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8779200000013

第13章

为了在治国实践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又在内政上提出了“尚贤”“尚同”的主张;在对外关系上主张“非攻”。“尚贤”就是把有德有能的人选拔上来,不管他们的出身地位是否贫贱低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同”即“上同”,就是人们的一切意见要统一于上级,从地方的一乡一里到天下,都要统一于他们的长官,下级都要逐级统一于上级,直到天子统一于“天”。墨子主张“非攻”就是反对大国攻小国、强国攻弱国的战争。墨子认为这种战争给民众带来无穷的灾难,是“天下之巨害”,而这种战争产生的根源,则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

一次,墨子听到楚国即将要攻打宋国的消息,就从鲁国动身,整整走了十天十夜的路,赶到楚国都城去见楚王。拜过楚王后,墨子问道:“听说大王将要攻打宋国,有这事吗?”楚王回答:“有这事。”墨子接着说:“现在这里有个人,不要自己的华贵的车子,却到邻居家偷烂车子;不要自己的绣花绸衣,却到邻居家偷粗布衣服;不要自己的美食佳肴,却想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怎么样的人?”楚王说:“这肯定是患有偷窃病的人。”这时,墨子将话锋一转,说:“楚国的疆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疆土,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如同华贵的车子跟烂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牛、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出鱼、鳖、绿团鱼、扬子鳄,算得上是天下最富的;宋国却是所谓连野鸡、兔子、鲫鱼都不出的地方,这就如同美食佳肴跟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树、梓树、楠木、樟木等大树;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如同绣花绸衣跟粗布衣服相比。所以,我认为大王攻打宋跟这是同类。”同时,墨子还和楚臣公输般进行器械与战术上的较量,致使楚王和公输般理屈技穷。最后,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墨子用他的“兼相爱”“交相利”谋略和“非攻”思想,制止了一次战争。

●屈原痛沉汨罗江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武王之子瑕的后裔。屈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多岁时担任楚怀王的左徒,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但屈原没有计较,还和往常一样就国家大事向楚怀王进言。楚怀王不但听不进屈原的忠告,还撤了他的职,让他去当三闾大夫,管些无关紧要的事。

屈原对楚怀王的昏庸不明感到很失望,他把满腔的悲愤倾泻到诗句中去,写下了文学史上著名的长诗《离骚》。后来,屈原听到楚怀王被秦国劫持、死于他乡的消息,悲愤交加,写下了《招魂》一诗。这时的楚国,太子横登上了王位,即为楚顷襄王。顷襄王重用兄弟子兰和靳尚,排斥屈原。他免除了屈原的宫职,将他放逐到湘南一带。

又过了两年,楚国郢都被秦国攻占了,宫殿成了一片瓦砾,楚顷襄王也逃到江东。屈原复兴祖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怀着壮志未酬的痛苦,吟着他最后的诗篇《怀沙》,投入了汨罗江中。屈原投江的日子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天定为端午节,并传下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传统风俗。

##第八辑封建社会始于秦

●赢政诛杀吕不韦

秦庄襄王死了后,13岁的赢政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赢政年少,朝政大权完全落在太后赵姬和丞相吕不韦手中,他们同宦官缪募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专权弄国,根本不把东政放在眼里。赢政一天天长大,自然对吕不韦这种贪得无厌的私欲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公元前238年,赢政22岁,按照当时的规定,在这一年的春天里,到旧都雍城为他举行了加冕典礼。赢政举行了加冕典礼,从此,他就算正式做了国王,可以亲自处理朝政了。这对吕不韦来说很不利,他就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利用赢政不在咸阳的机会,怂恿嫪毐发动叛乱。赢政听到嫪毐叛乱,决定将计就计,命令吕不韦带兵去平定叛乱。吕不韦虽然知道这是秦王要他们两败俱伤,但又没有理由拒绝接受命令,只好带兵前往。谁料叛军不堪一击,咸阳一战,叛军便被杀了数百人,余者四散奔逃。没过几天,嫪毐便被抓住押解到咸阳。赢政下令车裂了嫪毐,并且还诛杀了他的父族、母族和妻族。

