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大全集
18774000000034

第34章 中卷(13)

⑥ 去:离开,指巧妙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塞窌匿端:堵起洞口,藏起头绪。此指把自己摩意的手法和目的隐藏起来,琢磨透了别人还不让别人察觉。窌,方形地窖。 患:忧虑,祸患。

⑦ 符应:符合响应。此指由于我们的摩意而发觉的对方相应的外在表现。

【译文】

摩意,是与揣情紧密相连的一种预测手段。通过寻绎、琢磨那些外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相符合的内在心理因素,是揣情的主旨。运用摩意术时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在暗中行事而不被人察觉。暗地里对人实施摩意术,顺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他的内心世界,其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反应出来,为我们所掌握。一旦反映出来,必然会有所作为。在我们掌握了外在信息和内在心理之后,就要藏起这种摩意术,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离,以免被对方察觉,这就是所谓的堵住洞口、藏起头绪,或者叫做隐藏表象、掩饰真情,使别人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摩意术并且已经从外到内都掌握了他,故对我们无所戒备,我们就可以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而不留下后遗症。我们在这里对对方实施摩意术,对方在那里必然有所反应而被我们掌握其心志欲望等内在心理因素,然后我们把察得的这些信息运用到决策中,使用到行动中,便没什么事情办不成功的。

【原典】

(二)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①。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②。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③;成之于阳,故曰明④。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⑤;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⑥。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⑦。

【注释】

① 钩:钓钩。 饵:鱼饵,诱饵。此处指把鱼饵别在鱼钩上。

② 主事:此指主持国家政治、经济大事。 主兵:指挥战争。

③ 阴:隐蔽,暗中,背地里。 神:神妙。

④ 阳:公开。 明:事情办成了,功业彰显出来。

⑤ 积德:积累德行,此指对民众有好处的德政措施—个接着一个。 安:安心。

⑥ 积善:积累善事。此指“战于不争”,消弭战祸。 道之:顺着这条路走。道,遵循。

⑦ 战于不争:以不争为战,即用计谋权术消弥战祸。 不费:不耗费资财,指不用战争开支。

【译文】

古代那些擅长使用摩意术的人,就像渔翁拿着钓钩坐在深渊边上,装上钓饵,投入水中,必定能钓上鱼来一样。所以说,这种人主持国家政治、经济大事,就会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不被人察觉;主持国家军事大事,就会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不被人发觉故而不畏惧我们。圣智之人便是这样在隐秘中谋划决策,所以被称作“神”;成事在明处,功绩人人能看到,所以叫作“明”。所谓主持政治、经济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成效,就是积累德政,让人民安于德政环境中,日以为常而不知为什么获取了利益和好处;就是积累善行,而人民便顺从我们造就的这条道路天天走下去,却并不知道长久处在这种和平安定环境中的原因。因此,天下人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比作“神明”。所谓主持军事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胜利,是说经常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战而胜,使国家不用花费战争开支,使人民不知不觉地顺服、不知不觉地畏惧还不知道为什么顺服、为什么畏惧,因此,天下人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比作“神明”。

【原典】

(三)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①。平者,静也②。正者,宜也③。喜者,悦也。怒者,动也④。名者,发也⑤。行者,成也⑥。廉者,洁也。信者,期也⑦。利者,求也⑧。卑者,谄也⑨。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⑩。

【注释】

① 平:平和。 正:正面,直率。 喜:使之欢喜。 怒:激怒。 卑:谦卑。此指用平和态度对待摩意者。

② 静:此指以静为特征。

③ 宜:适宜,相宜。此指中正平和。

④ 动:动怒。

⑤ 发:发扬,张扬。

⑥ 成:成全,使之成功

⑦ 期:与人相约,此指承诺必行。

⑧ 求:贪求。

⑨ 谄:谄谀。

⑩故圣人……有之:意谓圣智之士所使用的摩意之术,都是取之于众人,从众人身上总结出来的。

⑩用之非:即用之非其道,用得不恰当,没用到关键处。

【译文】

在运用摩意之术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用平和态度的,有用正言相告的,有用讨好方式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时利用名声,有时采取行动,有时讲廉洁,有时讲诚实,有时讲利益,有时讲谦卑。平和就是让对方平静,正言就是直言相斥,欢喜就是让对方喜悦,愤怒就是激怒对方,名誉是为了飞扬对方的名声,采取行动是为了促成他,廉洁就是用清廉感化对方,使用信义是为了让对方明智,讲利益是为了让他追求,讲谦卑是为了迎合对方。上述手法,都是圣智之士十分明了并暗中使用的手段,都是从普通大众身上吸取总结而来的。但众人运用这些手段却难以奏效,是因为他们用得不恰当,不能像圣智之士那样用到点子上,该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

【原典】

(四)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①。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②。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③。故曰:或结而无隙也④。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⑤。说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⑥。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⑦;平地注水,湿者先濡⑧。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⑨。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⑩?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11。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12。

