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确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术语言来表达市场需求特征,能否设计并制造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设计目标要求的产品与工艺,以及当原型测试后,规模放大时常出现的大量工程、工具设计和产品制造问题。从产品原型到工程化与规模生产,每一步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技术不确定性还包括设计是否优越、技术上能否超越已有产品或工艺、制造成本能否达到商业化要求,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如何等。有不少产品构思,按其设计的产品无法制造或制造成本太高,这种构思和产品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3.战略不确定性
战略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投资项目而言。它是指一种技术创新出现使已有投资与技术过时的不确定性,即难以判断它对创新竞争基础和性质的影响程度,以及面临新技术潜在的重大变化时,企业如何进行组织适应与投资决策。当美国钢铁业面临氧气顶吹转炉等重大工艺创新的机会时,它们没有舍弃原来的巨额投资,没有引入新的工艺技术,而日本则利用这一机会建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厂。
创新的战略不确定性是对企业的巨大考验。如果只看到创新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即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没有从技术变化的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新的特征和意义,往往会出现严重的战略性决策失误,特别是当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常引起某些产业竞争领先地位的交替。
创新涉及在社会系统中首次实际使用,所以没有人能预见某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即使可行,还存在其效果如何、客户是否会接受,以及客户一旦拥有将如何使用它等问题。一些重要的创新往往是在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市场中首先应用。最成功的公司都使用多重平行发展方式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有研究表明,一个项目若要取得商业成功,如果是基础或前期应用研究项目,可能性一般只有几百分之一;如果是后期应用研究项目或前期开发项目,可能性分别是二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如果是后期开发项目,可能性则是十分之九。除非考虑到这些概率特点而进行专门设计,否则任何创新过程都会带来增加长期开发费用的后果。
经典的研究表明,大约70%的重大创新是由已被认识到的市场需求驱动的,而不是由一个新的概念、技巧或技术出现以后反过来再寻找需求。许多产业半数以上的创新是客户在生产创新基础上得到启发或者增值而进行的。有需求的客户作为创新的首先使用者,通常易于打交道,在对待创新本身带来的不确定性上更能合作。发明人一般难以预测到客户的反应,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做好技术工作”而已,对客户的微妙的反应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尽早与客户相互交流,能够大大提高双方创新和学习的可能性,并缩短试验周期和上市时间。相互交流减少出现错误结果的风险,同时也降低由这些错误结果所致的继发后果或多重后果所带来的风险。
现在,绝大多数重要的创新都不是完全由个人或在单一领域内完成的。多数创新都需要由多个领域的人共同完成。在每个领域里,如果从事创新的个人或团体具有接近世界最佳水平的实力,成功的可能性和附加值的潜力就会提高。
因此,最富有创新性的组织一般都以专题方式开展工作,也就是将一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召集在一起进行短期、密集的交流和封闭式沟通,这是大多数创新所需要的。
二、创新的耗时性
部件、子系统、系统和各自然学科按着看似无法预测的方式沿时间轴异步地相互作用,每一个潜在的相互作用都需仔细、反复地通过实验核查。创新过程预定的时间表一般都无法得到准确的执行。如果非要准确执行的话,就可能会影响到所做实验是否进行得彻底或最终结果的质量。因此,创新存在不可预见性和耗时性。创新的速度最好是用一个人在单位时间里所能完成的且有效的实验数量来衡量。要缩短创新周期时间,就需要增加与客户和其他技术专家的沟通,尽可能在交流中探索多种实施方案。
大量的创新研究表明,创新进展极少是线性的。创新会出现急进、倒退和不可预见的延迟等现象,并伴有随机的交互作用,从而导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由此带来的不可预见费用总会出现,超时也相当普遍。不确定性大,对创新变革持敌意和反对的声浪也会很大。创新组织应以适当方式打破常规,使创新人员能自由发挥,以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为了克服创新过程中的挫折、模糊性、时间拖延和固有阻力,需要有执着创新的人或创新斗士。他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有着获取社会认可的强烈渴望,他们一般都会首先发现机会,继而做出发明或发现创新。参与创新的其他人士一般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而创新斗士则主要通过自己的非凡领导力或个人权威(而不是职务权力)进行领导。
三、创新的阻力
不同创新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两个极端的情况是:破坏性的和保护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现有能力、技术水平和适应性。
这种创新会引起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不是破坏性的。例如,产品技术创新通过解决设计中的难题或者消除设计上的缺陷,使现有的分销渠道更具有吸引力和更有效;工艺技术的创新虽然要求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但它能更有效地发挥现有的劳动力技能。这类创新保护了企业已有的能力,如果再加以提高和细化,就会强化这些技能,从而使其他的资源和技能难以取得竞争优势。这些创新对企业的保护表现为提高市场进入壁垒,降低产品被替代的威胁,使其他竞争性技术和竞争企业的吸引力减弱。与此相反,破坏性创新不是提高和强化企业现有能力,而是破坏企业已有的技术和资产。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使企业现有资源、技术和知识只能低层次地满足市场需求,或者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从而降低了现有企业生存能力,甚至惨遭淘汰。如电子管技术的出现使真空管技术完全被替代。
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它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重铸竞争优势基础而实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创造性破坏”常常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或者破坏一个现有的产业。
有些起源于科学发展中的创新,其设计概念与过去的产品或工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们的引入使现在使用的技术知识淘汰,创造新的市场,用自己的新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并要求新的分销渠道和售后服务。它在创造新产业的同时,使生产老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要素和技能淘汰。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能创造新产业、摧毁旧产业,但在有些情况下创新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及其与科学发展的联系和创新竞争力的关系并不明显,有些企业依赖现有能力,仅仅通过使局部标准化、工具更为精确、操作更合理等,便取得了竞争优势。
采用任何新技术都存在潜在的风险。任何重要的创新都将对现有权力结构带来冲击,所以,总会存在对变革的敌意和反对。只有在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大大超过它预期风险时,人们才会采用它。技术扩散率随用户所看到的好处多少而变化。许多创新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它们缺乏对社会或用户的潜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客户决策者的动机。这些创新没有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它对我有什么好处?——这被称为决策者的收益支出比。除非用户因采用新技术而得到的好处比他们预见到的个人风险或者他们所在的集体已经预计得到的利益大得多,否则,即使这项技术使整个企业收益,他们都会反对采纳。另外,对创新的反对并不是被动的。一个创新毁掉了按原来方式工作的人的计划、权力和财富,也会引来主动的反对。成功的创新环境必须具有能够主动打破维持现状的特点。
本章小结
1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根据所强调的内容不同,创新有不同的定义。经济学上对创新的一般定义是:创新是企业家向经济领域引入的、能给社会或消费者带来价值增值的新事物,这种事物以前未曾从商业的意义上引入经济之中。
2创新与发明、市场、技术、研究开发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3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创新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本章根据创新与产业演化的关系,把创新分为结构性创新(或综合性创新)、空缺创造式创新、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四种。
4创新过程是指从创新构思产生到创新实现,直至创新投放市场的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创新过程是新产品(改进产品)的营销或新工艺(改进工艺)的首次商业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创造与获取)、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
创新过程的三个层次:创新的微观过程、持续创新过程和技术追赶陷阱。
创新过程模型: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
5创新的特点:不确定性、耗时性、有阻力。
创新的不确定性有三种类型: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战略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主要是不易把握市场需求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之中。技术不确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术语言来表达市场需求的特征;能否设计并制造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设计目标要求的产品与工艺;以及当原型测试后,规模放大时常出现的一系列的工程、工具设计和产品制造问题。战略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投资项目而言,它是指一种技术创新出现使已有投资与技术淘汰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