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知识全知道
18777000000016

第16章 职场中的经济学解释——就业篇(2)

舒尔茨曾经对美国农业经济的问题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投入的大量增加,而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的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如果按照以前传统的经济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是很难解释清楚这种增长的实质所在的。为此,舒尔茨于1960年在其《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中,首次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来解释这种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金投入效应,并提出了人的健康、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这一新观点。这个新观点突破了只有厂房、机器、存货等有形物质才是资本的传统观念,转而强调人力资本的增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所在。美国的G.S.贝克尔在1964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中,强调了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将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其他几个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的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当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我们常说的充电其实就是让自己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来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必须以提高自我的能力为前提,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只要拥有了雄厚的人力资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才,能够为公司创造效益,就不怕公司不给你加薪了。

既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那么就必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要想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收新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 别让小事起波澜——蝴蝶效应

1963年1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混沌学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洛伦在他的演讲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引起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的含义是:一个细微的变化通过某种非线性的反馈系统可能会引发始料未及、影响巨大的后果。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次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自此以后,所谓的“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在内在的哲学魅力。西方有一首民谣唱道:少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马掌;坏了一只马掌,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士;伤了一个骑士,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马掌上少了一颗钉子,这本来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初始条件,但正是由于这个极其微小的初始条件,经过不断地放大,最终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蝴蝶效应”。美国福特公司名扬天下,不仅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上独占鳌头,而且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可是,谁又能想到该奇迹的创造者福特当初进入公司的“敲门砖”竟是“捡废纸”这个简单的动作呢?

那时福特刚从大学毕业,他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的学历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试的时候,福特感到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发现门口有一张纸,很自然地弯腰将它捡了起来,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董事长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福特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福特很惊讶。

董事长说:“你的竞争对手们虽然学历比你高,但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一个能看到小事的人,将来自然也能够看到大事;而一个只看大事,而忽略小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原来这个让福特感到惊异的决定,实际上是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从此以后,福特开始了他的辉煌之路。

福特的收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下意识的动作出自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源于他的积极态度。这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人生。”

事实上,被科学家用来形容说明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对正处于学习和工作中的年轻人有很大的意义: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一个善意的举动,都有可能触发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起点,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是一点点的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或许,你的整个人生轨迹将因这一点而改变。

在当今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受“蝴蝶效应”的影响。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决定命运。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所抛弃。

■ 如何才能选对池塘钓大鱼?——路径依赖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有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路径依赖本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路径依赖有不同的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后,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一个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

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后,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开始阻碍生产活动,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尽力维护它。此时社会就会陷入无效制度,进入“锁定”状态。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简单地说,这两种情况就是自我强化和锁定。

生活中,路径依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云亦云,因循守旧。坚持经验不变是行不通的。因为过去的经验是在过去的时间、地点、环境下的成功做法,随着时间、地点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那些经验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具体情况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经验和做法。倘若不能因时、因地、因事地变更自己的想法,将难免失败。

一头驴子背盐过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背上的盐融化了。驴子站起来。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就可以同上一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里。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站起来,而且一直往下沉,活活淹死了。

现实生活中不也经常如此吗?像驴子一样的蠢人总是屡见不鲜!从古到今,因抱着不合时宜的经验不放而失败者不乏其人。成功的经验固然有其总结之处,然而一味地固守也足以败事。汲取前人总结的精华并没有错,错在我们并没有时时刻刻因地制宜地进行变革和创新,如果我们能够将前人的经验加以改造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就一定能够捕捉新的机遇,为自己创造一片天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模式的基础,其实是早在童年时期就奠定好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选择,你就设定了自己的人生。

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原来,他酷爱集邮,可是从拍卖会上卖邮票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他觉得不合算。于是他说服自己一个同样喜欢集邮的邻居把邮票委托给自己,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的是,他赚到了2000美元,他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

小时候的这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上初中时,他开始做电脑生意——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他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拥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拥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还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再后来,小男孩长大了,创办了自己的电脑公司,并采取了自己童年时期“直接销售”模式,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他凭借着自己发现的这种模式,一路做下去。2002年,他荣登《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的第131位,他就是著名的电脑品牌创始人戴尔。

从1984年戴尔退学开设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跻身财富榜,不到20年时间,戴尔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时的正确路径选择,奠定了后来戴尔事业成功的基础。对于每一个想功成名就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别总是跟在别人后面,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路径,然后一直走下去!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何时开始都不会太迟,重要的是你能够及时捕捉到对自己有利的机遇,大胆创新,那么成功就会属于你。

很多年前,一则小消息平静地在人们之间传播:美国穿越大西洋底的一根电报电缆因破损需要更换。这时,一位不起眼的珠宝店老板却没有等闲视之,他几乎十万火急,毅然买下了这根报废的电缆。

没有人知道小老板的企图:“他一定是疯了!”

他呢?关起店门,将那根电缆洗净、弄直,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金属段,然后装饰起来,作为纪念物出售。大西洋底的电缆纪念物,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纪念品吗?

就这样,他轻松地发财了。接着,他买下了欧仁皇后的一枚钻石,那淡黄色的钻石闪烁着稀世的华彩,人们不禁要问:他自己珍藏还是抬出更高的价位转手?

他不慌不忙地筹备了一个首饰展示会,人们当然会冲着皇后的钻石而来。可想而知,梦想一睹皇后钻石风采的参观者会怎样蜂拥着从世界各地接踵而至?

他几乎坐享其成,毫不费力就赚了大笔的钱财。

他就是后来美国赫赫有名的、享有“钻石之王”美誉的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一个磨房主的儿子!

敢于不走寻常路,才能够有所创新。只有不因循守旧,才能发现新的生机。时代在变革,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总在变化,如果我们还守着旧的方法不肯松手,如果我们还照搬旧的教条不肯创新,怎么能解决新的问题呢?在许多事情上,我们失败的原因常常只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经验不足,而另一种则是因为经验过多,最后异化成“经验主义”,还何谈成功呢?经验不会总是正确的,凭经验办事有时也会出错。我们只有学会改变并且善于创新,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只有告别对路径的依赖,才能够闯出个片不一样的天地!

■ 让自己的短板变长——木桶理论

木桶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盛水,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对于一只顶端不齐的木桶来说,其中的某一块木板或者几块木板再高也没有用,突出的木板再多一样不能盛水,反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制约着木桶的盛水量。

这就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

“短板”是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标尺。同样,缺点是限制一个人进步的重要障碍,所以低素质员工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要让自己成为团队或组织中的“短板”,“短板”只会被淘汰。如何将“短板”变长,是决定企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关键。只有齐头并进,才能避免受到瓶颈的制约,才能在挑战中脱颖而出。找到你的“短板”,然后,想办法将它变长!

有一次,西纳救生圈公司的副总不得不开除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高级职员,因为他不能接受批评。这个职员是由由一个小学徒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他很有才干,所以升得很快,一直升到该公司的工程预算部主任,负责公司内部各项工程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