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18610300000064

第64章 爱情的诞生(4)

关于发生“黑暗效应”的深层原因,社会心理学家解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根据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来决定在多大程度上表白自己,对于那些还不十分了解而又愿意深入交往的人,便易于产生戒备感,担心自己由于言语不慎或态度不妥而遭到对方的反感,出于这种心理,人们便会刻意把自己好的一面尽量展示出来,把弱点和缺点隐藏起来,由于交谈的一方或双方都有所保留,这样就很难实现随心所欲的沟通。但是在灯光不明的地方,人们可以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表情,即使出现尴尬情况,也可以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被对方侦查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反应,这便导致人们在一些黑暗的地方倾向于回归到真正的自己,甚至有勇气做一些人际冒险的事情,比如向自己暗恋已有的心上人表白示爱、与恋人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等。也正因此,烛光晚餐成了暗恋者表白心意的最好衬托,有一点酒精、有一点暧昧、有一点大胆——这些因素都会增加示爱成功的概率,最终导致一段浪漫的爱情关系由此而渐入佳境。

◆“啤酒眼镜”效应——为什么有“酒后乱性”的说法

人们喝酒后就好像戴了一副眼镜似的,看人时会觉得对方更加性感迷人,这种现象便是“啤酒眼镜”效应。昏暗的酒吧总是与暧昧和情爱联系在一起,人们喝了几杯酒以后,望着周围的异性会觉得十分漂亮迷人,即使是平常姿色的女人也会让人觉得楚楚动人,这时便发生了“啤酒眼镜”效应。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啤酒眼镜”效应做了测试实验,他们发现男人在喝酒后的“啤酒眼镜”效应可持续24小时,即在喝酒后24小时里都会觉得女人更有魅力。研究人员解释道,之所以会出现“啤酒眼镜”效应,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评估面孔吸引力的伏隔核受到了酒精的刺激,让喝酒人对面孔魅力的判断出现了错觉。

曼彻斯特大学临床视光学教授埃弗龙对一千名交友会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得出了“啤酒眼镜”效应的方程式:当中An代表饮了多少杯啤酒,S指室内烟雾弥漫程度(1为最清楚,10为极度迷蒙),L则是对象身处位置光度(1为伸手不见五指,150为正常室内光线),V代表本身的斯内伦(Snellen)视力敏锐度(6/6为正常,6/12为仅能驾车的视力),D是跟对象距离,将这些因素代入方程式内,就可算出“啤酒眼镜”效应影响到底有多大。

“啤酒眼镜”效应方程式显示,如果一名视力很差的人在烟雾弥漫的酒吧跟另一人攀谈,“啤酒眼镜”对他的影响,就相当于他喝了八杯啤酒置身于没有烟雾、光线充足的地方。

对于“啤酒眼镜”效应,科学家也进行过科学验证。2003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心理学家让酒吧里的男女对他人的照片进行魅力打分,一种是在喝酒的情况下,一种是在不喝酒的情况下,结果正好证明了“啤酒眼镜”效应——相对没有喝酒的情况,喝酒后的被试觉得照片上的人更有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酒精常被恋爱男女视为感情的助燃剂,即使那些平时彼此之间并没有爱意的男女,当他们双双酒酣耳热后,也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宽衣解带做出越轨的事情——除了彼此的自制力较差以外,根本的原因便在于酒精让他们对面前的伙伴出现了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打烊效应——酒吧打烊有助于增加异性的魅力指数

对于城市男女而言,深夜在酒吧流连近似于一个狩猎的游戏,他们摇动着手里的酒杯,眼镜四处搜索,寻找让自己心动的异性伴侣。有的人在酒吧尚未打烊的时候便找到了与自己一拍即合的伙伴,有的人却直到将要打烊的时候,仍然形单影只,没有找到一个让自己十分满意的“猎物”。随着酒吧关门时间的临近,对于那些可能注定要独自一人的孤身男女而言,他们便会觉得酒吧里剩余的某个异性越来越有吸引力。通常来说,酒吧里那些还没有找到对象的人对认为可选择的异性比刚来的时候更加迷人,这便是所谓的“打烊效应”。

