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18769300000036

第36章 地球科学知识(2)

人们常用蓝色形容海洋,那么海水的颜色是否全部呈蓝色?

答案:

不是

聚沙成塔:

由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所含的悬浮物质,如海藻、泥沙、浮游生物的不同,海水的颜色也多姿多彩。除了蓝色,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多,对浮光吸收较弱,所以呈绿或浅蓝色;河口附近的海水因含大量的泥沙呈黄色;而如果赤褐色海藻大量繁殖,海水会呈红色等。

我国最早的潮汐图表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答案:

B。

聚沙成塔:

唐代窦叔蒙《海涛志》,约成文于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潮汐专篇。他利用中国古代天文历算方法进行潮汐时的推算,得出潮汐周期为12小时25分12秒(强),并绘制了潮汐时推算图,依据旧历日期和推算图,即可查出当天的高潮时辰。这个潮汐图表比现存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1213年),要早400年。

日食总是发生在什么时候?

A.初一 B.十五

答案:

A。

聚沙成塔:

日食只会发生在当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并沿同一条直线排列时。这种条件只有当新月时(新月的第一天),此刻太阳位于月球轨道与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的两个交点之一,也就是说位于月球切割黄道的两个点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日食只发生在月球新周期初始阶段(即初一)的原因。

发生地震时,在震中区附近的人们最先感到的是?

A.水平晃动 B.上下颠簸

答案:

B。

聚沙成塔: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横波和面波。在震中区附近,三类波尚未分离,互相叠加。三类波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速度约为每秒5-6千米,横波速度为每秒3-4千米,面波速度只有每秒3千米多。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和面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面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地球的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请问它们哪个是固态?

A.内地核 B.外地核

答案:

A。

聚沙成塔: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内地核的压力和温度比外地核大;因压力增大,熔点较高,所以内地核虽然温度高却保持固态;而外地核虽温度较低却是以液态存在的。

地球上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是?

A.撒哈拉大沙漠 B.拉萨

答案:

A。

聚沙成塔:

撒哈拉大沙漠纬度低,又处于最干燥的地区,上空没有云层遮挡,是地球上日照时间最长的地方。其年日照时间在3600小时以上,中部可达4300小时。

世界上第一台观察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答案:

张衡。

聚沙成塔:

我国东汉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察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从此,人类开始了使用仪器观察地震的历史。

张衡的地动仪是用纯铜制成的,直径8尺,盖子中间隆起,看起来很像酒樽,外面用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仪器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中间有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这是地动仪的中枢机械。仪器外面对准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8个方向铸有8条龙,每条龙嘴里衔着一只铜球,龙嘴下面又各有一只蛤蟆,张着嘴,正可接住铜球。在铜柱和8条龙嘴之间各有机械连接。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由于地震纵波的先行到达,铜柱就倒向哪一方,机械使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落到蛤蟆的嘴里。铜球跌落发出声响,管理人员凭听到的清脆声响,就会知道发生地震的准确方位。

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哪国人?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答案:

C。

聚沙成塔:

提起“机器人”,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当代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物。殊不知,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中国人。

最早的机器人曾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子·汤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西周时,周穆王到西边诸侯的封地视察。一次在回中原的路上,有人引荐了一位巧匠给穆王,此人名叫偃师。偃师曾将一个自造的能歌善舞的假人献给周穆王。中国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有“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主骨”的论述。偃师所造之人,五脏六腑于四肢五官内外相应,颇有科学道理。周穆王将此人带回国都,举国轰动,偃师造人闻名遐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有一姓李的术士,曾用木头刻制了一个钟馗。木钟馗高三尺,右手持铁筒,左手放有香饵。

老鼠嗅之,必到左手取食。此时钟馗左手扼鼠,右手运筒将鼠击毙以献给主人。我国古人制作的机器人手艺之精巧、用途之广泛,令人赞叹不止。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是谁?

答案:

裴秀。

聚沙成塔:

中国古代的制图技术非常发达。有一个叫做裴秀的人,是西晋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需考虑的问题。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家”分别是谁?

答案:

张衡、蔡伦、毕昇、杜诗。

聚沙成塔:

1)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和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相传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2)蔡伦:发明家蔡伦当过官吏,约在公元105年他把纸的样品呈献给当时的皇帝。有关蔡伦发明纸的记载出现在汉朝正式的史书中。

3)毕昇:宋代徽州人。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4)杜诗:东汉机械工程家。公元31年发明水排,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

“指南鱼”是用来做什么的?

答案:

指南鱼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器械。

聚沙成塔:

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人民创制出了一种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鱼。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在书中就提到用指南鱼辨别方向。《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像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它像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使用指南鱼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古代比较早的测定风向的仪器是?

答案:

相风铜乌。

聚沙成塔:

历史资料中有记载的比较早的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做“相风铜乌”,这是一种用铜做的形状像乌鸦一样的风向器(“相风”就是观测风的意思),它装在汉代观测天文气象的灵台上。这是专职观测天象单位所设置的仪器,最初造得比较笨重,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就渐渐做得轻巧灵敏一些了,在晋代,太史令就设有木制相风乌,并逐渐流行起来了。

太阳的寿命有多长?

答案:

太阳的寿命应该是100亿年。

聚沙成塔:

现代科学证明,太阳的年龄已有45亿岁,太阳将由红星球变为蓝星球,再变为白星球,最后变成黑星球,经历红太阳、蓝太阳、白太阳、黑太阳几个阶段之后,太阳就会寿终正寝。

过去的45亿年加上未来的55亿年,太阳的寿命应该是100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