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十六计大全集
18770300000037

第37章 混战计(2)

奥纳西斯在细心的研究中发现,沙特其实并不排斥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运输。于是,他决定从这里下手,夺取沙特石油的海运权。奥纳西斯首先向沙特国王游说:“安拉把人间财富给了你,你应该设法把你的利润扩大一倍才对啊!阿美公司把你的石油开采出来,通过运输可以赚到两倍的钱。你为什么不自己买船运输呢?阿拉伯的石油应该由阿拉伯的油船来运输啊!”随后,奥纳西斯又向包括沙特反美运动的领袖、民族主义者查马尔·侯赛因在内的酋长们阐述极具反美色彩的主张:应当由挂阿拉伯旗的阿拉伯油船来运输阿拉伯的石油。然后,奥纳西斯又和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长谈了他的设想。最后,连原第三帝国的国家银行总裁雅马尔·沙赫特也表示愿意到沙特去说服国王采纳奥纳西斯的意见。

1954年1月20日,原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登上了王位。他很快与奥纳西斯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这一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都将得到各自想得到的利益,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到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薪——海运权被抽走了,锅里的水沸腾之势也会不复存在。

虽然,在西方所有石油公司的联合进攻下,《吉达协定》最终被国王取消,但这个结局丝毫掩盖不了奥纳西斯“釜底抽薪”计谋的无比巧妙。他准确地找到了自己有实力进攻的对手弱点,借助别人的力量,有力地攻击了对手的生命线,并且几近成功。

■ 处世活用 ■

齐国智亡鲁国

“釜底抽薪”之计,一般用于对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这正是原典中讲的“不敌其力”之时。政治斗争中,从侧面剪除强大对手所赖以生存的事物,让其失去存在的必需原件,它就会自行削弱或消亡。

春秋时期,齐景公曾受过孔子一番奚落,从此耿耿于怀。加上贤相晏婴死后,自己后继无人,而鲁国此时重用孔子,国政大治,于是他有些惊慌起来,便对大夫黎弥说:“鲁国重用孔丘,对我威胁极大,将来其霸业发展,我国必首蒙其害,如何是好?”黎弥连忙献计:“饱暖思淫欲,贫穷起盗心。今日鲁国天下太平,鲁定公又是个好色之徒。如果选一群美女送给他,他定会照单全收。此后,自然日日夜夜在脂粉丛中打滚,久而久之,孔子一定会被气走。那时,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齐景公认为此计甚妙,便派出黎弥去挑选美女,教以歌舞,授以媚容。练成之后,又将120匹马特加修饰,金勒雕鞍,装扮似锦,载着众美女送往鲁国,说是献给鲁定公享受的。

鲁国的另一位丞相季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即刻换了便服,坐车来到南门。齐国的美女正在表演舞蹈,舞态生风,一进一退,光华夺目。季斯不禁目瞪口呆,手软脚麻,意乱神迷,已然忘记了要入朝议事的事。知道鲁定公也好此道,季斯便乘机作向导,带他换了便服,再次来到南门。从此,君王果然不早朝了。

孔子得闻此事,凄然长叹起来。子路在旁边说:“鲁君已陷入迷魂阵,把国事置于脑后了。老师,可以走了吧?”孔子说:“别急!郊祭的时候快到了,这是国家大事。如果君王还没有忘记的话,国家犹有可为。否则,再卷包袱也不迟!”

转眼到了郊祭,鲁定公只是按照惯例去参祭了一番,却没有表现出一点诚心。草草祭完,便又回宫享乐去了,连肝肉都顾不得分给臣下。见鲁定公这个样子,孔子大失所望,便对子路说:“去通知各位同学,卷好包袱,明早启程离开这儿!”

此后,孔子弃官不做,率领一班学生周游列国,过起了流浪的生活。鲁国没有了孔子的治理,很快便衰败了。

鲁国繁盛,是因为有个孔子在主持大局。因此,要削弱鲁国,没有比赶走孔子更有效,也更简单的了。很明显,齐国用的就是“釜底抽薪”之计。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有其根源。从根源着手,必能得胜。

希特勒抽“薪”夺权

政治斗争中,运用“釜底抽薪”之计,设法消弭对方的气势,瓦解对方,使其由强转弱,由盛转衰。这就是避免正面碰撞,而从对方的背后或侧面去下功夫的高超谋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凡尔赛和约》的约束,德国的政治、经济陷入了混乱状态。当时的魏玛共和政府无力控制局面,国内很快就几近分裂。南部由三大巨头政府委员卡尔、陆军司令罗梭、警察厅长塞瑟组成的巴伐利亚共和政府,更是趁机与魏玛政权分庭抗礼。

希特勒此时隶属巴伐利亚的“社会主义党”,看到如此局势,便决定趁乱夺取魏玛政权。但是,要实行这个计划,首先必须将巴伐利亚共和政府控制住。而那时,希特勒的威望和实力均不能与巴伐利亚共和政府相抗衡。在得知卡尔等三巨头将于一家小酒馆中聚会的消息后,希特勒几经思量,想出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计。决定利用这个三巨头聚会的机会,将其一网打尽。

