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隐藏在成功背后的78条创业铁律
18751500000038

第38章 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

创业铁律:

鲁冠球说:“要办好一个企业,没有人才,可以引进;没有钱财,可以借贷;没有产品,可以开发;没有技术,可以买。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那就难办了。因此,关键还是办厂领导人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千万不能少的。”

创业故事:

1944年12月,鲁冠球出生于钱塘江畔的浙江萧山宁围乡。父辈给他取了个有气派的名字——鲁冠球。

鲁冠球家境贫寒,15岁辍学。1969年7月,他带领6个村民,筹集4000元,办起了一个铁匠铺。为了躲避“资本主义尾巴”,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苦熬到70年代后期,政治形势转暖,鲁冠球终于等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他毅然决定将生产农用设备的村办企业转型生产汽车配件。

80年代初,鲁冠球正式挂牌萧山万向节厂,集中力量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由此带动了大量的国产汽车万向节的销售,一举占领了市场,并被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列为全国3家万向节定点企业之一。

1983年,鲁冠球用个人的财产和前途作抵押,在企业的承包合同上签名。在承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企业完成产值864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1984年春天,国务委员张劲夫来到萧山万向节厂观察,在张劲夫的提议下,更名为杭州万向节厂。

1984年,鲁冠球开始鼓励职工向企业投资。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杭州万向节厂为股份制企业。先后兼并杭州客车厂,萧山第二印刷厂等8家企业,1989年更名为杭州万向节总厂。1990年8月,杭州万向节总厂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0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万向集团。这个企业集团除杭州万向节总厂外,有核心网企业12个,有参股、控股的协作企业32个。

1994年,鲁冠球将公司核心业务在证交所上市,并成为向美国通用等大汽车公司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大陆企业。他还聘请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弟弟普雷斯科特·布什为经济顾问。昔日的铁匠铺,发展成了拥有50亿资产、6000名职工、30多个全资或控股经济实体,变成了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万向集团。

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是鲁冠球取得成功的秘诀。鲁冠球说:“要办好一个企业,没有人才,可以引进;没有钱财,可以借贷;没有产品,可以开发;没有技术,可以买。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那就难办了。因此,关键还是办厂领导人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千万不能少的。”

创业指南:

经营观念是一个企业如何发展的指导思想,它根植于创业者的头脑中,有什么样的经营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需要把握两个方面:

第一,在办公司中要坚持市场的观点,要坚持顾客至上的观点。办公司不能搞自我设计,而应把重点放在市场需求、顾客爱好上,要在以销定产上做文章。

第二,良好的经营观念必须建立在友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要坚持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这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社会基础。

第七十五章 中信泰富集团董事局主席荣智健:人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关键

创业铁律:

荣智健强调指出:“企业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关键。今天中信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全凭我们公司全体人员的分工合作和集体努力。”

创业故事:

1942年,荣智健出生于上海,祖父荣德生是近代工商业巨子,父亲荣毅仁有“红色资本家”之称。1956年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习,1959年考入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1963年,荣智健大学毕业。

1972年,荣智健返回北京,参加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华北电力系统研究工作。1976年,荣智健冒着唐山余震的危险参加震区抢救电网工作。1978年,荣智健带着“单程探亲”的签证,只身南下香港,重新书写荣氏家族的新篇章。

荣智健来到香港后,决心创一番事业。他首先把父亲在香港所剩余资产捡拾起来,与两位在香港经商的堂弟一起开办了爱卡电子厂,他任总经理。电子厂业务很有发展,很快盈利了。

但是,荣智健更为成功的事业,是用从爱卡厂赚的钱于1982年在美国搞的一项创业投资。他投资200万美元,与IBM工作的几位工程师合作,在美国加州合资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简称CADI,这是美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电脑辅助设计的软件公司。

2年以后,公司股票上市,原有200万美元的投资一下子增加了40倍。由于荣智健仍然看好香港,遂将自己名下的上市公司股权悉数出售,换回4800万美元,即3.74亿港元。荣智健在香港商界闯荡只有10年时间,他财产总数已由50万港元上升到4.3亿港元,扩展了1000倍,其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超过了荣氏家族的元老。

荣智健的主要贡献不仅是发展了荣氏产业,而是在他担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的10年期间,中信集团的资产由5亿美元发展到500亿港元。1986年,改组后的香港中信由荣智健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荣智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购国泰航空股份,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13亿港元购入国泰航空12.5%的股份。收购电讯公司是荣智健加盟香港中信后的第二个大举措,他没有拿国家一分钱,便完成了这次收购事务。在占据航空、电讯等有利高点后,荣智健和香港中信向汽车行业挺进,成功收购了香港最大的汽车销售及维修服务集团恒昌行。经过荣智健多年的奋斗,使香港中信一跃成为著名国际级企业。

从传统企业发展到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如何认识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智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则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

荣智健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他在出任香港中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时候曾说:“我出任这个职位前,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是让我选用人才;第二是要给我相当的权力。这两个要求,总部都痛快答应。我上任之后,先后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内地来的仅占两成左右。而且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下降。”

荣智健强调指出:“企业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关键。今天中信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全凭我们公司全体人员的分工合作和集体努力。”

创业指南:

如何提高企业人才的凝聚力呢?我们首先要认识这样一些事实:

第一,人才的潜力是巨大的。

人才的潜能如同光能,他们既可以各行其是,像单个的电灯泡一样散发着自己的能量;他们也可以把所有的能量集合起来,如同一束激光,穿透所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第二,企业所需要的凝聚力,更多地表现在人才的心智方面。

企业需要人才对于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有一种极大的认同,需要所有的人才对于企业的事业有一种主动的参与,把它当作个人事业的一部分。

第三,今天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竞争的内在含义,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人才整体素质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与企业人才凝聚力水平的竞争,因此,评价一个企业,不仅要比较企业人才的素质,更要较量哪家企业的人心最齐。

从以上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创办一家卓越的企业,就必须在团队精神的建设方面有很好的建树,必须在队伍的凝聚力方面有很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