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科玉律全集
18760700000003

第3章 社会法则——生活中的你我他(2)

这个世界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物;这个世界也没有真正的庸才,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很多人努力工作,却依然平庸,不是他们能力有问题,而是他们做着不能完全发挥自己能力的事情——不适合自己的事情。

身处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让自己创造更高的价值。

马太效应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普通大众的金钱,通常通过某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而这少数人群指的就是当今社会中的富者。越是有钱人越是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他们拥有的也就越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就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就会不断增大。这看上去不符合平均主义思想,但却是竞争的规则。

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便出于此故事。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用几句话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马太效应反映的就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在经济领域里这种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常常碰到。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社会兼职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立的;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和同学们的欣赏和青睐,因此会更加努力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卑导致更加厌恶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许多残疾人就不了业,上不了学,上学和受教育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只不过是义务,必须接受的义务,可对许多残疾的孩子来说是梦想,而不是义务,先残疾,再失学,然后失业,最后失去生存能力,这些都是最明显的马太效应。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人做某件事第一步取得了成功,那么他也就有了动力,从更加坚定了他朝着奋斗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决心,每一步的成功,都给了他动力和决心,一步一步地成功最终会凝聚为大成功。

有一个故事体现的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一位年轻人报考了公务员。公务员考试竞争异常残酷。不过凭着真才实学,他还是顺利通过笔试,总成绩在18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7。

50名佼佼者紧接着过面试关。他沉着冷静,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考官们则面带微笑,频频点头。第三题,说说你最愤怒的一件事?他沉思片刻后脱口而出:“我最愤怒的事情是,如果我取得好成绩,你们却不录取我!”

回到家,他向焦急等待的家人汇报应试情形。说到第三题,家人摇摇头,说:“回答得太失败,缺乏政治觉悟,立意不高。”等到发榜那天,他却等到了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最终有6位考生被录用,他名列第5名。

欣喜之余,他仍有疑问,于是恭敬地讨教主考先生:“我第三题的回答,不知您是如何评判的?”考官这样解释道:“你说,一个连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侵犯都不敢据理力争、胆小怯懦的人,又怎么能奢望会为别人、为集体、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要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对于该是自己的东西,就要去据理力争。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娃哈哈企业刚刚进入市场时,面临着大量的竞争对手。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娃哈哈并没有被对手所打败,而是凭借其精确的产品定位、有效的品牌扩展,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使娃哈哈具有了和国内外企业全面抗衡的强大实力,后来居上。

通过品牌扩展,娃哈哈已经推出了30多个系列产品,使产品品牌上升为企业品牌。 多年来娃哈哈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其总产量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份额的18%。娃哈哈时刻不忘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永做同行业的领头羊。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做强。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你要做永远的领头羊。

蘑菇定律

——别等环境来适应你

职场如同竞技场,人的一生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职场中拼搏,然而不少职场人却总是“郁郁寡欢”,尤其是刚刚步入工作环境的年轻人,表示自己不快乐,抱怨工作不顺,认为自己收入太少,在单位受不到重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最能体现他们的心声。

然而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就像“蘑菇”的经历一样从最阴暗的角落成长起来。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得不到丰厚的报酬,为了获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急于表现,发表轻率的言论。

这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还会引起老员工的反感,留下夸夸其谈、不知轻重的印象。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的阶段。

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蘑菇定律最早是由上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编写的。当时,美国一批电脑程序员意外发现,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参加了工作,这些人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电脑程序员经过探索,便发现了“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通常指许多单位或组织对待初入职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初入世的人要知道,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蘑菇的萌发过程,而且也是必需的,蘑菇出世没有人会刻意注意,相反在磨掉棱角适应社会,在最单调的工作中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动学习主动自发,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每天都激励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在逆境中挣扎,才能激起战斗欲,才能更加奋发图强,成功才能离的更近,不要把工资看成衡量彼此价值的唯一标准。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选择自己的道路。在组织中,把忠于集体放在首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将会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作为领导者来说不应该让他们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太久,这样容易让他们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热情,并进而消极地对待工作,得不到雨水滋润的花草树木终究会枯死,所以,积极调整他们心态就显得特别重要。

有一首歌唱得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刚刚步入职场的人士,面对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但只要能顽强地战胜自己的消沉和软弱,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最终都会坚定地走向真理,看见风雨过后的彩虹,取得更大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造了一群鱼,又给了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鱼鳔是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气囊,鱼可以用增大或减小气囊的办法,来调节沉浮。这样,鱼在海里就轻松多了,有了气囊,它不但可以随意沉浮,还可以停在某地休息。