1923年11月8日晚8时,三巨头如约聚集在小酒馆饮酒商谈政事。希特勒带领一群便衣冲进酒馆。之后,他跳上桌子,向天花板鸣枪示警。手下人在听到枪声命令后,迅速将三巨头擒获。

希特勒在桌子上大声喊道:“我是国家社会党的首领希特勒,这个酒馆已被我党六百名突击队员包围,任何人不许离开。巴伐利亚和柏林政府都已被推翻,全国革命已经开始,新政府马上就将成立,请诸位配合。”

巴伐利亚政府官员一行人根本就瞧不起希特勒,于是有人高喊:“警察赶快开枪。”但鉴于自己的最高上司塞瑟正在突击队的挟持下俯首帖耳,没有一个警察敢轻举妄动。

随后,希特勒持枪将三巨头赶进一个单间,对其威胁道:“你们现在都已经被我控制了,要活命就得听从命令。德军战时的老英雄鲁登道夫将军就快要到了,只要大家配合,就能在我们共同组建的新政府内担任政府要职。”原来,希特勒已经在事前派人去邀请鲁登道夫,但其实并没有把组建新政府的阴谋告诉他。

希特勒走上台去,向众人谎称三位领袖已同意参加新政府,加上他一番耸人听闻的演说,台下众人立刻转变态度,齐声拥护并支持起希特勒来。

此时,恰巧鲁登道夫也到了现场。当他知道事情的所有经过之后,虽然对希特勒的做法很是不满,但最后经过希特勒的解释,也心平气和起来。卡尔等三人被鲁登道夫的威名所慑服,最终答应愿意和希特勒合作。很快,希特勒便一手控制了巴伐利亚政府。

希特勒夺权过程中的狡猾,在于抓住了整个事件成功的关键因素——三巨头,加上一些小细节的处理,再编造一些莫须有的谎言,让希特勒可以游刃有余地在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周旋,最终达到了他掌控实权的政治目的。

■ 职场活用 ■

领导如何“抽薪”

职场中,某些领导者在遇到实力强大、锋芒毕露的下属时,不是从正面和他交手,而是采用各种“抽薪”的手段,削弱他的气势,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制服他。这种胜战诡计,就叫做“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功夫全在一个“抽”字上。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领导者“抽”得隐秘,“抽”得绝妙,“抽”得让对手有口难辩,无可奈何。

常见的“抽薪”手段有:

1、故意冷落傲气十足、锋芒毕露的下属。佯作忘记了他的“存在”:既不给他分配工作,也很少提及他。当别人提到他的时候,不做任何表情,嘴上也不置可否。长此以往,自然会有更多的下属仿效领导者的态度,逐渐疏远他,让他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过不了多久,他的傲气自然就会消退,锋芒也会消失。

2、不给下属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表面上和和气气,对谁都一样,暗中却在大动手脚,故意将下属安置在无法展其所长的岗位上,让他干着急,无计可施。“任凭你本事再大,知识再渊博,我就是不给你用的机会!”领导采用这种手段,意在从根本上剥夺其下属傲慢无礼的“资本”,挫伤他的锐气,让其就范。

3、创造不均等的知识扩充及才能增长机会,有意扶持某下属的竞争对手,使这位下属逐渐落后于别人。为了从根本上打击他的傲气,领导者还可以精心选择一两个可靠的力量,有意给他们开小灶,优先向他们提供各种有利机会。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原来居于领先地位的某下属,让其甘拜下风,最终调整工作态度及处事原则。

4、让某下属的才华和锐气磨灭在束缚他实力的恶劣环境之中。领导者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与某下属合作,进而束缚他的手脚,耗散他的精力,让他整天疲于令人气恼的纠葛和内耗。在这种恶劣的氛围中,此下属再有天大的能力和锐气,也难逃自灭的厄运。

5、切断下属的知识源、信息源、动力源等,让他陷于“断炊”的困境。领导者常以“条件所限”为借口,故意将某下属安排在一个封闭、保守、落后的小环境里,让他长期得不到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力,学不到真本事,从而知识老化,才能蜕化,失去骄傲的资本,最终接受领导者的摆布和操控。

6、以动听的借口,阻止陷于困境的某下属摆脱厄运。当某下属不堪忍受上司对他的压制,向上级提出“更换环境”的请求时,领导会使出最后一招:用“工作需要”、“尽量照顾”、“领导器重你”、“坚决挽留”等动听言辞,极力阻止某下属向外单位、外部门流动。这时候的领导者,通常会采取硬卡或软硬兼施两种手腕来实现继续控制下属的企图。

7、对于比自己强大的同级或上级,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十分谨慎而秘密地切断他的动力源(群众的支持)、权力源(领导的信任),让其逐渐变弱,最终失去竞争实力。

