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学得到:学习强人与头脑强人
18758500000022

第22章 高效阅读方法(4)

读书札记也称读书随笔、随感。它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读书札记法,顾名思义,就是指读书的同时做摘录、记笔记的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均得益于此种方法,许多古代名人都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札记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所见即记,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断性练笔方法。札记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最好结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札记要经常翻阅复习,“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在讲解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说说读书札记的相关知识。

读书札记内容灵活,形式多样

读书札记是读书笔记中最灵活的一种。它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后,把书中、文中的相关材料摘抄下来,以表明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感想、质疑。之所以称读书札记最灵活,是因为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又可以考证或注释名篇佳句。因此读书札记与读书摘要有着明显区别——它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保存于札记中。

读书札记不仅内容灵活,而且形式多样。读书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读书札记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治学札记。一般是作者在治学过程中对某些小问题的新的发现和认知,一般不涉及学术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见解可以用论断方式来表述,也可以用假设、推想、质疑等方式启发读者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论。写这样的札记,切口要小,使读者容易抓住问题;材料要新,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语言要平实自然,使读者感到亲切。另一类是读书札记。它一般不涉及学术性问题,而只是谈论古今世事、社会沧桑、思想道德修养等,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理启发读者,使读者能明辨是非,知所行止。

写好读书札记要分三步走

既然是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那么重点就是怎样写好读书札记——我们要掌握的知识都写进札记里了。前面讲过,写读书札记贵在评论。既然要评论,就要善于领悟文章的意义,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质疑。这三条是写好读书札记的前提条件。做到了这几点,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概括起来,写读书札记应该分下面几个步骤依次进行。

1.熟读原著,把握它的要点

从古到今,“纸上谈兵”都是一大忌讳,写读书札记也是一样。没有对原著的熟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札记的。因为读书札记要求写出我们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必须建立在对原著精读的基础上。精读之后,转为从原著中的关键词着手,深入研究,力争准确地把握住原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原著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这样,第一个要求算是达到了。需要注意的是,熟读文章后要勇于超越书本中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以免对原著的理解发生偏差。

2.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

议论文写作的一大忌讳就是空发议论,不着边际。写读书札记也是如此。具体写作时,应该抓住文中最引人发生感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如若不然,札记的评论会变得空泛无物,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此外,写读书札记时还应该注意抓住自己无意间冒出的思想火花——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文章最真实的反映,非常有价值。随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加工整理之后将会是非常好的随感。

3.对归纳出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

读书札记的范围很广泛,对象很多。所以我们在写读书札记时应该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把握住原著的本质。也就是说,要在对原著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去写,有什么写什么。如果没有体会就不要硬写。

总而言之,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时要立足全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凸显哲理。也算得上是十六字“真言”吧。

▲深钻细研去读书

将要研究的课题认真钻研,通读有关书籍,读通、读精、反复钻研、认真地思考、深入掌握直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在阅读方法中可称之为“精读”。这种阅读法不同于普通阅读,更不是浏览、泛读。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精读要定一个明确的方向,把自己主攻专业的著作及有关基础课程,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读。十目一行,精雕细刻。

第二,随研究的重点课题要制定科学的读书计划。基础在先,精深随后。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见什么就研究什么。精读就是要在一个较窄的专业领域里,集中精力,精深研究,深钻细读,仔细体味,深入掌握其精义,即是精读用心的收获。

穿山甲打洞式读书

杜维明是一位闻名美国的汉学家,从1967年起就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杜先生学问渊博,不仅有自己的读书观,而且有独特的读书方式。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杜先生,你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式?”

他回答说:“英国学者柏林说过,做学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狐狸打洞式,接触面广;另一种是穿山甲打洞式,钻得深。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读书的方式,而我采用的是穿山甲方式。”

作为一名研究理学的专家,杜维明的读书单上主要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对于这些典籍,他系统地读、反复地读,手不释卷地百读不厌。就以“四书”而言,他每年都要重温一遍。他读这些书,不是一读了之,而是一头钻了进去,同时进行潜心思考,每读必有所得。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穿山甲的读书方式”吧。杜先生认为,如果每次重读书,没有新的收获,就等于没有读。“涉深水得蛟龙”,他从书中领悟了更深的哲理。正是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这种“穿山甲的读书方式”给他的学术研究带来累累硕果。

说了这么多的例子,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读呢?以文学为例,名著是一种值得仔细阅读的图书。斯蒂夫·艾伦教给我们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斯蒂夫·艾伦谈怎样欣赏名著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人类所完成的一项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困难的技术——怎样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喜欢它,我没有读,我以为我赢了。

