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层面上讲,2006年恰逢中瑞建交55年,“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复航中国”是中瑞系列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次影响力强大的“大公关事件”重新唤起人们了解两国历史文化的渴望,更成为中瑞两国经贸、投资、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平台。
在两国交往之下,“哥德堡”号所到达的城市同样也从中受益良多。在访问广州的一个月期间,中瑞两国在广州全方位地开展文化、旅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系列活动。在“哥德堡”号经过的上海,各种纪念庆典、国际航海文化节、经贸日活动等顺利举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哥德堡市与同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州、上海之间的友谊得到了新的发展。
企业家们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公关的好时机。
在随船而来的诸多瑞典企业当中,沃尔沃集团在“哥德堡”号抵达广州的前一天,宣布新车型S40在中国上市。就像沃尔沃集团所说的:把新车上市和“哥德堡”号抵达中国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进一步把北欧文化和瑞典文化传递给中国人。这一举动不是恰逢其时吗?
而在广东电信市场占据重要位置的爱立信集团则是瑞典来访商团的重要代表。厂家举办了隆重的媒体联谊会,热情邀请广州、深圳的各大媒体记者亲自走上“哥德堡号”,感受瑞典人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文化。当然,人们也记住了爱立信的热情友好。其他众多的瑞典企业也各显其能,广泛联谊当地媒体,使企业信息、品牌形象广为传播。
对于瑞典来说,此次“哥德堡”号的航行巧妙地把政府公关、经贸公关和企业公关三者整合为一体。政府公关的顺利进行有力地推动了经贸公关的良好收效;经贸公关使得政府公关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和成果;众企业借着两国政府外交活动的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开展广泛传播美名,打造国际化形象。
“哥德堡”号同样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契机。一些善于发掘商机的中国公司纷纷慷慨解囊,参与“哥德堡”号的赞助,借助此次公关事件为企业、为自身树立良好的新形象。因为此次航行将路过巴西、澳大利亚等国,随着“哥德堡”号的航行,中国企业的名字会随之传扬四海,有更多中国企业将投入到国际贸易中。
* * *
企业发展广泛借助政府公关手段,运用外交工具,将影响力扩大,对外树立起在国际舞台上活跃友好的形象。政府公关是政府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大众传播来协调公众关系的科学管理活动,它能帮助整合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文化力、传播力、协调力,从而影响社会公众,协调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能把自己的经营活动和政府公关进行整合,就可以极少的成本投入收到比其他形式的公关更为强大的轰动效应,从而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与其他企业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
混合融资模式,驶上财富高速路
对于初次创业的人来说,因为计划不周、对许多问题考虑不到等,几乎是有多少资金都不够花,更不用说没有资金。这种情况下,融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式,整合他人的资金也可以帮助自己创业成功。当然,首先需要你的项目确实能打动投资者。
* * *
1998年7月20日,上海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上首家推出被称为“信息王”的双向个人移动信息机。这种信息机可以以无线方式与互联网相联,并能够收发电子邮件。
对这种信息机的投入使用,有人预言可能会诞生一个全球市场总值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全新产业——个人移动信息产业。
开发这种产品的是中国人王维嘉,这是他在硅谷成立的公司美通公司研发出来的。这种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的上市是王维嘉融资的结果,他先后4次从美国的7家风险投资公司直接或间接融资达到3?000万美元。这个数额,不但在赴美的华人圈里是最大的一笔,即使是在硅谷众多的受风险资本支持的风险企业中,也位居前列。
那么,王维嘉是怎么想到融资这种方式的呢?这个思路源于一本书带给他的启示。
1984年夏天,《人民日报》连载了一本书,叫《硅谷热》,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写的介绍硅谷人创业的书,几乎连载了大约1个月。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中国,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大量的事例吸引了许多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从事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当时,这本书也深深地印在年仅20岁的王维嘉的脑海里,他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那时,他还在大学攻读无线电专业硕士学位。后来,王维嘉来到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读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就职于美国太平洋贝尔公司、蜂窝数据公司、英特威尔公司。
多年的从业经验使王维嘉对通信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看到了现代技术的3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便捷、轻快的手提电脑将取代桌面电脑;二是无线通信产品(手机、寻呼机等)的大量普及将带来通信成本的不断下降;三是互联网的大爆炸。在看到这些发展趋势的同时,他也思考着适合时代发展的一种创业方式。1993年,王维嘉决定发展个人移动信息服务,把以上3项当代最重要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在掌上通过手机上网方式接入互联网网络终端,人们只要轻轻一点,就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任何信息。既增加了手机的功能,又方便了人们的办公和联系。
许多人对这个项目前景看好,王维嘉自己也坚信不疑。可是,要独立创业,没有资本怎么运行?这时,他又想起了那本对自己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硅谷热》。硅谷的成功,首先在于其运行机制,即强大的资本和富有野心的创业者的紧密结合。有资本的人并非都是有项目的人,像自己这样有创业项目而无资金的人不是正好可以和他们结合起来吗?既然来到了自己为之向往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这种融资的方式呢?想到这里,王维嘉勇气倍增,创业的决心更加坚定。
1993年年底,王维嘉参加了一次风险投资演讲会,临到会议结束时,王维嘉疾步走上演讲台向在座的风险资本家谈了自己的创业思路。有个风险资本家听后对他说:以后约个时间再谈。王维嘉没想到机会竟然这么快就降临了,他兴奋极了。回去后开始详细准备自己的创业计划。但是,也许是因为那位风险投资家太忙了,几次打电话过去他都不在,但王维嘉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他听到了对方的声音,并约他详细谈谈。最后,经过6个月的谈判, 王维嘉终于在1994年7月从MK Global和Tong Yang Ventures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得到了第一笔总额为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得益于这些资金的支持,他在硅谷创建了美国通用无线通信有限公司(Gwcom,以下简称美通公司),并任总经理。王维嘉由此成为赴美华人中获得风险投资青睐的第一人。
对于这次融资,王维嘉深有体会地说:“尽管在美国有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而其中的一半都在硅谷,但对于创业者来说,熟悉和了解风险资本家及其运作模式却是融资成功的一个关键前提。除此之外,创业者在与风险资本家接触的过程中,还必须有专业化的表现和足够的个性上的坚韧性。”
第一次融资的成功,不但使王维嘉顺利地开始了他的创业冒险活动,也使他充分了解了整个风险投资运作的机理,从而为他后来的三次融资铺平了道路。从风险投资中得到支持和鼓励的王维嘉此后又大胆运作,先后3次获得风险投资。1995年,王维嘉从International Venture Partners和Alpine Ventures等风险投资公司成功融资700万美元;1997年从IDG和W.I.Harper等风险投资公司成功融资900万美元;1999年3月,他又从Intel公司成功融资1?200万美元。
