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篇
(79 归去来兮)
【本篇提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经”,指规范标准;“阴”是内在的体验,“符”是外在的表现。“本经”,主要讨论精神修养。“阴符”,强调谋略的隐蔽性与变化莫测。本经阴符七术,即养练自己的智识,调动自身因素,运用自身力量去解决外部问题的七种权术。
从具体内容和思想主旨上来说,《鬼谷子》上、中卷十四篇(今存十二篇)讲的是道术外用,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篇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讨论了内在气质的修养和锤炼,可称之为纵横家的精神修养之术。本篇由七节短文组成,每节论述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七节文字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三节侧重讨论内在精神、意志和思虑的养成,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节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力量运用于外,去处理外在的事物。以充实内在精神为本,以向外发散运用为末,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内心修炼方面,包括修炼“神”、“志”、“意”,这三项互相联系而各有侧重:“盛神法五龙”讲述如何养神以通窍。主张合道以炼神,神旺而窍通,从而使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为自如地运用权术打下基础。“养志法灵龟”讲述如何养志以蓄威。主张养志在心专,心专在节欲,节欲养志,使精神专注,威势猛烈,以制服对手。“实意法媵蛇”讲述如何实意以储存信息。主张获取大量信息,使意念充实,使大道充盈于胸中,以在游说中应对裕如。
向外发散方面,“分威法伏熊”讲述如何分敌之威、增己之威。“散势法鸷鸟”讲述怎样散敌之势,扭转局势。要善于寻找、抓住对方漏洞,“思间”、“查间”,“待间而动”,发起猛攻以散敌之势。“转圆法猛兽”讲述怎样才能像转动圆体那样使计谋快速产生。主张学圣人“原不测之智”,熟知各类计谋特点,明知天道人事,以掌握转圆技巧,生“无穷之计”。“损兑法灵蓍”讲述怎样在游说中把握事态发展,变动事物发展趋向而损兑言辞,随机变辞,实现游说目的。
纵横策士们只要照此去做,内养和外练兼修,便可以掌握进行合纵连横活动所必需的决策能力、说辩技巧、制人方法等谋略权术,进而为从事社会政治斗争、纵横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典】
(一)
盛神法五龙①。盛神者,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②。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③。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④。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⑤。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⑥。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⑦。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⑧。生受于天,谓之真人⑨。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⑩。圣人者,以类知之11。故人与一生,出于化物,知类在窍12。有所疑惑,通于心术13。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14。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15。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思意,而行威势者也16。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盛神:使精神旺盛。 法:效仿。 五龙:五行之龙。五行是我国传统的宇宙变化学说,认为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道教认为五行皆由五位人面龙身的仙人控制。
②中:体中。 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精气;另一说指精、神、魂、魄、志。 长:统帅,主宰者。 舍:依托之处,居宿的地方。 德为之大:有道德制御神气可以使精神壮大。
③一其纪也:是一的纲纪。道家言“道生一”,故道为一之纲纪。一,指元气,混沌之气。
④宏:廓大。
⑤一其化端:意谓道是世上万物化生的统一本源。一,统一,一致。端:开端,本源。
⑥德:同“得”,能够。 得一:得道守一。一,指由道所生的元气。 术:外在的道术。
⑦道:同“导“,导出,生发。 使:使者,此指心气与术之间的使者。
⑧十二舍:即中医所谓十二脏。先秦医家以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为十二官,称十二脏(见《素问·灵兰秘典论》)。 门户:通道。 总摄:总管,统领,制约。
⑨真人:与自然合一之人。《庄子·天下》称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文子》曰“得天地之道”者为真人。
⑩内修练而知之:通过后天修养训练而得知种种道术。
11以类知之:用类例法遍知道术。
12人与一生:人与元气并生。 出与物化:出世后随从万物一起变化。 窍:即上言之九窍。
13通于心术:在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间(即心与术间)传递(疑惑)。
14化:转化。
15静和:安静祥和。 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四边威势:此指外界环境。
