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知识全知道
18767000000052

第52章 障碍章——和心理危机面对面(3)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恶劣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通常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或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呵护,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心理治疗,对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毫无作用。认知领悟疗法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在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其反社会行为会减少。

■ 他总想躲进深山不见人——回避型人格障碍

某30岁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左手。尽管后来接了假肢,但是那次意外对他心理的摧残却是无法恢复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朋友们看他的眼神时,虽然明白他们对他很同情,但是,他却觉得同情中有种让他自卑的怜悯。因此,他感到做什么都没劲,不愿见人,不愿工作,老想躲进深山,了却残生。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焦虑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描述如下。

(1)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2)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3)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5)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6)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7)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包括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2) 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事先的“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会抑制自信心,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进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3) 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4) 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之就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消除自卑感

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增强克服自卑感的信心。

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2. 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必须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大难度。最好找一个监督人,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自己坚持下去。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可能会觉得很困难、毫无趣味,但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无法查出的怪病——神经官能症

某30岁男士,因为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在公共场合讲话。然而每次在公共场合讲话,他就会冒虚汗、头皮发麻、心脏紧缩、背部有放射性疼痛,类似于心脏病发作,十分紧张,特别难受。可是每次去医院检查,先进的仪器都显示一切正常。心脏也好,其他内脏也好,都没有出现任何器质性病变。但他更加紧张,怀疑自己得了什么“无法查出的怪病”。后来经医生会诊,指出他患的是心脏系统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并不是真正的心脏病。

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约占精神科门诊的60%~80%,发病率城市比农村高,女性比男性高。它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心理因素,在个体不良素质和易感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易兴奋性的迅速疲劳,并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疲乏无力、记忆减退、情感障碍等。头痛和头晕常相伴出现,部位不清,有时间性,用脑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记忆减退的主要表现是遗忘的是日常琐事,对自身的疾病和刻骨铭心的事不会忘记。疑心得病或是久病不愈时,容易情绪不稳、焦虑不安、猜疑、恐惧、悲观失望。

躯体症状表现为耳鸣、眼花、心慌、气短、出汗、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肢体震颤等。这些症状常相伴神经系统症状出现。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表现为全身各脏器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凡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因素都有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症,但心理因素无疑是重要的发病原因。比如精神创伤、工作或学习长期过度紧张、困难作业等因素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症。个体素质、性格、神经系统生理特性、机体的功能状态,则是疾病发生的基础;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是神经官能症发生的必要条件,故而该病多发生在学生、脑力劳动者、领导者、司机、中年人和女性等特定群体中。

作为心理障碍之一,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和癔症等。

神经衰弱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又容易疲劳,睡眠障碍,兴奋性增高等。

焦虑症伴随严重的躯体不适症状,终日紧张敏感,心烦意乱等。

强迫症表现为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思考、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洗手等。

癔症情感爆发、意识糊涂,有运动、感受、反射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等障碍等。

根据症状出现部位的不同,神经官能症又可分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和性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女性较多。临床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急等,总担心心脏有严重疾患,有不安和焦虑感,但经检查又发现不了器质性病变。

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而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以心理因素为起因,以神经失调为病理,以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具体说来,表现为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伴有倦怠、头痛、健忘、心悸、胸闷等症状。

性神经官能症是指因性问题产生的烦恼所致的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阳痿、性冷淡,常伴有疲劳、眩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神经官能症尽管表现各异,但一般都具有如下4个特点。

(1) 往往有情绪障碍,症状的轻重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 病人如果分散注意力或从事体力劳动、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则可使症状减轻。

(3) 病人求医心切,对自身躯体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有“小题大做”之嫌,常给人一种多忧多虑、多虚多病之感。

(4) 经过临床各方面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与其不适部位相应的症状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