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18769300000006

第6章 历史知识(5)

最早在唐玄宗时,开始在宫廷内阁设置翰林学士。这原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也无官署,只是在宫廷内的学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时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直到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这个职务才日趋重要,由于兼有顾问、幕宾、清客的身份,整天不离皇帝左右,常有进言的机会,有希望参与政务,直至升任宰相,所以为仕途中人所羡慕。后来习惯以翰林学士为清要之选,几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为丞相。

“内阁”始于哪个朝代?

A.隋 B.唐

C.明 D.元

答案:

C。

聚沙成塔:

明代的皇帝朱元璋鉴于历代宰相职权太重,容易对皇帝的统治形成一定的威胁,决定永远废除宰相一官,并撤销中书省、尚书省,改由六部尚书分担国务,直接受命于皇帝,以期权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个人毕竟不能万事通晓,又不得不在殿阁之内召集一群顾问。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旧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以其常授餐于“大内”(天子宫殿之内),常侍皇帝“殿阁”之下,起宰辅的作用,为避宰相之名,故名为“内阁”(见《明史·职官志》)。至今人们称呼各国处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仍多按此习惯称为内阁。内阁一词已成为政府首脑部门的代称。

节度使的设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隋 B.唐

C.明 D.元

答案:

B。

聚沙成塔:

唐玄宗时,为了加强边防,防止民族反抗,在边境设10个节度使,兼管数州军事。原是临时职务,遇有军事行动时,往往需用几州力量,而各州平行,彼此不能调动,故临时设节度使,可以节制、调度几个州的兵力。

节度使一般都是由皇帝派遣京官充任,故都带有京官和御史大夫(管监察)头衔。而且节度使往往兼任观察使职务,故他们可掌管地方上的军政、监察等大权,权势极大,比前朝“使持节都督”权势更大。辽、金沿用唐制,设立此职,元代废除。

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的授官方式是?

答案:

起。

聚沙成塔:

古代授官的各种方式:

1)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2)辟:招聘授官。

3)选:量才授官。

4)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5)举:选拔。

6)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7)简:任命。

8)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9)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10)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11)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清客”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清之际?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清客”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从早前的门客、食客演化而来的。在战国时代,一些权贵为称霸天下,招揽各种有特长者,寄食门下,以为驱使,如孟尝君就有食客三千,其中既有雄才大略之辈,又有鸡鸣狗盗之徒。清客其实就是门客、食客的一种,但清客含有清俊雅逸之意,因此梅花的别称也叫清客。

“明镜高悬”是由“秦镜高悬”逐渐演变而来的?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据晋代学者葛洪的《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称秦镜。又因为此镜功能奇特,故人们便用秦镜来比喻官吏清明,善于断案。后来,不论是清官、贪官,还是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公正严明,就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的匾额。再后来,“秦镜高悬”逐渐演变为更为通俗的“明镜高悬”了。这就是“明镜高悬”的由来。

鸣锣喝道源于哪个朝代?

A.唐 B.宋

C.元 D.清

答案:

D。

聚沙成塔:

鸣锣喝道亦称鸣锣开道,是封建官吏出行时由人在前驱赶行人进行回避的一种形式。严格地说,鸣锣喝道源于清。清以前各朝的官员出行,只有仪仗士卒前引传呼,并不鸣锣。到了清代,由于城市人口逐渐稠密,仪仗士卒仅呼喝已不能使人立即回避,于是便加鸣锣。锣声颇有讲究:县官上街,仪仗鸣锣7下,谓之“打7棒锣”,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道、府级官员上街打9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提督和巡抚上街打11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若是都统以上官员上街则打13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古代的喊冤方式有哪几种?

答案:

击登闻鼓喊冤、拦驾(轿)喊冤、临刑喊冤。

聚沙成塔:

我国专制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秩序,表示听取吏民谏议和冤抑之情,在传统的法制上允许喊冤制度的存在。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法制所许可的喊冤方式有三种。

1)击登闻鼓喊冤。这是吏民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皇宫的左侧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录上奏。这种制度起于汉朝,而且为以后历代所效法,并不断完善。

2)拦驾(轿)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诉冤,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封建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一律先按“冲突仪仗罪”责打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

3)临刑喊冤。一般是被执行死刑的人有临刑时喊冤,以求监斩官明查申冤。这种喊冤大多不被监斩官所理会。

君主专制社会喊冤制度的实质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奴隶制五刑指的是?

答案:

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

聚沙成塔:

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它四种又叫做肉刑,因为是对肉体的刑罚,而且受刑后无法复原。

1)墨刑,又叫做黥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2)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3)刖,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

4)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淫乱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淫乱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一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5)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指的是什么?

答案:

凌迟。

聚沙成塔:

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陵迟原来指山陵的坡度是慢慢降低的,用于死刑名称,则是指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死去。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代,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

这种刑法主要用于处罚那些十恶中的一些犯罪,如谋反、大逆等。到公元1905年的光绪年间,凌迟刑被废除。

“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是?