鱼鳔对鱼来讲,实在是太有用了。出乎上帝意料的是,鲨鱼没有前来安装鱼鳔。上帝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有找到它。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如此,那么只好由它去了。

但这对鲨鱼来讲实在太不公平了,它会由于缺少鳔而很快沦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为此,上帝感到很悲痛。很多年以后,上帝想起他放到海中的那群鱼来,他忽然想看看它们现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没有鱼鳔的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已经被别的鱼吃光了。

上帝将海里的鱼家庭都找来,面对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鱼,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威猛强壮、神采飞扬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当初只有鲨鱼没有鱼鳔,它要比别的鱼多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啊。可现在看来,鲨鱼无疑是鱼类中的佼佼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鲨鱼说:“我们没有鱼鳔,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因为没有鱼鳔,我们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我们就会深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没有停止过抗争,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心态都十分的重要,赛场上、职场上,都是如此,只有拥有良好心态的人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蘑菇定律告诉我们别等环境来适应你,你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逆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从最低层做起,认真面对现实,消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年轻人走出校园时,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所以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消除不现实的幻想,稳扎稳打,练好自己的基本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二、加速适应社会的步伐,更好地融入社会。要想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要有各种社交能力。那些办事能力强、工作积极的人,都有某些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职场新人如果能适应职场中的行为模式和游戏规则,往往能在最初一段时间的“蘑菇时期”后,快速适应社会。

三、取得成绩要知不足,避免沾沾自喜。对于初出茅庐者来说,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绩之后,总是希望上司和同事会注意自己,并得到他们承认和赞扬。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点成绩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因此,避免沾沾自喜的心态,沉下心来,考虑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总之,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应该时刻清楚:在我们正处于“蘑菇”的成长期时,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是“灵芝”,这样反而百害而无一益的,要利用现在的环境加快成长的步伐才是关键所在。

零和游戏原理

——与其两伤,不如双赢

在任何一项游戏中,游戏者都会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原理源于博弈论:两人对弈,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

“零和游戏”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甚至小到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有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没有节制的水资源浪费,造成现在多个国家面临淡水资源的枯竭,后人用水问题如何解决成了世界性问题;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回游到金沙江产卵了;大量的森林树木砍伐,造成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以来,“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非零和游戏”即“负和”或“正和”观念所取代。“负和游戏”指,一方虽赢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可谓没有赢家。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多,或者没有输家,结果为“双赢”或“多赢”,称为“正和”。

发展是硬道理,人类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之后,可持续发展理论才逐渐浮出水面。零和游戏原理正在逐渐为“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而不“损人”才是最美好的结局。

因此,领导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防止负面影响抵消正面成绩。批评下属如何使人接受而不抵触、发展经济如何才能做到不损害环境、展开竞争如何使自己胜出而不让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都是每一个管理者值得关注的课题。

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寓言故事:

一只蜂房里的蜂后从喜马拉雅山飞上夏林比斯山,把刚从蜂房里取出来的蜜献给天神,天神对蜂后的奉献很高兴,于是就答应给它所要求的任何东西。

蜂后请求天神说:“请你给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兴,因为他爱人类,但因为已经答应,不便拒绝它的请求,于是天神回答蜂后:“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对方的创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蜜蜂只要蜇了人就会死亡。

这虽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它充分反映出一个道理——害人害己。从而也清楚地向人们折射出现实社会中许多类似的人,他们为了谋取私利,损害他人利益,从不在乎他人受伤,但最终没能逃脱天道的审判,害人者最终害了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零和游戏的怪圈。

再讲一个害人终害己的寓言故事:

有一只青蛙看着自己的邻居老鼠很不舒服,总想找个机会修理修理它。

某一天,青蛙找到老鼠,劝它到水里玩。老鼠不敢,青蛙说有办法保证它的安全,用一根绳子把它们连在一起,老鼠终于同意一试。

下了水,青蛙大显神威,它时而游地飞快,时而潜入水底,把老鼠折腾的死去活来。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胀的身子漂浮在水面上。

这时,空中飞过的鹞子正在寻找食物,发现漂浮的老鼠,就一把抓过去,相连的绳子把青蛙也带起来。吃掉老鼠后,意犹未尽的鹞子又把嘴伸向青蛙。在被鹞子吃掉之前,青蛙后悔地说﹕没想到把自己也给害了。

害人终害己,把别人推向危险时,自己是很难脱掉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