赢政知道嫪毐的叛乱与吕不韦有关,便派人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清事实后,赢政本想杀了吕不韦,但念他扶助父亲和自己登上王位有功,有了侧隐之心,就只罢免了他丞相职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告老还乡去了。可吕不韦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表面上在洛阳闲居,实际上仍然同六国诸侯保持着密切联系,企图借助外国的力量东山再起。嬴政听说后勃然大怒,把吕不韦迁到了蜀郡,随即赐毒酒让吕不韦自尽了。

●荆轲刺秦不复还

赢政即位后,燕国遂与秦交好,并把太子丹作为人质送到秦国。后来,太子丹逃回燕国。秦国灭韩亡赵后,兵临燕国的边境。太子丹急忙去向他的老师鞠武讨计,鞠武建议联合诸侯,共抗强秦。太子丹认为远水难解近渴,又去找燕国的元老田光,田光便向他推荐了荆轲。

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未被信用;又游历榆次、邯郸,最后来到燕国。荆轲在燕国,与杨屠及高渐离等关系亲密。高渐离擅长击筑,荆轲常与杨屠、高渐离在市井饮酒,酒酣则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而歌,又哭又笑,旁若无人。田光待荆轲很好,知他非庸碌之人,将他推荐给太子丹。

太子丹与荆轲纵论天下形势。太子丹再三请求荆轲出使秦国,最好是生擒赢政,逼迫他交还诸侯所失国土,犹如当年曹沫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领土一样;如果不行,就杀赢政,使秦内外相乱,君臣相疑,诸侯借机合纵,则有望击败秦国。荆轲说:听说赢政用金千斤、邑万家来买逃将樊于期的头,如果能把樊于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之地(在今河北)献给秦国,赢政一定会高兴地接见自己,也就可以趁机行事了。但太子丹不忍心杀害投奔他多年的秦将樊于期。荆轲私下找到樊于期说明来意,樊于期随后自刎。太子丹就让荆轲和勇士秦舞阳带着樊于期的人头连同燕国督亢之地的地图出使秦国,刺杀赢政。荆轲本想等一位朋友同去,但大子丹疑其后悔,荆轲怒斥太子丹,立即辞行。

从人白衣白帽相送荆轲一行到易水边上,祭祀祈祷过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随后大步上车,头也不回,驱车入秦。

到了秦国,他们先贿赂赢政的宠臣蒙嘉,说燕国派使者带着珍贵的礼物前来表示臣服。于是,赢政在咸阳宫举行隆重的接见仪式。荆轲手捧装着樊于期首级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相继来到大殿。刚走到台阶下,秦舞阳便被秦宫森严的气氛吓得脸变颜色身发抖,荆轲回过头笑着看了看秦舞阳,然后替他圆场说:“穷乡僻野之人,从来没有见过大王这样的气派,希望大王不要怪罪,容许我等完成使命!”随后,荆轲呈上地图,赢政一点点展开图卷,展到最后,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荆轲以右手抢着匕首,左手抓住赢政的衣袖,向他刺去。赢政大吃一惊,一跃而起,由于用力过猛,挣断了被荆轲抓住的衣袖。惊慌之间,赢政想拔身上的佩剑,但由于剑长,加之惊恐急迫,怎么也拔不出来。于是,只得绕着殿上的大柱躲避。

荆轲在殿上追逐着赢政,那些吓呆了的侍臣手中又无兵器,只好上前徒手与荆轲格斗,御医夏无且将手中的药囊抡起来打向荆轲。

赢政绕着柱子躲避荆轲,仓惶狼狈。侍臣们喊:“大王把剑推到背上!”赢政这才恍然大悟,背负长剑,从肩头拔剑而出,向荆轲砍去,一下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忍痛把匕首向赢政掷过去,但没有击中,掷到后面的柱子。赢政再上前以剑砍荆轲,荆轲身上八处被刺伤。荆轲知道大事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并且大骂赢政,后来被杀。

