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8771000000062

第62章 关注孩子的教育(1)

★1.孩子总是不安分,喜欢冒险,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问题困扰

我家宝宝4岁了,虽然有大人在的时候他很听话,可是一旦他离开我们的视线就变得非常不安分,总是喜欢冒险,你越是不让他动、不让他玩的东西,他偏要好奇的摸一摸、看一看,例如:我家电线有点乱,跟他说别碰,不然会有老虎出现的,他就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爬在电线旁“找老虎”,找不到就用手拉电线;告诉他别动水果刀,他却要自己削苹果……我们夫妻上班都很忙,有时候留他自己再家,我真担心他的这种“冒险精神”!

分析解答

传统家长着重强调对孩子的品质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据权威机构调查,每年因安全问题而造成意外伤害、死亡的儿童、幼儿数量有很大程度的上升。家长无时无刻都在担心孩子在与外界接触中会受到伤害,因而每天不知要对孩子说多少次“不可以”,一天以内要禁止孩子做多少事。一句话,天下父母心,愿孩子终生平安与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防患于未然,就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呢?

在教育和训练中,还要掌握小儿的心理特点,尤其全家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必须一致,否则会造成儿童心理紊乱。成人对儿童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袒,以免造成小儿缺乏信心和顽固任性,对培养习惯不利。二到五岁的小儿,常表现一定的抵抗性,喜欢说“不”,对此应采取策略,凡事必须正面诱导,向小儿提出明确要求,并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儿童喜学榜样,模仿性极强,故在饮食、睡眠、遵守交通规则等生活习惯上,同其他行为一样,成人应做出良好榜样,并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改正缺点。

安全教育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止玩火

孩子是不宜进入厨房的,火柴和打火机一类易燃引火物决不能让孩子去玩弄。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了煤气,在装了煤气或有煤气管的厨房,不能睡人,以免煤气跑漏致人中毒。

(二)不要玩水

教育孩子不要扭动自来水开关。在湖、河边上玩耍,要在安全地带,决不要乱跑乱蹦,以免失足误入水中。

(三)不要玩电

嘱咐孩子不能去触摸和玩耍正在运转的电风扇等电器产品,不能摸电插座。

(四)避免运动受伤

孩子在运动或游戏时,教育他们注意规则,按顺序进行,避免碰撞。教育孩子不做危险性游戏。

(五)防止其他意外

剪刀、果刀、刮胡子刀片及热水瓶等对孩子来说都是“危险品”,这些东西置放的地方是否合适?住楼房,纱窗是不是关紧了,有没有可能会使趴在窗边上玩的孩子顶开窗子掉下去的危险?房门,会不会猛地被风关紧,撞倒或压伤正在门前玩的孩子?孩子天真活泼,他(她)嘴里含着花生、糖果的时候,有人逗他(她)哈哈大笑,这可能造成乐极生悲的后果,因为很可能那些小东西进入孩子的气嗓,造成伤害。家里的药品也不能乱放,曾经就有孩子曾因误食农药而致命,家长悔之莫及。

其他安全教育:

上街安全教育。教育小儿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要在便道上走,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和大人一起上街父母要带好孩子,指点孩子什么是安全地方,什么是不安全地方。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

防止异物入体。教育孩子不随便把东西如小石头、花生粒、瓜籽、小纸团等放入口腔、鼻、耳,以免发生意外。

教育大一点的孩子,使它们懂得登高的危险。教育孩子不可从高处随便跳下。教育孩子不拿力所不及的东西。

要告诫孩子,不要把铅笔、筷子、冰棍、玻璃瓶或尖锐的东西拿在手里或含在嘴里到处跑,因为这样容易扎伤孩子。

教育孩子不要把塑料袋当做面具往头上套,以免引起窒息而死亡。家长也尽量避免将塑料袋乱放。

在野外旅行散步时,教育孩子不得随便采摘花果,抓捕昆虫,更不应放入口内,预防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

教育孩子单独在家时,听到敲门声不要开门,可说:“我父母不在家,请你以后再来”。以防窃贼趁大人不在时闯入盗窃。

★2.读初中的女儿什么事情也不跟我说,我们该如何沟通

问题困扰

女儿今天读初二,由于工作太忙,一次她过生日的时候,她爸爸正好出差,而我给忘记了,于是她好像对我们有点埋怨。平时我们夫妻两个早出晚归,跟孩子心灵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少,现在女儿跟同学在一块有说有笑,非常开心,可是一旦回到家里就沉默寡言,只有接同学电话的时候家中才有点热闹的气息。我们现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跟女儿沟通,可是不得其法,请问如何跟青春期的女儿进行沟通?

分析解答

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穗港青少年每天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无话可说而不愿意和父母同桌吃饭。可见现代城市中父母子女的沟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许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自己谈话,但却和同学十分谈得来;子女与父母独处时沉默无语,但却和朋友无话不说。于是,或归结为有“代沟”,或认为子女有心理疾病。感到家庭教育困难重重。其实,究其根源,大多数家长都是由于没有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方法,而不能将教育进行下去。因此学会沟通,即家长和孩子学会双向沟通,是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父母与子女在很多方面出现不一致时,良好的沟通手段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父母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沟通需要理解,理解需要换位思考,要移情。要改变父子母女关系紧张的尴尬局面,不在孩子,关键在父母要改变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老师改变,才有孩子的改变。

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用“激励”和“鼓励”代替“打骂”和“说教”。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己能行”的自我概念,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就能产生一种动力,会驱使孩子的自愿行为,包括好好学习。

