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18642500000054

第54章 请你们记得表扬我

自尊,就是对自我的认同、肯定,自尊使人奋发向上,不甘落后。何人都有自尊,自尊心受到伤害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永久的创伤。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说过:“几乎每个头脑清醒的人都承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孩子文明、自治的必要条件,也是养成其上进心、荣辱感的前提。”

记得报纸上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重庆地区一位教师(退休后反聘到学校),仅因一句辱没学生的语言:“像你这样,又不漂亮,连坐台也没人要”,致使一女生自杀,该教师也被判刑一年。这是有意伤害学生自尊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典型案例,看后让人深感遗憾。

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这样才能增强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小男孩,他胆子很小。一天下午,他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胆小的孩子在林子里迷了路,他非常害怕他的,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他的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树林里,借着天空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呢。”这位聪明的父亲装作若无其事地说。由于他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个孩子后来变得勇敢起来,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 “白痴”、“天生的笨蛋”、“下辈子也成不了材”等等,有的甚至打骂体罚。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行会给幼小的心灵造成怎样难以平复的创伤啊?如果一个人从童年便背上自卑自弃的思想包袱,那么他的一生还有什么希望可言??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孩子的心灵火花被熄灭了,它可能就此熄灭,永远也无法再点燃。所以,家长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灵火花。

我们家长总觉得自己比孩子多走了许多的路,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喜欢凭自己的意愿指手划脚,告诉他怎么去走才是正确的,其实不然,孩子们也许会犯错,但犯错之后他会对此有更深的感悟,从而才会走上他自己理解到的正确的方式方法。我们只是尊重他就是了,这包括尊重他说话表达辩解的权利,尊重他公平的权利,他有权得到自尊的权利,机会均等的权利,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我们许多父母在对待孩子上,颇有大军阀张作霖 “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遗风:“妈妈说了不准就是不准!”“爸爸叫你怎样你就怎样!”

当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但是对孩子用粗暴的、土匪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若能在童年保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那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淘淘,你别把玩具乱扔!”“淘淘,告诉你别在地上爬,你怎么又钻桌子底下去了?”“淘淘,你把什么放鱼缸里了?”“淘淘,你再撕书我打你去了啊!”……这是我在同学家看到的景象,坐了不到半小时,同学一直在禁止五岁的儿子做这做那,要不就在跟我抱怨孩子如何不听话。其实,她这样的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当着我这个“外人”,诉说孩子的短处,这个时候管教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孩子的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他们对父母的言行是很在意的,假若父母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恶语指责,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决不向孩子低头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孩子或者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不愿做,脾气倔强;或者被吓得畏畏缩缩,服服贴贴,这样的孩子永远只会是父母的孩子,没有个性,没有前途,不少家长就是这样毁掉自己的孩子的。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要尽量避免以下几点:

(一)减少过多的命令,多表扬孩子

有些家长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若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想法,他们则会命令孩子停下来,再命令他们“改正”过来。这种教育方式丝毫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没有顾及到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让幼儿感觉他们受到很少的关爱,并且受到极大的限制,是一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行为,不利于幼儿自尊心的发展。

女儿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同事说:“杜小豆,你妈妈可喜欢你了!总跟我们讲你的故事。”

“哦,是吗?”女儿不以为然地应着,“我可不觉得,她从来都不表扬我。”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回想一下,我似乎是真的从没对她说过:你真棒!你对我很重要!诸如此类的话。每次她很积极地帮我们做事情后,我都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而不给鼓励和表扬,最多是在她做出我认为比较难的数学题时说一句:不傻呀!现在细细想想,我做的太失败了。从那以后,我改变了做法,适时地鼓励她,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

(二)不要溺爱

现在很多家庭都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地,家长对独生子女就溺爱起来,主要表现方式是: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不管要求是否合理,其实这样非常不利于幼儿自尊心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被父母的爱包围着,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受到过批评和挫败,孩子有优越感,形成骄傲的心理。孩子的自尊心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伙伴、老师、家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各种有成就感或有挫败感的事件中锻炼出来的。溺爱让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锻炼,而变得很脆弱,一旦受到外界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挫败,自尊心就会大大地受到伤害,很难接受挫败。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女孩王芳,父母对她百般宠爱,过分照顾,在她小时候,她提出的要求都能一切如愿以偿。等到上学后,在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令父母心痛,每天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的,父母代笔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试不及格时,父母找关系说情。渐渐地,女孩不仅情感上脆弱,而且学习缺乏毅力。上小学留一级,初中升不上,母亲通过“后门”把她移到一所乡镇中学,混了个毕业证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孩子长大了,也是一个“啃老族”,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三)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

大多数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好,当他们看见别人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孩子好,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人家,他多能干,他的画比你的漂亮多了,他的琴弹得那么好,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孩子!”他们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完全不知道这些话语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经常这么说的后果会让孩子形成 “我比别人差”的概念,这种概念一旦建立,孩子很可能失去了进取心。

记得有一次,我跟女儿说:“你看人家宝宝,琴弹得特棒……”“那是啊,人家宝宝她妈是音乐老师……”这小孩把我要说的后半句“你要不要学个乐器”直接给堵了回去。她说的很对,我只叫她看别的孩子了,我为什么没看看人家孩子的妈妈是做什么的呢?那以后,我每次开口前都会注意不拿孩子跟别人比。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呢?

(一)每天划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分享。如今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把孩子交给保姆,交给老人,图自己省事,往往以买玩具、买衣服、给许多零用钱作为补偿,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对他心灵上的关心,与他作思想上的交流。与其花钱买名牌服装、高档玩具给孩子,不如多花时间与孩子谈心、交流。 我们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打多是在“唠叨”,对孩子指手画脚,没有真正用心聆听孩子的话。

(二)接受孩子的各种感情表现,决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可能会为一些成人认为无足轻重的事而伤心,但伤心确是真实的,应给予同情和支持。

因为成人经历的事物多,很多事不会放在心上,或者见怪不怪,视作很自然的事,而孩子心地纯洁,对事物感受新鲜细腻。看到小朋友摔了一跤,可能会担心得睡不着觉,做父母的千万别说:“这是人家的事,又不是你,睡你的觉吧”;看了电影、电视,孩子会为他所喜欢的人物担心、伤心甚至流泪,家长这时如果嘲笑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那是在演戏,全是假的,傻孩子”,那只会使孩子更伤心。

(三)强调孩子的优点比批评缺点更有效。对孩子表现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孩子错误的地方,应尽量施以正面的引导,避免否定、嘲弄的言语或表情,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里是个好孩子。

(四)让孩子负些责任。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关心、去实现,培养其独立性、责任感。从小被侍候得无微不至的孩子,依赖性强而自我奋斗本领太差,容易遭受打击,失去自信,自尊心也很容易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误。孩子最恨成年人的虚伪,老老实实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孩子会从中得到教益,学会认真做人,也学会宽恕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