4次成功的融资经历,使王维嘉差不多成了一个专业的风险投资专家,并在融资问题上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他说:“要想融资成功,首先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永远要多谈几家。”“其次是要选择正确的投资人,所谓正确的投资人的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要在你的企业所属的产业当中有投资经验;二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在钱进入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之前永远不要抱有任何幻想,因为只要钱还未兑现,就始终有变化的可能。”
靠整合这种混合融资模式,王维嘉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对于“信息王”的推出,有人说:王维嘉发现了一个“金矿”,这是个价值1万亿美元的产业。现在的王维嘉主要时间花在国内,开拓他自己公司的业务。
* * *
在一个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时代里,由于各种生产要素都需要全球配置,不但市场的开拓需要站在全球的高度予以统筹和考虑,而且资金的筹措也应该扩大到全球范围,既融国内的,也融国外的;既有直接融资,也有间接融资。对融资的整合将帮助你快速驶上财富高速路。
创百年品牌,成千秋事业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对于那些发展强劲的企业来说,要到国际市场这个深海中行大船,就需要具备吸纳或吞吐全球资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整合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种战略选择。通过收购、兼并、合并、合资、战略联盟等方式,把价值链中原来属于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为我所用,才有利于自己走向全球,有利于自己做强、做大。
* * *
鲁冠球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的代表,完全依赖近半个世纪的波折之路,修炼出极有价值的商业哲学体系。这位当年的修理匠,继续巩固其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地位,同时还进入农业、矿产、新能源、金融等10大产业。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
鲁冠球素有商界常青树的美誉。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工厂发展成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并且走出国门,从国际营销到国际生产,再到国际资源整合,用他那农民企业家的精明和胸怀,从中国跨向世界。目前通过并购掌控19家海外公司。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企业家向世人展示了他走向国际化的传奇故事。这一点,就连许多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管理者都望其项背。
从鲁冠球的创业轨迹中不难发现,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成系统的管理经验,但是他从多年实践的锻炼中具备了对商机精确把握的能力,并且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妥。当年和他一同起家的民营企业早已销声匿迹,而鲁冠球的万向却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首先,在国际营销方面,从1990年开始,鲁冠球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
1994年,鲁冠球实现了踏出国门的愿望,独资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主要负责开拓集团的国际市场,建立集团产品的品牌形象。龙永图曾称赞他是“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多年来,万向十分注重对于公司广大股东的回报。鲁冠球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不仅限于大股东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也要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实现双方的共赢。”目前,万向美国公司成为在美国中西部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
1997年,鲁冠球在万向节的营销上打了一个漂亮仗,小小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了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门。为世界一流的汽车生产商提供配件,是鲁冠球多年的愿望。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世界市场大门的打开,今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之后他又相继为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国际著名汽车厂商直接或间接提供配套产品。
从欧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鲁冠球不断地开拓着世界市场。到1999年年底,万向美国公司已在美、英、德、加、巴西、委内瑞拉设立10家公司,建立了涵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中资公司。他用“钱潮牌”万向节产品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
在资本运作方面,鲁冠球也显示了非凡的智慧。他并非只靠产品销售打开市场,而是用两条腿走路,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来取得快速发展。
2002年公司出资数亿元组建了浙江省第一家财务公司;2004年,万向花费1.2亿元投资首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保险公司;同年,万向参股浙江省商业银行,以持股10.34%并列为第一大股东;随后,又重组了浙江省工商信托;加上之前的万向租赁、万向期货和通联资本,万向拥有了多个金融企业。就这样,在资本市场鲁冠球已经建立起他的资本帝国,并逐步推行他的全球战略。
鲁冠球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资本的国际化竞争,资本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最终标志,也是公司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为此,万向的眼光从国内投到了国际金融市场。
万向开创了国内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后,与世界许多著名的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花旗等美国银行授予万向的信誉额度达到近亿美元。2003年,万向在美国创建“万向制造基金”,当地一批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成为股东。之后,万向的海外收购以“万向制造基金”的名义进行,以此加快海外收购步伐,进一步加快万向的国际化进程。
到2004年年初,民企万向已在美、英、德、加、澳等8个国家拥有了80家公司,其中独资或控股18家公司,“万向制造”通过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
* * *
与自己创业、自己生产相比,整合他人现成的资源和能力是投入成本最低的,而收益却是最高的。在整合外部资源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缔结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不同的经济实体,既有同一产业链上的实体,也有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整合了许多企业的优秀的资源,不但公司的实力会大增,而且技术也会日趋成熟,企业可以快速地成长,实现较大的跨越。这一点,不仅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大企业需要寻找的发展模式,对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人来说,也需要考虑提高整合他人资源的能力,通过整合达到低投入、高收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