【注释】

① 悉听:使对方全部听从。 必成:—定成功,

② 三者:指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

③ 通者:此指感情可以沟通、智谋层次相近的人。

④ 隙:裂缝,隔阂。

⑤ 数:术数,指揣摩之术。 道数:即道术。 时:天时,时机。 偶:相合。

⑥ 说听:让人听从你的游说。

⑦ 归类:归向自己的同类。 趋:此指扔向(火中)。

⑧ 湿者:指湿润的地方。 濡:浸润,沾湿。

⑨ 物类相应:同类事、物互相应和、感应。 势:形势,势态,此指摩意的局势。

⑩ 摩之以其类:此指用相同的感情,设身处地地去琢磨别人。 内符之以外摩:让别人的内心情意应和你的摩意而表现出来。

11 独行之道:策士们独自掌握的秘术,即上文所言“圣人所独用者”。

12 几:同“机”。此指通晓机微,善于掌握时机。

13 抱:通”保”,此指居功为己有。

14 化成:化天下,此指达到政治目的。

【译文】

所以说,谋划决策最难达到的在于周密无隙,游说别人最难达到的是让别人完全听从,做事最难达到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这三种境界,只有那些掌握了摩意等权术的圣人们才能够达到。所以说,要使谋划一定周密,必须选择那些可以沟通的、智谋水准与自己相近的人一起谋划,这就叫作双方互补、密合无间而做出了没有漏洞的决策;要想做事成功,一定要运用权术,这就叫做基本原理、权术与时机三者相合而成事;要想游说时让别人完全听从你的意见,就要揣摩准别人的思想情意,这就叫做两情相合便言听计从。故而人们常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归向自己的同类,抱起柴草扔进火中,干燥的先被点燃;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湿润的地方先把水吸引过去。我们运用摩意术时也是这样,要想让别人的内心情意应和你的摩意而表现出来,你也要持有与其同样的情感立场。所以说,用以类相从的态度去摩意,哪有对方不相应和的呢?顺从他的心志欲望去琢磨他、游说他,哪有不听从的呢?这就是我们策士所独有的不二法门。总之,见到了事物的几微迹象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不坐失良机;功成事就而不居功自喜,久而久之,我们定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以史为鉴】

纪晓岚巧言对答乾隆帝

清代最有意思的一对君臣就是乾隆皇帝与他的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这两人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纪晓岚能言善辩、才智过人,有“铁齿铜牙”之美誉,因此后世尤以纪晓岚巧言对答乾隆帝的故事为多。

话说有一天,纪晓岚陪乾隆在御花园里散步。乾隆忽然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和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呀?”

纪晓岚不假思索就回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为孝。”

乾隆一听,顿起捉弄之心:“我现在以君王的身份,要你立刻去死!”

“这……”纪晓岚一下子慌乱了,不过他脑子一转立马想出个好主意,便恭顺地说:“臣遵旨!”

乾隆好奇,问:“那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纪晓岚显得又害怕、又紧张地小心回答。

乾隆更加好奇了,一挥手,说:“好!你现在就去跳吧!”等纪晓岚走后,他便在花园里踱着步,心想着纪晓岚究竟会如何摆脱这道难关。

不一会儿,纪晓岚跑了回来。乾隆故意板起脸来问道:“纪爱卿,你怎么还没有去死呢?”

纪晓岚说:“我刚刚走到河边时,不料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跳河寻死。”

乾隆感到奇怪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刚才我站在河边,正想跳下去。河里突然涌起了一个大旋涡,好像要有东西从水里冒出来一样。我一看,竟是投江自沉的楚国忠臣屈原。”纪晓岚一板一眼,说得仿佛真的似的。

(45 铁齿铜牙纪晓岚)

“真的吗?那他对你说了些什么呢?”乾隆明知他故弄玄虚,但仍想看看他如何作答。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答道:“屈原指着我问为什么要跳河,我就把刚才皇上要臣尽忠的事情告诉了他,他说:‘这就不对了!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跳河。可是我看当今皇上是个圣明之人,不应该再有忠臣要跳河啊!你应该赶紧去问问皇上,他是不是也是昏君?如果他自认是,那时我们再作伴也不迟!’因此臣只得跑回来。”

乾隆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好一个巧舌如簧的家伙!朕算服你了。”

在这个故事里,纪晓岚以其机智的辩才摆脱了乾隆帝故意设下的困境,最终以昏君明君之辩赢得乾隆帝一笑,其中也有对乾隆帝的奉承与溜须拍马。一般的阿谀奉承都会显得卑贱和刻露,而纪晓岚却不是这样,他虽是拍马屁的,却是这个局的赢家,其关键就在于纪晓岚对乾隆帝心意的揣摩得当。

鬼谷子说到,善于运用“摩术”的人,就如同拿着渔竿在水边垂钓一般,只要运用得当,必有鱼儿上钩。乾隆本想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来为难纪晓岚,纪晓岚却将计就计,以屈原的昏君明君之辩为饵下了钩。如果乾隆确实让其投河,就证明了他的昏庸;如果就此作罢,那为难纪晓岚的计谋就以失败告终。权衡利弊,乾隆也只能暗自认输。