16执一:抱守元气。 天心:生养万物之心。天主生。 德养:以德养化万物。地主养。 无为……思意:不专注于道术而道术自生。 行威势:控制外界事物,制约外部环境。
【译文】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应该仿效五行之龙。何谓盛神?体中有精、神、魂、魄、志等五脏之气,神气居于首要的统帅位置,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德是神气的制约。养神的途径,应该是让心与大道合一。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混沌元气的本源。万物的化育,天地的化生,都是由道来完成的。它恢弘无形,化养五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人见过它的形容,没人知道它的姓名,所以只好将它视作神灵。所以说,道是神灵的根源,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母体。因而,人们只有用道德来养颐五气,心才能获取元气,才能产生种种外在道术。道术,是心气向外扩散的表现形式,神是心气与道术的传导者。口鼻目耳等九窍和心肝肺等十二脏,是心气外散的通道,它们的功能反过来又制约着心。生来就具备种种道术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通过内在修养训练而懂得道术的人,叫作圣人。圣人是通过触类旁通而掌握道术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是与元气并生的,出生后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他们懂得权术,是靠感官的学习。有了疑惑,靠心志思考和感官外察来解决。心志离开了感官,疑惑便不能通解。若要疑惑通达,就必须养颐五脏之气,特别是要让神气归于心舍,这一过程就是由惑到知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也产生五气,即志、思、神、德等,其中神是统领。神情安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就不会衰竭,向四方散发威势,那么外界局势就会被我们控制、掌握,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就叫作神灵般的转化境界。掌握这种神灵般转化手段的,就被称为真人。真人能与天地合同为一,抱守元气而化育万物万类,上怀苍天生物之心,下怀大地养物之德,不专注于志、虑、思、意诸道术而诸道术自生,四周局势自然被控制。纵横策士们通晓了这番道理,就能使精神旺盛充沛。神盛之后才能培养志意。
【原典】
(二)
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②。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③。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⑤。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⑥。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⑦。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⑧。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⑨。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⑩。仿佛,则参会不一11。养志之始,务在安己12。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13。
【注释】
①养志法灵龟:灵龟不食不动,木然无欲。养志务在节欲,所以说培养志意要效仿灵龟。灵龟,古人认为龟有灵性,因而用龟甲判断吉凶,故称灵龟。
②使:使者,此指外在表现。
③欲多……达也:此句指明纵欲者不能养志。
④故心气……达矣:此句指明寡欲者能养其志。 不徨:无从顾及。徨,同“遑”,闲暇。
⑤和通:和顺通畅。 烦:纠缠,烦扰。
⑥分职明:职责、责任分明。此指知人善任。
⑦人气:人的元气、脏气。 安:此指目的所在。
⑧志意不实:志不坚,意气不充实。
⑨应对不猛:应变属对能力不强,不能对紧急情况作出迅速反应。
⑩仿佛:心意彷徨,精神恍惚。
11参会不一:指志、心、神三者不能协调配合。
12安己:使自己心安神静。
13威势:精神气势。 分之:分配调动,即分人之威势。
【译文】
涵养志意要效法木然无欲的灵龟。之所以要涵养志意,是因为心神思虑不畅达的缘故。当人有欲望时,就一心一意地思虑这种欲望。所以说,志意是受欲望驱使的。欲望过多,就会心神涣散。心神涣散,志意就会衰退。志意衰退,思虑就不畅达。所以说,心神专一了,欲望就无从顾及。欲望无从顾及,志意就不会衰退。志意不衰退,思路就会畅通无阻。思虑畅通就会脏气和通。脏气和通了,乱气就不会在胸中烦扰了。所以,在内涵养志意,在外就会明知别人。养志,就能心气通达;知人,就会明确职责、善任善用。想要使用某人,必须先知道他能否养志,了解他元气、脏气的盛衰状况,观察他的心志如何,考察他的理想所在,了解他的才能大小。若不养志,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就不畅达。思路不畅达,志意就不坚实。志意不坚实,应变属对能力就不强。应变属对能力不强,就会志气丧失而心气虚竭。志气丧失心气虚竭,神气就会荡然无存。神气丧失必然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心、神、志三者就不能协调行动。由此可见,涵养志意,务必从安己去欲开始。自己安定了,志意就会坚实。志意坚实了,自己的声威气势就不会分散减弱,神气就固守于胸中,就可以分散别人的威势了。
【原典】
(三)