答案:

八议。

聚沙成塔:

八议是封建社会官员贵族享受的一种特权法,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唐朝法律规定,有八种人犯了死罪时,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审判,要先禀报皇帝,说明他们犯的罪行,以及应议的种类,然后请求大臣商议处罚方案,再交皇帝决定批准。这八种人是:议亲,即皇帝的亲戚;议故,即皇帝的故旧;议贤,即德行出众的人;议能,即有大才干的人;议功,即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人;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议勤,即特别勤于政务的人;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

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隋朝治国安邦的法是?

答案:

《开皇律》。

聚沙成塔:

《开皇律》针对北周刑罚残酷的情况,废除了宫刑等许多残酷的刑罚。但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开皇律》中特别订出所谓“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此十条者,定从严惩治。并明确规定:凡是犯有“十恶”之罪者,无论为官为民,都不能侥幸免刑,非受惩治不可。

赵高是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罪臣?

A.秦 B.周

C.汉 D.春秋

答案:

A。

聚沙成塔: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臣:

1)庆父: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的弟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后自縊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2)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却被子婴诛杀。

3)梁冀:东汉大臣,两个妹妹分别为顺帝桓帝皇后。顺帝死后,与梁太后合谋,先后立冲、质为桓帝,专横朝政近20年。他掠夺的财产相当于全国半年租赋。公元159年,桓帝诛灭梁氏一家,梁冀自杀。

4)董卓:初为凉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并州牧,凶残异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毒死少帝,另立献帝,自为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王允、吕布杀掉。

5)来俊臣:唐武则天时的酷吏,因告密受宠,后任中丞,他营私枉法,大兴刑狱,被其灭族者,不少于千余家。后得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后处死。

6)李林甫:唐朝权臣,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兼中书令。他口有蜜,腹有剑,在任19年中,唐王朝政事败坏,终于促成安史之乱。

7)秦桧:北宋历任御史中丞等职。靖康二年,被青军掳至北方,不久遣归,充当内奸。他结党专权,力主投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及其子岳云等,为世人所唾弃。

8)严嵩:明朝大丞,嘉靖年间,官至太子太师。以其子等为爪牙,操纵国事,在任时十分之六军响被其侵吞。公元1562年,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被杀,抄出黄金万余两,白银2百余万两。严嵩遂被革职,不久病死。

9)魏忠贤:明朝宦官,万历年入宫。1620年,他被任为司礼秉笔太监并兼管东厂,网罗死党,杀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吏。自称九千岁,下有五虎五彪等爪牙。崇祯帝即位后被罢职,遣至凤阳,途中自缢而死。

10)和珅:原在清廷銮仪卫当差,因逢迎献媚,为乾隆帝所宠,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死后,嘉庆帝宣布他的20条罪状并责其自杀。被抄家产约白银8亿两,等于朝廷10年收入。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即指此事。

考勤制度始于何时呢?

A.唐代 B.清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

B。

聚沙成塔:

我国考勤制度起源很早,但是当时所谓的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记载,应当不早于清代。清初,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每日办公都在衙署。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制度逐渐松弛下来了。后来许多官员也待在家里办公,不坐班了。因此,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考司考勤。这就是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它与红本一起存人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是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的情况,所以没有多大约束力。到了清咸丰年间,成立了总理衙门,为了防止前朝的这个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考核官员能否按时办公,并分别给予奖励和惩处。这就是历史上考勤制度的开始。

哪个年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

A.唐代 B.清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

A。

聚沙成塔:

退休制度古已有之,但发轫于何时诚难考证。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退休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

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除了这个称呼,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但毕竟没有“致仕”一词用得普遍。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不过,虽然有了“退休”一词,“致仕”的说法还是一直沿用了下来。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休假制度的?

A.唐代 B.清代

C.汉代 D.元代

答案:

C。

聚沙成塔:

我国的休假制度,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探亲访友、夫妇团聚。

到了唐代,休假制度从五日休一天改为十日休一天。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一至三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

宋朝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九十八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上层基本上实行了以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古人的退休年龄和现在一样,对吗?

答案:

错。

聚沙成塔:

关于退休年龄各朝代都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六十岁退休。

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八十六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还有清朝名臣纪晓岚,已经八十多岁了,仍任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古人不会因俸禄低而辞官,对吗?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古人不会因为俸禄低而辞官。大体来说,他们辞职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回避权力斗争。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在辅助越王勾践兴邦复国之后,为了避免功高震主,为自己招来灾祸,便辞官退休携西施遁入五湖。

2)当官当腻了。

3)客观条件造成的。如体弱多病,难当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惯例要回家守孝三年。如宋朝的苏洵父子,清朝的刘墉、纪晓岚,仕途中都曾有守孝三年后继续当官的经历。但也有很多人是从此金盆洗手,自得其乐了。

“垂帘听政”这种制度是从慈禧开始的吗?

答案:

不是

聚沙成塔:

“垂帘听政”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宋朝也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而慈禧只不过是效仿前人,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了清朝朝政。

古代没有履历表,对吗?

答案:

错。

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