秦国统一天下后,高渐离借击筑之机,扑击赢政,也失败被杀。因此,赢政终身不再接近诸候各国的人。

●王翦使计谋灭楚

灭了魏国后,赢政打算派兵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讨论攻楚事项,先问年轻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年轻气盛,不假思索就说:“不过20万吧。”秦王赢政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楚国人口众多,兵强马壮,依臣的估计,非60万人马不可。”赢政以为王翦胆小怕事,就派李信带兵20万攻打楚国。

王翦见状,就托病回老家去了。不久,李信打了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几个。赢政大怒,斥责李信无能却敢夸下海口,便将李信革了职。他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并诚恳地对王翦道歉。王翦就说:“假如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60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100万人对付我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60万,还怕不够呢。如果再少,那就不行了。”赢政连忙向他赔笑说:“这回我一定听将军的!”于是,就拨给王剪60万人马去攻楚。到了出兵那天,赢政还亲自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率领秦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进行顽强抵抗。到了交战前方,王翦却下令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他们出战。楚国大将项燕就心中猜想:王翦原来是到这里驻防的,就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想法,没想到这正是王翦的计策。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早已憋足了劲儿的秦军突然向楚军大营发起攻势,60万人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抵抗了一阵,接着便纷纷逃命去了。王翦抓住战机,命令士兵穷追不舍。结果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越失越多。后来,秦军一直打到楚国都城寿春,俘虏了楚王。项燕得知楚王被俘,觉得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拔剑自刎了。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齐国降与天下统一

楚国灭亡,赢政命王贲率军又去攻燕。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之后又率兵攻占了赵国的代城。这时候,韩、赵、魏、楚、燕都被秦攻灭,六国中只剩下一个齐国。

齐国原来很强大,可齐王建一向胆小怕事,从不敢得罪秦国。每逢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断然拒绝。齐王建认为齐国离秦国比较远,只要能够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可是看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吞掉的时候,他才如梦初醒,马上着急起来,急忙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可为时已晚。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从燕国南部直扑齐国都城临描。齐王建无计可施,只有坐以待毙。很快,秦军就进军到了临淄,齐王建向秦军投降了。

这样,秦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大秦王国。

●赢政始称“始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赢政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

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赢政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赢政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为显示皇帝的威严和与众不同,赢政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联”’‘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赢政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溢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由此,后世称赢政为奏始皇。

●度量衡与货币一统

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各异,换算起来非常不方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度、量、衡作了统一规定。度以十进: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合今23厘米),十尺为一丈。量亦以十进:十合为一升(合今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衡的单位与进法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合今0.25千克),三十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统一度量衡后,秦始皇下令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具。秦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在全国得到了认真的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秦统一前,各国所用货币不一,不仅外形不同,称量单位也有差异。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郢爱四大系统。除郢爱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严加制裁。地方政府铸币,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版设计铸造,并印上铸造地点的名称。秦始皇时的圆形方孔钱后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车同轨”与“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车辆在全国大路上通行,下令拆毁先前各国修筑的路障、堡垒,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车轨,规定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时,文字的形体紊乱,各国文字不统一,不但字体不同,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异。秦统一六国后,“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严重障碍。于是,秦始皇责令丞相李斯负责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新字体作为官方文字。

为统一文字,李斯作《仓颉篇》,把大篆省改,创造出小篆,并使之成为秦代官方文字。小篆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字形图画性减少,线条符号性增强,异体字已经很少,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基本固定,字形比较简化,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小篆之后的文字称今文,之前的则是古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行小篆行于全国。

后来,狱吏程邈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创造出了隶书,字体方正,笔画更简省,也便于书写。这种字体很得秦始皇赏识,到西汉初年,隶书已经成为全国通行的字体。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于中国此后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史称“书同文”。

●秦修长城开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率30万大军征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为了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秦将原秦、赵、燕旧时的长城随地形修筑连接,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为开拓岭南地区,为秦军征服南越提供后勤保障,于公元前217年命监御史史禄开凿灵渠。灵渠沟通了湘、漓两江,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灵渠的凿通使秦军解决了物资运输困难问题,为秦统一岭南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至今,灵渠——这一巧妙的工程仍令现代工程师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