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就是命脉大全集
18768500000047

第47章 人脉是箭,穿破对方的防线(3)

这里所讲的“名人”,是频繁出现在媒体,曝光在大家面前的,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甚至只要是你的周围,身边的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都可以算作是“名人”,而借助“名人”效应,最主要的就是这个“名”。

只要牢牢抓住“名”,巧妙地加以利用,对你的事业、人生会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有位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本来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段,广求于天下,不但求来许多名人做朋友,还为自己求来了百万家财。艾布杜在他的签名簿里贴有许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亲笔字,签写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带着这几本签名簿浪迹天涯,登门造访工商巨子和好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里迢迢从阿拉伯前来拜访您的,请您贴一张玉照在这本《世界名人录》上,再请您签上大名,我们会加上简介,等它出版后,我会立即寄赠一册……”

被他拜访的富豪,一看到其中的照片和签名都是当代的世界名人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人都是好名利的,尤其是有钱人更爱虚名。因此,多数的人都心甘情愿地签下大名,并提供照片。又由于这些人有很多钱,而且喜欢摆阔,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无限风光。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毫不吝惜地付给艾布杜一笔为数可观的钱。每本签名簿的出版成本不过是一两美元。而富人所给的报酬,却往往超过上千美元。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旅行96个国家,提供给他照片与签名的共有2万多人。给他的酬劳最多的有2万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总计收入大约为500万美元。

这个故事中的阿拉伯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名人”效应,通过借助“名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些所谓的“名人”在人们眼里更显得有声望,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名人”的一言一行都颇具影响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大众所效仿的。

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的出版家,有一次,约翰逊想招揽真尼斯无线电公司的广告。当时真尼斯公司的管理者是麦克唐纳,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总经理。约翰逊写信给他,要求和他面谈真尼斯公司广告在黑人社区中的利害关系。麦克唐纳马上回信说:“来函收悉,但不能与你见面,因为我不分管广告。”

约翰逊并没有在麦克唐纳那官腔式的回信面前逃避,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约翰逊认为从麦克唐纳的来信中,答案是再清楚不过的:他管的是政策,相信也包括广告政策。于是约翰逊再次给他写信,要求与他见面,交谈一下关于在黑人社区所执行的广告政策。“你真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我将接见你。但是,如果你要谈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广告的话,我就立即中止接见。”麦克唐纳回信说。

于是就出现一个新问题,约翰逊一直在想他们见面后该谈什么。翻阅美国名人录,约翰逊发现麦克唐纳是一位探险家,在亨生和皮里准将到达北极那次闻名探险之后的几年,他也去过北极。亨生是个黑人,曾经将他的经历写成书。约翰逊想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让在纽约的编辑去找亨生,求他在他的一本书上亲笔签名,好送给麦克唐纳。他还想起亨生的事迹是写故事的好题材,这样他就从未出版的七月号《乌檀》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并以一篇简介亨生的文章代替它。

到了那天,约翰逊刚步入麦克唐纳的办公室。麦克唐纳第一句话就说:“看见那边那双雪鞋没有?那是亨生给我的。我把他当做朋友。你熟悉他写的那本书吗?”“熟悉。刚好我这儿有一本。他还特地在书上为你签了名。”麦克唐纳翻阅那本书,接着,他带着挑战的口吻说:“你们的杂志,依我看,应该有一篇介绍像亨生这样人物的文章。”约翰逊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并将一本七月号的杂志递给他。他翻阅那本杂志,并点头赞许。约翰逊告诉麦克唐纳,他创办这本杂志就是为了弘扬像亨生那样克服重重困难而达到最高理想的人的精神和成就。“你知道,我想不出我有什么理由不在这本杂志上刊登广告。”最后,麦克唐纳说。

在与人交往,找人办事的时候,常常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谈话的重点对于办事能否成功显得至关重要。很多人常常为谈话的内容感到头痛,特别是在找人办事的时候,怎样引发他人的兴趣,寻找到共同点呢?在这个时候,你不妨主动出击,找一个双方都熟知的“名人”作为突破口,这样,就很容易与他人引发共鸣,而你所办的事也就变得容易了。

激发他的同情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是会获得他的支持的。

当林肯总统还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碰到了这样一个案子。一位老妇人向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诉讼。

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这位出纳员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是林肯在法庭上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最后,他说:“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发红,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激发了人们本性中具有的同情心。

以情动人,凡事皆可办成,面对求情者的眼泪和哭诉,听者就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并不是说,凡求人办事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当我们在求人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办成打下了基础。

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记得: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是人性善良的根基。也许它会在人们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历中,渐渐地躲进人的身后,藏进连你自己都不会察觉到的心灵角落里。有时它假装睡着了,有时它潜入深水海底不愿冒出来透口气。但是它永远不会消失,不会死去。

再冷漠的人,也有他的同情心;再狡诈的人、变态的人、唯利是图的人、利欲熏心的人,也无一例外地有着同情心。不过是被掩盖或者暂时冷处理。我们要知道这点,善于把握这点,诱发他的同情心,触动他的心灵薄弱点、敏感细腻区。

尼克松在参加竞选时,《纽约时报》突然发表了尼克松在竞选中秘密受贿的新闻,说得有鼻子有眼,对竞选形势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于是尼克松被安排做一次半个小时的电台讲话,以澄清事实。