“打烊效应”与人们喝不喝酒没有多大的关系,多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对于那些以寻找“猎物”为目标的男女而言,眼看着酒吧马上就要关门,自己可选择的异性越来越少,而他们又不愿意忍受一个人的孤单,为了平衡内心的失落,他们便会不自觉地喜欢剩余异性中的某一个,认为对方十分有魅力。

爱情故事同样有“打烊效应”,比如,一个女子在她二八年华的时候,生命中出现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女子对于这个追求这个不屑一顾,结果女子30岁的时候,依旧是孑然一人,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此时女子回看曾经的追求者,便会觉得其实对方是一个不错的老公人选,只是因为当初慧眼失察,才导致自己错过了锦绣良缘。

◆吊桥效应——越危险,爱情来得越快

阿瑟·阿伦(ArthurAron)是著名情绪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情绪反应的现场实验。阿瑟选择一位漂亮的女性做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学男生中做一个调查,让这些被试完成一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调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安静的公园、坚固而低矮石桥上、一座的危险的吊桥。助手对大学生进行完调查之后,她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告诉了每一个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如果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实验或者跟她联系,则可以给她打电话。研究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会编出什么样的故事,谁会在实验后给漂亮的女助手打电话?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编撰的故事千差万别,给女助手再打电话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实验结果最有趣的发现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

实验表明,个体的情绪体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的,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当你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到借用情境来寻找这一现象的原因。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如果此时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情欲”;如果此时你在健身房,你会觉得“这根本与情绪无关”……

再回到阿瑟所做的那个实验,相对其他大学生,那些在吊桥上的参与者在参加调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撞鹿。两种解释看似都有道理,但是真正的原因却难以确认。在这种情境下,吊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他们是因为对调查者产生激情而心跳加速,而不是危险的环境。这便导致很多掉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

“吊桥效应”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看见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会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准备并及时反应,供血速度增加,心跳也随之加快,反之可以逆推,心跳越快就越对异性有感觉。当一个人处于一个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如过吊桥的时候,心跳会加速、肾上腺素分泌加快,如果看见桥对岸上站着异性,就会发现自己对他产生好感——其实这种感情并不算喜欢,只不过是桥在晃动时带来的本能的心动感觉。

影视中常有这样的桥段,一个女孩身处危险之中,被一群街头小混混所欺负,这时,一个男孩拔刀相助,演绎了英雄救美的浪漫,最后,男孩多会与女孩确立恋爱关系——这时便出现了“吊桥效应”——在危险的情境中,女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当为自己的心理现象寻求解释时,女孩认为这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一见钟情的人。

心理测试

你有什么样的恋爱观

百般无聊的时候去街上散散心,待到想回家的时候,又觉得空手回家怪怪的。于是,你决定买一样东西带回家。偶然间的决定,当然随意性很大,你希望买什么呢?请在下面的答案中任选一项。

A.去书店买本书看看,正好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

B.一件漂亮的衣服最实用了。

C.水果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免得家里没有还要出去买。

D.带一些西式的面包,又好吃又好看,还不用做饭了。

选择分析

1.选择A:

你对爱情的要求很高,对方若不是魅力十足,有能力提供浪漫生活,你们多半良缘无涉。你受过很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不仅要富有情调,而且要高雅精致,符合你要求的人并不多。记住,挑剔会使人失去很多机会。

2.选择B:

身在情海中的你,常常游移不定。爱起来,你会不顾一切。可惜你这种热情不能持久,三天不到,你又觉得当初选择有误,于是另觅良缘。在爱情上三心二意的你,虽在乎自己,却往往搞不清自己的感觉,因此时常心无定所。还是安静一点好,先弄清自己,再全力出击,这样才会得到你的梦中情人。

3.选择C:

痴情的你,对爱全身心地投入,也要求对方坚定不移地爱你。你把一切看得太美好,一旦受伤,久久难以恢复。你认为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对方也一定会如此回报你,且理所当然应回报于你。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你对恋人的要求较为苛刻。请试着退一步看问题。对爱情执著是好的,但如果已缘分不再,千万别一门心思试图唤回对方的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

4.选择D:

生活中的你非常现实,从不会委屈自己,让自己舒舒服服的是你的目标。爱情中的你也不会为了爱一个人委曲求全,虽然偶尔冲动,但最终理智会占上风。因此,在爱情路上你一般不会吃亏。你的毛病是,有时太计较施与受的平衡,有时会让人觉得你不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