8、在“抽薪”过程中,如果无法“巧抽”、“暗抽”,只要主客观条件允许,领导者还会撕破脸面,“强抽”、“明抽”。

因此,当觉察到领导对你“釜底抽薪”时,或许就是你应该考虑变换工作态度及为人处事准则的时候了。如果是领导无中生有,强行压制,那你就应该通过不断地加强实力来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①

原典

乘其阴乱②,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③。

注释

①浑水摸鱼:原意指在浑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趁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引申为军事战略时,意为乱中取利。

②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③随,以向晦入宴息:随,卦名,顺从之意。意思是,人要随应天时而作息,到了晚上就应该入室休息。此计用这一象理,是主张打仗时要随机行事,有意给敌人造成混乱,或趁敌人混乱之时顺势取利。

译文

趁敌人内部混乱,形势恶化,利用其虚弱慌乱且没有核心领导,因势利导,使他顺从跟随我。这就像《周易》随卦象辞中所说,像人随着天时吃饭入寝一样自然。

■ 解读 ■

浑水摸鱼,原意指故意把水搅浑,趁鱼慌乱,不知所措时,趁机捕捉它。可引申为在动荡的局势下,各种力量都自然而然地被卷进混乱不堪的漩涡里。为了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下,我们可以将那些力量暂时弱小,立场暂时不够坚定,不知依从哪方的角色顺手夺取过来。这是一种利用迷乱事态,趁对手陷入彷徨之机,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

军事作战中常用的方法是,伪装成敌兵,打入敌人内部,作为配合主力攻击的辅助手段。把水搅混了好捉鱼,把敌人的部署、计划、阵脚搞乱,好乱中取胜。

“浑水”是运用此计的必要条件。而水浑,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水原本就是浑的,己方抓住时机乱中取胜;二是水原本清,己方故意将其搞浑,达成自己的图谋。当然,后者的难度要大一些,但应用也更广泛一些。

因为施用此计代价小,又能轻易达到目的,因此此计在战争、商场、处世以及职场等领域颇受人们的关注与亲睐。

而理解此计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种含义:

一、利用混乱局面,从中渔利。在竞争中取利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乱中取利就是较好的办法之一。因为大家都将精力用在了互相争夺之上,必然会有很多利益无暇顾及,各自也都会暴露出许多可乘之隙来。此时,便可以轻易地从中捞到各种好处。当然,动荡混乱的局面不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要善于把握,不能让大好机会从手边溜走。

二、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水被搅浑之后,能见度必然变低,鱼在水中分不清方向,也更难辨清真伪。这时我们把假的伪装成真的,并将其混入真的之中,可以利用敌人的“蔽而不察”,将对自己有利的力量拉拢过来,据为己有。

三、滥竽充数。“浑水”起着隐瞒掩盖的作用,利用形式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来渡过难关或取得利益,也是浑水摸鱼计谋的一个内容。

当对方采用浑水摸鱼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保证高洁品行,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发生多么混乱的局面,都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这是防止对方从中渔利的有效措施。只要自己能看清事实,对方无论怎样搅扰,都只能无济于事。

二、陷入混乱时,要沉着冷静,切不可乱了方寸,胡乱瞎撞,更不可随意表态。最适宜的做法是暂时隐匿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等到风平浪静时再现身。

三、迅速逃离险境,以防被敌“摸”去。当我们害怕被敌人捉去而隐藏起来的时候,不能只闭眼躲避,掩耳盗铃,而要认真仔细地分辨方向,发现有利地形时,要果断地逃离出去,以防陷入无法扭转的被动局面。

■ 兵家活用 ■

俄军假旗诱敌

军事战争中,“浑水摸鱼”既是一种实在的方法,又是一种高超的计谋运用。此谋略的诀窍在于抓机遇。即乘对方混乱、衰弱、无主之机,诱使、迫使其不得不进入我方预设的圈套,使我方获得胜利。

公元1853年至1856年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爆发了长达两年半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

战争由沙皇俄国发起。俄国企图依仗其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的国际宪兵地位,利用奥斯曼帝国衰落之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控制黑海出口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使黑海最终成为沙皇俄国的内海。

不巧的是,英法殖民主义者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对中东地区的侵略,从而扩大各自的资本市场。同时,受到英法怂恿的土耳其政府,对沙皇俄国也不甘示弱,并企图借英法之助,同沙皇俄国争夺克里米亚半岛和南高加索。各国皆有野心,蓄势待发。

1853年10月,俄土战争首先爆发。英、法和撒丁王国先后站到土耳其一方。战争初期,战斗在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地区同时展开。其中,最大的战役是土耳其北部黑海沿岸的锡诺普海战。在这场战斗中,纳希莫夫率领俄国海军顺利摧毁了土耳其舰队。

而俄国海军之所以能首战告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浑水摸鱼”的战略。1853年11月中旬,土耳其海军在黑海抵抗俄国海军时处境不利,节节败退,最后只好被迫退回锡诺普湾暂避,等待英法海军救援。此时,俄国舰队司令纳希莫夫将军,巧妙地利用土耳其舰队等待英法海军救援的心理,使出了“浑水摸鱼”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