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8777000000005

第5章 经世济民,是为经济——前沿篇(2)

经济学开山鼻祖、美国经济学教授阿克洛夫有个名为“斯蒂格利茨的箱子”的经典故事:斯蒂格利茨在一次离开印度返回美国时,由于民航限制行李数量,留下一箱衣服让阿克洛夫帮忙寄回。但是,当时印度的邮政系统很落后,服务也很差。阿克洛夫估计寄这个箱子至少要花掉一天的时间,于是,“拖延行为”就出现了,阿克洛夫一直在思考,是今天寄呢?还是明天寄?结果,一天天过去了,一只拖了8个月左右,箱子还是没有寄过去,最后他干脆决定不寄了,等年底回美国的时候顺便带过去。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次决定把事情拖延到下次再做的时候,决策者都是没有理性预期的。

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它为行为经济学解释人类的心理活动在处理和加工信息方面发挥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也是伴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而展开的。

■ 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实证经济学

近年来关于“轿车进入家庭”的争论,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轿车能否进入家庭,轿车进入家庭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包括对居民收入、交通、能源及其他影响轿车进入家庭的因素的分析,以及轿车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的分析。二是轿车是否应该进入家庭。支持者认为,轿车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推动作用,而且享用轿车是消费者的权利;反对者则批判西方的轿车文明与轿车能否进入家庭的问题属于实证经济学的问题,关于轿车是否应该进入家庭的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于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预测。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是“客观的”科学,可以通过经验的评价,对其假设做理性的讨论。

与实证经济学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这里的“价值判断”,通俗地讲就是对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认定。如果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则为规范经济学;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坏,仅仅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是实证经济学。“实证”,就是实例证明。

(2)解决的问题不同。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则属于实证经济学范畴,反之,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则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

(3)是否具有客观性。规范经济学中的意见分歧主要集中于对不同行为的成本收益的价值判断上。正因为如此,其分析结果往往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而实证经济学是就事论事,所以其分析结果是客观的。

(4)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现实经济分析中,两种方法是经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对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热点,就常常同时使用两种分析方法。分析通货膨胀的后果,一般属于规范分析;讨论采用何种措施反通货膨胀,亦属规范经济学的范围;一旦方法选定,具体的政策设计则属于实证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的进步不仅要求对现有假说进行验证并加以完善,而且还要求不断地创立新的假说。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尚缺乏正式的结论。假说的创立是一项精神、直观与发明的创造性活动;其实质就是要在众所周知的材料中发掘新意。这一过程必须归在心理学当中讨论,而不应列在逻辑学当中研究。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自传与传记来研究,而不应从科学方法的专著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必须经由公理与例证的分析所推动,而不应由定理或原则所导出。

■ 实行利润分享的经济——分享经济理论

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L.威茨曼的著作《分享经济》一问世,就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被誉为“自凯恩斯理论之后最卓越的经济思想”。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对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分享经济理论是研究工人参与利润分配及其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享经济即实行利润分享的经济,是指工人参与分享企业净收益(利润)的分配方式。

威茨曼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把雇员的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的工资制度是造成“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劳动人数。在工资制度下,由于工资相对固定,一旦总需求萎缩,企业对成本上升的反应必然是降低产量、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滞胀”的发生。

相反,如果实行分享制度,让雇员分享到一定比例的利润,就能够避免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分享制度使得工资水平随利润状况而波动,从而自动地提供一种稳定机制: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劳动的边际成本下降,企业就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提供更多的就业、产量和更低的产品价格。

因此,分享制度除保持了分散化决策的灵活性优点外,还能解决“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同时,他认为,分享制度也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有利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分享经济理论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30年来,中国经济运行走着一条由工资制走向收入与产权分享制经济的路子。改革的方向是淘汰工资制经济,全面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以利益分享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原则。从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走向社会公平、利益共享,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 一种动态均衡分析理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后,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理论却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由于供与求的弹性大小不同,价格和产量的变动不一定会趋于均衡状态。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种动态均衡分析理论。它将市场均衡理论与弹性理论结合起来,再引进时间因素来考察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变动状况,即用供求定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长的商品,在供求不平衡时发生的价格和产量的循环影响和变动。

蛛网理论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英国养猪产业的循环周期,统计调查显示:英国的养猪业者并没有假设目前的价格会在未来维持不变。当价格高得异常时,他们预期价格会下跌;而当价格低得离谱时,他们预期价格会上扬。

粮食市场也存在着明显的蛛网效应,很多经济学者都认为,粮食市场中的任何一个外部冲击都会被逐级放大而发散,市场无法自动调整至均衡状态,于是,它将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蛛网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品,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在生产过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变,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同时认为,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这种变动状况分为三种模型。

一是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这就意味着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这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会逐渐减小,使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称为“收敛型蛛网”。

二是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市场受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状态的市场价格对下期供给量产生影响,使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远离均衡点,使均衡无法恢复,这种情形称为“发散型蛛网”。

三是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波动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始终不变,即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围绕均衡点波动,永远也达不到均衡,称为“封闭型蛛网”。

■ 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一般均衡理论

1874年,瓦尔拉斯首先提出,在各种经济产品和要素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大化行为,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导致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数量均衡。

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认为,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他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

该理论的实质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消费者可以获得最大效用,企业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得到最大报酬。

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此时,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数量同时决定。一般均衡理论是对局部均衡分析理论的发展,它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考察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决定思想,是通过数学公式来阐述的。他假定社会上有n种资源生产m种商品。社会上每个人都持有一定数量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即他的分析以既定的收入分配方式为前提。在这样的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力图取得最大效用,企业家力图获得最大利润,资源所有者力图获取最多的报酬。通过对方程求解,瓦尔拉斯证明了在市场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能使每个消费者﹑企业家和资源所有者达到各自的目的,从而使社会稳定地存在下去。

瓦尔拉斯还认为,这种均衡是稳定的均衡,即一旦经济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市场的力量将会自动将经济制度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逐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现实一些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本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了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他的最后一个模型是“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货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