可实际上,我输了。我失去了阅读名著本应得到的有益的东西。后来,我还是读了它,渐渐喜欢起《白鲸》来,而且每读一遍,我都发现一种新的乐趣。

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人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有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

为什么我们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

第一,名著开阔人的眼界。

第二,名著资助人成长。

第三,名著帮助人了解生活,认识自己。

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人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人们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读进去了,它会把人带到更高的境界。

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

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人找到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

●知道自己正在读什么

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不要躺在床上读

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躺在床上读,就想睡觉,那么当开始打瞌睡的时候,就会埋怨那本书。

●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人脑袋发胀。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就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每个人记得自己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给作者一个机会

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对自己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大段大段地读

别小口小口地啃,读的句子越长,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读作者读的书

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尤力斯·恺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人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人思考。

●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

读者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出的线索。

●重读一遍

所有名著都反复读。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人们,使人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不要只把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聪明的人类一样。我们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速读的技巧

按阅读的速度分,有慢读和速读。慢读的功夫需要韧劲和耐力,对于阅读草率、粗疏的人,应该先练习慢读,做到目不斜视,心无旁骛,能一连坐上几个小时。据说牛顿思考问题,注意力十分集中,头一天坐着的那个姿态,一直到第二天竟没有改变。慢读需要的就是这种专心致志的功夫。一般来说,慢读表现为精读,速读表现为略读,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阅读材料成倍增长,加快阅读速度十分重要。无论略读,精读,都需要调整速度。这里,我们着重谈谈速读的技巧。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中迅速搜取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不是只求速度的表面性的快速浏览,而是一种注重质量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读者要在这个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为形成新知识打下基础。快速阅读一般适宜用于阅读科技杂志、报纸、科普读物、公事文件等。具备了速读能力的人,阅读效率是惊人的。据苏联老布尔什维克潘·勒柏辛斯基说:列宁读书时,他的眼睛和思想反应十分敏捷,这种情景使他身旁的人都感到吃惊。他对书籍的理解能力达到了罕见的程度。勒柏辛斯基的妻子曾经同列宁一起乘船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流放到米努辛斯克,她在船上观察了列宁读书的情景。勒柏辛斯基叙述了他妻子的一段回忆:

列宁手里拿着一本很厚的书(似乎是外文的)。可是看了不到半分钟,他用手又翻到了新的一页上。她好奇地问:“您是一行行地读,还是整本书地翻?”弗拉奇对她提的问题有点不解,淡然一笑说:

“当然在读……而且是很认真读,因为这本书有值得一读的地方。”

“那您为什么一页页地翻得那么快?”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回答说:“如果我读得很慢的话,那就说明我没有来得及读我所需要了解的全部东西。”

在列宁那个时代及其以前,虽然不少人有奇才,具有惊人的阅读速度,但是人们还没有把速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来加以研究。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关专家才注意研究发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多数人的阅读速度仍停留在100年前的水平上。许多读者迫切要求掌握速读技巧。我们这里介绍几种速读技巧及其原则。

1.扫描法

这是一种快速浏览法。从形式上看,“扫读”是粗粗地一扫而过,一目十行百行,其实这对读者的要求更高,它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快速阅读中,准确挑选出重要信息。实验证明,视觉(特别是周围视觉)发达和经过训练的人一打开书,就能立即发现自己要找的东西。用扫描法阅读时,最好手里拿一支铅笔,一面挨页翻书,一面把有关材料、人名、主要观点和重要数据勾划出来。这样不仅便于抓住主要的东西,而且可以减少第二次阅读时的“陌生感”。扫描法还可用在复习中,一本书读完了,再顺手挨页翻一遍,这样把细读中被剖析分开的整体重新连了起来。当然,扫描法用得最多的是在寻找人名、地名、论点和重要数据等资料中。

2.跳读法

跳读法是快速掠过,从中提取精华的阅读方法,与扫描法不同,它是跳跃式的,略掉一些东西不读,而扫描法则是逐页扫过。跳读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以标题、重点语、图表等为主要阅读对象。每本书都要开列些章节标题,许多书还用黑体字突出定义和结论。近几年,有的书出现用方框框出要点;有的用黑体字体现……这些都是作者要读者留意的地方,是全书、全章和全节的重点所在。通过跳读法把这些重点连贯起来,构成这本书的“浓缩本”。许多书只需要读一读这样的“浓缩本”就行了。

(1)首尾句读法。又可分首句读法、尾句读法和首尾句同时读法。一般来说,尤其科学性著作,每小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末句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话,中间则是推理、补充和例子之类的东西,运用首尾句读法,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第一句或最末一句,可以迅速抓住全书发展的主线,减少枝节问题的干扰。

(2)选择跳读法。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同特定主题有关的词语阅读,而省去其他的段、句和词,这多数用于查找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