蔡泽说范雎退隐荐贤

蔡泽是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说客,他曾到诸侯各国游说,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踌躇满志却无人识才的时候,他得知了另一说客范雎的消息。范雎投奔秦国之后受到秦王重用,然而由于用人不当,良将自刎,叛将投敌,致使秦国内外交困,因此秦王对范雎颇有微词,而面临失宠的范雎则整天心事重重。蔡泽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觉得这正是他的出山良机。

蔡泽一到秦国,立刻放出风声:“名士蔡泽,胸怀韬略,能言善辩,智慧无穷。只要一见秦王,就可以代范雎而取相国之位。”范雎听闻风声之后,非常气恼,于是派人将蔡泽叫到家里,问他是否有这回事,并要求解释。

蔡泽对范雎说:“先生也是明白人,难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谋取富贵功名是人之常情,有谁不想益寿延年、永葆功名呢?可是历观各代,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成功的,名扬天下,失败的,性命堪忧。想当年,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革新,明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劝民农桑,令士兵习武,结果秦国富强了,无敌于天下,这都是商鞅的功劳,可是商鞅自己呢,却遭受车裂之刑。楚国吴起,励精图治,奖励耕战,裁撤冗官,使楚国一时强盛于天下,可他自己呢,最后却中乱箭而亡。还有越国大夫文种,胸怀韬略,拯救越于危亡,辅佐勾践雪耻奋起,终于称霸诸侯,结果却也落得个自刎廷前的下场。这三人都是盖世奇才,为什么结局如此悲惨?就是因为功成之后,不善于及时隐退的缘故。先生您觉得自己与这三人相比如何呢?”

范雎听完这一席话后,心中气恼早已平息,默默沉思,最后叹息着说:“我比不上他们。”蔡泽看着范雎说:“是啊,但您的声名、财产和地位却远远超过他们,我很为您担心啊!”这正是范雎的心事所在,听蔡泽如此一说,他忙侧身求教:“先生认为我应如何避祸呢?”

蔡泽知道范雎已与秦王有隙,了解他担心灾祸随时降临的恐惧心情,于是说:“常言道‘乐极生悲’。先生您大功告成,声名已出,正可谓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形下,就应该学陶朱公范蠡,功成身退,以得善终。不然的话,只怕商鞅、吴起、文种的悲惨下场也会降临到您的头上!”范雎深为认同,连连点头称是。蔡泽接着说:“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何不趁声名正盛之时归隐山中,以终天年,让位于贤能之土呢?这样先生既得荐贤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乐而不为呢?”范雎毕竟还是留恋名位,对于蔡泽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愿,但是为了保全自己,却也别无选择,只好说:“感谢先生赐教,我听从您的忠告。”于是将蔡泽留在府中,给予厚待。

(46 清仿汉铜镜铭文)

不久,范雎在秦王面前大力举荐蔡泽,使蔡泽成为秦王的上宾并得到重用。之后,范雎又借故请退,秦王多次挽留未成,只好准许所请,任用蔡泽为相国。

日本人中井积德说:“‘摩’在揣度之后,如以手摩弄之也。既能通晓彼人之情怀,而以我之言动摇上下之,以导入于吾橐中也。或扬之,或抑之,皆有激发,即所谓‘摩’也。”蔡泽正是凭着对范雎处境的深入了解,揣摩透了范雎的心理,以历史上功成身未退的商鞅等人的悲惨下场说中范雎的痛处,动摇了他留恋名位的决心,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范雎退隐荐贤,并最终取其位而代之。

管仲看透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开创霸业的第一人,而齐桓公的霸业征途上不可不提的是他的辅佐者管仲。如同清代的纪晓岚与乾隆帝一样,管仲与齐桓公之间也是极有故事的一对君臣。纪晓岚得名于其辩才,管仲的才能则在于他对齐桓公的见微知著,并适时调整策略给予辅佐。

一日,齐桓公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讨伐卫国的事情,退朝回宫后,就有一个卫国国王的妃子前来拜见他,这妃子态度十分恭敬地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心中纳闷,自己又没把攻打卫国的消息透露给她,她是怎么知道我的心思的呢?于是就问她:“你为什么这样一心为你们国的国君请罪呢?”那妃子答道:“我刚刚看到您下朝回来,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我就猜想您一定是要讨伐某个国家,所以才表现出如此的盛气凌人。而我卫国是个小国,又与多个国家接壤,各国都想攻打我们,齐国当然也不例外。当您见到我的时候,脸色就变了,这又进一步证明了您有攻打我国之心啊。”齐桓公听后很佩服这小妃子的眼力和智慧。

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见到管仲,亲自给他作揖,然后把他拉到后堂,请他坐下。管仲一看齐桓公这样的举动,就知道他有事要说。于是管仲问他:“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惊讶地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拱手回答:“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变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