尼克松走进演播室,面对全国听众,首先公开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公布了自己的财产,并告诉大家他是怎么花掉每一分钱的。然后用用真挚感人的语调娓娓道来:自己出身贫寒,年轻时在杂货店送货,补贴家用。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后,做律师进入政界,成家立业。他和夫人是一对贫贱夫妻,勤勤恳恳,节俭度日,自己的小儿子曾经因为经济拮据而买不起皮大衣和小狗……听起来非常真实可信,甚至让人鼻子发酸,此刻,每一个选民,每一个听众的同情心都被诱发出来。

演讲结束后,有一百万人打来了电话、电报或寄来了信件,他的支持者大大增加,他一下子成了一颗政治明星。

人人都有一颗心,那是一颗貌似冷酷无情的心,实则是一颗满是同情的柔软之心。只看你如何以真诚轻柔的触角去触动它的薄弱点,从而以点带面,震撼他心,让他流泪,因为心酸。

在找人办事时,激发对方的同情心是十分重要的,当你巧妙地点醒对方,触动他的心灵柔软带的时候,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得成。

利用对比心提出大要求

人人都存在对比心。如果最初给出的是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然后又提出了一个妥协的要求,即使这个要求也有些苛刻,但是对方会认为这是一个能被接受的要求。

有个小孩想养只宠物猫,但是考虑到家里可能不同意,于是就对爸爸妈妈说:“我好寂寞呀,没人陪我玩,给我生个小弟弟吧,好不好……”小孩可怜巴巴地哀求着爸妈,看到爸妈否定的表情(其实,心里早就知道)时,装作委屈地说:“那要不,就给我买只宠物猫吧。”于是宠物猫就来了。

有个妻子在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标价800元的裙子好漂亮,想让老公给自己买,但是考虑到老公可能不同意。于是,就对他说:“老公哈,我们好久没出去旅游了,最近好烦哈,不如我们去欧洲玩一趟吧?希腊、巴黎、伦敦……”妻子看到丈夫面有难色/装作没听见般地继续看报纸(意料之中),故作生气地说:“那要不,就给我买——裙子吧。”于是,那件早就看中的裙子买回来了。

这就是利用了人本性中固有的对比心。父母觉得与其再生个孩子,不如买个宠物猫更能让他们接受。丈夫觉得与其欧洲游,还是买条裙子吧。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本想要让人答应自己的小要求,却先提出大要求的心理现象,就是利用了人的对比心。

学校的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知道后都急坏了,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但是,过了几天,正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痛苦不堪的时候,学生自己安全地回来了。班主任和学生的家长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名学生之前所犯的错误了。“回来就好。”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班主任和家长没办法接受,也是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

心理研究者查尔迪尼等人曾做过一项被称为“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的研究。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对于第一组大学生,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需要两个小时,但只有1/6的学生答应了这个请求。对于第二组大学生,研究人员首先请求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谢绝了。他们接着提出了一个小的要求,让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两个小时,不就两个小时嘛,太容易了!一大半学生都答应了这个请求!

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待别人拒绝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较小的要求来,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比如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假如我们的进价是100块,而我们一口要价400块,最终我们可能会以200块成交。但是假如我们直接要价200块呢?我们就很难以200块的价格卖出去。

我们想向一个朋友借钱,如果想要借一万块,我们不妨狮子大开口,先对他说,需要借10万块钱(假如他直接借给你10万块,那可是意外的收获。)

假如他面露难色,借口自己这段时间也不方便、不宽裕,一时拿不出这么多来。那我们就可以利用他的比较心,开口说:“哪怕一万块也好呀。”

此时,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比较,从10万块下降到1万块,感觉上好多了,貌似是自己占了便宜,而且已经拒绝了10万块的要求,心理有了一定的内疚感,如果1万都不借,也太说不过去了。于是1万块的预期目标实现了。

“红脸”“白脸”都要唱

要在社会上做到见机行事、亦刚亦柔,需要的脸孔不止成百上千。它需要惯会逢场作戏的好演员,去担当差距很大的角色。因此,“变脸”是一种巧妙的功夫,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攻心策略。

人际交往、谈判交涉、官场商场,必须懂得自保方可取胜。一味地“软”,无异于让人欺侮;总是黑着脸强硬或白着脸使诈,又会激化对立,处处受防而落得敌人满天下。高明的操纵者,红黑相间,红白并用,追求软硬兼施的巧妙效果。一会儿红脸,一会儿白脸,教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测。扮黑脸做莽汉可杀灭对手的威风,做红脸好人可以给人台阶,圆满收场。运用红白脸相间的高明者,可像优秀的演员一样,根据角色需要变换脸谱。

美国《商业周刊》专文介绍了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文中引用密歇根大学管理学院一位教授的话:“20世纪有两个伟大的企业领导人,一个是斯隆,另一个则是韦尔奇。但两人比起来,韦尔奇又略胜一筹,因为韦尔奇为这个世纪的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年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开宣称凡是不能在市场维持前两名的实体,都会面临被卖或被裁撤的命运。很多通用的员工抱怨韦尔奇的要求太严。无论在生产上打破多少纪录,韦尔奇总嫌不够。员工就像柠檬一样,被韦尔奇把汁都挤干了。

很多年前,有一位通用的中层主管在韦尔奇面前第一次主持简报,由于太紧张,两腿发起抖来。这位经理也坦白地告诉韦尔奇:“我太太跟我说,如果这次简报砸锅,你就不要回来了。”在回程的飞机上,韦尔奇叫人送一瓶最高级的香槟和一打红玫瑰给这位经理的太太。韦尔奇的便条写道:“你先生的简报非常成功,我们非常抱歉害得他在最近几星期忙得一塌糊涂。”任何一个社交高手,都应该懂得用“红白脸”的原理去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在这方面,韦尔奇的确是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