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
18631800000051

第51章 承认我不在时反而会更好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依然关心鲁国。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1.不怕做一个“庸俗”的爱国者。2.承认我不在时反而会更好。

承认我不在时反而会更好

据《左传》哀公三年:

夏五月辛卯,司铎火,火逾公宫,桓僖灾。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

孔子在陈国落难时,听说鲁国又出乱子了,一个叫司铎的家伙在宫中放火,火苗蹿得老高,烧过了鲁哀公的宫苑,又烧到了王宫旁边的季家。季家损失很犬。

孔子听到了就四处打听说:“是不是季家着火了?”非常关心鲁国的哪怕一丁点安危。

孔子在卫国时还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论语·子路》),想让卫国和鲁国联手,兴盛起来。

孔子还夸奖过鲁国在他走后搞得不错,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孔子认为鲁国在当时是最有“道”的。孔子曾批评卫灵公“无道”,此处将鲁与齐比,实际上也是与卫国比,都认为鲁国虽小,却是最好的。

孔子在落难时不忘鲁国。真正是爱国家甚于爱自己。

孔子中庸之道

1.不怕做一个“庸俗”的爱国者。

很多人认为爱国是件庸俗的事,看见别人爱国就冷笑。他也许也并不叛国,但内心里看不起自己的国家,希望去日本、韩国,去欧洲,去美国,去外星,反正就不乐意在中国。

孔子一生爱鲁国,一生爱中国,无疑是个坚定的爱国者。几千年来人们尊崇孔子,也有这个原因。

“爱国者孔子”、“孔子爱中国”,这些都是孔学中的精华,同时体现了孔子中庸之道的第四义“即此即彼”:

孔子在鲁国就爱鲁国,在齐国就爱齐国,在卫国就爱卫国。此为“即此即彼”,但说到底是“只此无彼”,内心最爱鲁国。他内心爱了一圈回来,发觉家乡是最好的。

中庸之道最贵初发心,凡你开始的,就是最好的。

有人愿意做个出众的浪子,有人愿意做个不出众的老农,都很好。

孔子既然愿为后者,这是他的选择。

2.承认我不在时反而会更好。

世界不因我而存在,地球不因我而转动。当我在时,我有我的理由。当我离开,世界有世界的规律。

必须承认:我在时并没使情况根本好转。

必须承认:有时反而是我妨害了地球运转。

必须承认:我不在时反而会更好。

无知的人因此失落,智者却因此欢欣。

孔子在鲁国时,努力做事,使鲁国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并没有根治——但他又明白不可根治,一旦根治就会伤其根,大树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世上有两种根治:

一是仁义的根治。如周朝根治天下弊病,但周朝也遗下大祸,使所有人沦为仁义的奴隶。

二是暴力的根治。如秦朝根治天下弊病,灭六国,焚书坑儒,可以说相当根治了,但事与愿违,使天下成为暴力的奴隶。

孔子不愿为这两种根治,他不要大治,要小治。最后他又选择了不治,不再治天下,只回头来治吾身了。这是对的。

孔子承认他不在时鲁国更好,这是对进取之道的否定,是对固有之道的赞美。

世界本来就很好,不是因你做了什么而美好,而是因为你不做什么而美好。

大树在森林,不用修剪灌溉。

大道在人心,不用去发扬光大。

一以贯之

孔子说“一以贯之”,指大道生生不息,一脉贯通。人一旦获道,就可以做事流畅,一气呵成。

孔子又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讲天下没有不可以变化的事与物,大道在手,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