(二)沟通,从关心和对话开始

关心是双向的,有了关心才会有沟通的话题,才会有沟通的基础。要有良好的沟通,需要相互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听懂对方的话,更需要换位,需要移情,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三)家长要了解孩子关心的话题

沟通的目标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思考沟通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沟通的频率、沟通的满意度(质量)以及沟通的内容是什么?因此,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必须要提高沟通的频率和沟通的质量,在情感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愿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而是不知道该怎样与自己的孩子沟通。

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家长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理智与情感,在亲子互动关系中,理智和情感往往会发生冲突,很容易走两端,不是太理智缺少感情,就是情绪化而缺少理智;平和与严厉,严厉与平和作为教育手段应使用适度,切不可随着自己的心情随意采用;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较多的父母重视运用言语与孩子进行沟通,却忽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体态语言;行为与语言,父母的行为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父母的非言语行为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痕迹。

★3.离婚后孩子性格大变,单亲家庭中怎样教育孩子呢

问题困扰

我跟前夫由于性格不合于去年离婚了,孩子由我照料,可是自从我们离婚后,孩子的性格大变:原本成天乐呵呵见人就微笑的脸上总是布满阴云;性格变得倔强,在家很少说话,一有空就跑出去瞎逛不愿意回家,或者干脆住在爷爷奶奶家,他只跟爷爷奶奶有话说,;我批评他他就紧咬嘴唇一句话不说,但是我能感觉出来他对我很有怨恨;跟同学的关系越来越淡,不愿意跟人交往,成绩也下降很快。我想跟他沟通,可总是不成功。想想我也挺委屈,一个女人家我该怎么办才好啊?

分析解答

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这都十分令人忧虑。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激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的突然改变,孩子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适应不过来。怎样关心、教育这类孩子,使之能够较正常地成长,也就成为单亲成人的主要课题。

为了让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保持健全的人格和平和的性格,对于父母离异的孩子怎样教育,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认真安排新的生活,稳定自己的情绪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一层苦恼。要用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肩负教养子女的重任,端正对孩子的看法:孩子虽不幸但不是“可怜虫”;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视作“累赘”,或视作怨恨对方的“出气筒”;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可作为“私有财物”,而任意处置。

(二)对孩子情绪上的波动要给予理解

单亲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倍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三)切忌溺爱

不要因为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就百般袒护溺爱。有的单亲自认为用这种形式可以得到孩子的谅解或减轻自己的负疚感,殊不知,这样将会使孩子骄横任性,使其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四)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伴。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门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

(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

(六)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和离异的父(母)及其家庭亲属交往

最好不要硬性中断亲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孩子毕竟是双方和谐时相处的结晶,双方都应负有教养孩子的义务,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总比单亲抚育好。

★4.想知道初二儿子的思想动向,可他就是不给我看他的日记

问题困扰

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中二年级,正是青春感情易变期。虽然我一直很相信他,但是现在孩子早恋啊、逃学啊、一些心理问题啊时见报端,为了掌握他的思想动向,我想看看他的日记,可是他不给我看。于是我就偷偷地看了几次,他可能有所发觉,竟然买了有锁地日记本。有一次被他发现了,他竟然几天不跟我说话,还说我侵犯了他的隐私。他是我给他换尿布长大的,跟我谈什么隐私?可是我又不想来硬的,担心这样影响亲子关系。

分析解答

“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这是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经常听到的孩子的抱怨。所以,孩子的要求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孩子在“隐私”问题上都深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日记就变成了孩子倾诉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谈话,殊不知这些父母亲的做法却正是孩子们最反感的行为。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社会上很乱,不听他电话怎么能知道他都结交一些什么人啊?家长就要有家长的监护权,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好啊!

孩子们因为苦于跟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于是就把自己的苦衷写在日记里。父母们因为感到孩子跟自己的沟通越来越少,才“被迫”采取了“偷看”的方式。对于孩子与家长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我们认为,家长偷看日记、偷听电话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关心不够、缺乏信任的表现,容易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情绪,产生新的沟通障碍。这实质上反映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或老师在侵犯了孩子隐私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长期下去,可能还会使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性格扭曲,原本浓厚的亲情也会淡薄很多。

最近,《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电子邮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拆开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拆开。也就说以后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甚至是一种违法行为。对此条文,不少爱子心切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隐私权作为人身权之一,是与生俱来的,并不会因为年龄小而打折扣。

作为一个成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防患于未燃。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从中体会出他的心里世界。从而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如果发现有一好的苗头,就慢慢地把正确的观点渗透进去,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认同你的做法,潜移默化,父母又何愁闹到上述二例偷看日记的矛盾和尴尬中呢?

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间的少年儿童更好很多的困惑和疑问需要去探索,需要有时间让他们了解。去适应,做家长的一味地省事,平时没有什么事不去和他们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而一到紧要关头,就知道查看他们的隐私以求来了解他们,这样做,不仅仅违法,就算不违法,也是不是来不及了呢?

★5.初三的儿子竟然偷偷吸烟、喝酒,打他也没用

问题困扰

儿子今年上初三了,因为我们工作忙,常出差跑外,极少坐下来与孩子沟通交流,极少关注孩子的学习及成长过程。当然了,我一直很自信的认为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决不用我担心,而他的表现也一直让我很是满意。最近我却发现孩子在偷偷吸烟,同学聚会的时候他还喝醉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我们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