实意法螣蛇①。实意者,气之虑也②。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③。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④。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⑤。神得则凝⑥。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⑦。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⑧。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⑨。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⑩。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11。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12。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13。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14。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15。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16。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17。
【注释】
①实意法螣蛇:螣蛇游雾,变化飞翔,无处不在,所以说充实意念要效法螣蛇。
②气之虑:心平气和,思虑深远。
③神策:奇谋佳策。
④间:离间,干犯,阻止。
⑤遂:顺畅。 错:乱。
⑥凝:凝结。此指(神气)专注。
⑦识气:智识、心气。 寄:客寄,指游移在外。 倚:靠,依附。 言无由心:说话不会认真思考,未经思虑即脱口而出。
⑧信:信守。 真一:人的天然本性。 化:变化,改变。
⑨候:静候。这里指伺机观察,等待最佳时机与境界。
⑩审:清楚,明白。
11意无所信:意念中没有让人信任的东西,指信息不真实,计谋不周全。
12虑:此指谋划。
13五脏:心、肝、脾、肺、肾。此指五脏之气。 六腑:指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此指六腑之气。 内视:不用眼睛观察而用心体察,古代养生家以为通过意念可以自己窥见自己体内的脏腑、经络等。 反听:不用耳朵谛听而运用意念感觉体内之声。 太虚:道家向往的最高神境。
14观天地开辟:指意念合于混沌元气。
15户:小门,寝门。 牖:窗子。
16命:命名。此指辨别事物。 道知:用大道以体察万物。
17无方:没有极限。此指任何事情。
【译文】
充实意念应效法无处不至的塍蛇。充实意念,就要心平气和、思虑深远。心境要平安宁静,思虑要深远周到。心境平安宁静,就会产生神奇谋略;思虑深远周到,计谋就会成功。奇计产生后心志就不会烦乱,计谋成功后就没人能阻挡我们取胜。意志思虑既定,心境就会顺遂平安。心境顺遂平安,行为就不会错乱,神气就能自得。神气自得就会精神专注。反之,若智识和心气客寄体外而不能在心中扎根,奸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纠缠于胸中,阴诈计谋也会攻入心中迷惑我们,那么就会言不由衷,说辩苍白无力。所以,一定要信守心术,固守真一之气而不随流俗。要静待对方开诚相见,把真心实意向我们倾吐,以把握听辞观言的揣情良机。计谋策略,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对方不交心给我们,我们的揣情摩意失败了,那么得到的信息就不可靠。这样,错过了揣情良机,计谋决策就会失误。那么我们的意念中就缺少可靠信息和可行计策,虚落空荡而无凭依。所以,佳谋良策的筹划,在于充实意念。充实意念,必须从锤炼心术开始。要静泊无为以处世,使五脏之气安静,使六腑之气和顺,使精、神、魂、魄诸气各安其所,才能做到内视脏腑,反听体音,使志意思虑安定,如入太虚神境,以等待神气往来于体内、心中。由此以观天地开辟之理,洞晓世界万物造化之功,明见阴阳二气的交化终始,明察人世社会的治理机要,足不出门户而遍知天下事,眼不看窗外而懂自然造化的规律。不见事物而可以为之命名,不走动而可以到达神奇之境,这就叫作明知天地阴阳大道,可与神明交通,可应对万事万物,而神气也会安如泰山、永驻我们心中。
【原典】
(四)
分威法伏熊①。分威者,神之覆也②。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③。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④。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⑤。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⑥。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⑦。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⑧。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⑨。知其固实者,自养也⑩。让己者,养人也11。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12。
【注释】
①分威法伏熊:分散别人的威势要效法那蛰伏而养、突然出击的熊。“伏者,藏也,静也。静藏者明,以乘彼暗,无物不可得而攫也。物皆有威,不可分散。我乘其暗,则其威势忽然分散。譬如彀卵在彼盲手,我从攫之,无不得者。故善伏熊之法,万物虽有威势,莫不分散如彼盲者也。”
②覆:覆盖,笼罩,充盈。
③舍:志意之宅,居住之地。
④内实坚:指志意充实,谋略既定。 当:同“挡”,抵挡。 如其天:如天覆万物般压倒别人的威势。
⑤以镒称铢:用重物作秤锤去称量轻物,比喻以重驭轻,轻而易得。镒,二十两为一镒。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⑥唱:同“倡”,倡导。
⑦挠其……余次:比喻把握对方一点而依次考察其他。 间:寻缝隙,钻空子。
⑧以间见间:用寻缝隙之心寻找、抓住别人弱点。
⑨伏意:隐藏意图。 视间:寻查对方漏洞。
⑩知其固实:自己知道填塞漏洞,弥补缝隙。
11让己:让别人抓住自己的漏洞。
12为之形势: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