温泉同李隆基相会。此后5年,两人几乎每天形影不离,杨玉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生活过得像蜜一样甜。

5年的同居生活结束后,到公元745年,李隆基公开宣布册立女道士杨玉环为贵妃。从此,身份不明不白的杨玉环终于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