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销过程中,精明的推销员时常会利用“登门槛效应”说服顾客购买,比如他们会让顾客先试一试,并告诉顾客买不买不要紧,一旦顾客试衣后,推销员便会夸赞衣服与人多么地相得益彰,然后进一步说服顾客为这件衣服买单——人们一旦有一只脚跨进了门槛,只要旁边有人再进一步地煽风点火,人们便会让另一只脚也迈入门槛——一般而言,在实现成交方面,推销员使用这种伎俩的成功率很高。
◆拆屋效应:商家为什么总喜欢使用打折扣的促销策略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大学生在两年时间内每周花两个小时担任少年犯的辅导员,对于这个请求,所有的大学生都拒绝了。实验者做出了退步,他们只是要求大学生充当一些少年犯的陪伴,陪少年犯逛一次动物园,这时,有50%的大学生同意接受这个小要求。实验者另外找到一组大学生,没有向他们提出担任辅导员的大要求,而是单刀直入地直接要求他们陪伴少年犯逛动物园,结果只有17%的人同意充当旅游陪伴。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的进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拆屋效应”出自鲁迅先生所写的《无声的中国》,文章中有这样的语句:“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拆屋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一名家长对于犯错误的孩子大发雷霆,孩子受到责骂后,索性离家出走,当发现孩子深夜未归后,家长便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孩子的踪影。此时,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家长往往就会抱着既往不咎的态度优待自己的子女。
商家在销售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拆屋效应”,比如在实施定价策略时,他们惯于把价钱定得高于顾客的心理价位,然后再给予价格折扣,这时顾客便会觉得商家已经做出一些让步,相较最初就以折扣价定价的商家而言,顾客会认为购买折扣的商品是更明智的决定。
◆权威效应:商家为什么请专家推荐商品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上面的实验中便凸显了权威效应,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会认为权威人物掌握着真理,权威人物的判断、选择、行为都会更加正确,服从权威人物便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不会在众人面前出丑;再者,人们往往有获得认同和赞许的心理诉求,人们倾向于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以致赢得他们的好感度。
在日常生活中,“权威效应”随处可见,你打开电视,常会看见某个权威人物在大力地推荐某个商家的产品,你翻阅报纸,发现文章中常会出现某些权威机构和权威人物的名字,作者以此在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权威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或者被某些利益团体所利用而故意误导大众,如果只是一味地盲从权威,便会使自己沦为全体潜规则的牺牲品。
◆乐队花车效应:商家为什么会请多人推荐某产品
在不少的广告中,我们会发现,厂家会请多个名人共同推荐某产品。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种做法利用了人们的什么心理呢?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为了避免自己在社会中孤立,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而这种乐队花车效应,就是乐队花车谬误及乐队花车宣传法的基础。
乐队花车直接翻译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onthe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
在选举当中经常可以看乐队花车效应,例如许多选民喜欢将票投给他自己认为(或媒体宣称)比较容易获胜的候选人或政党,而非自己喜欢的,借此提高自己与赢家站在同一边的机会,在台湾这种效应又被称为“西瓜偎大边”。
从乐队花车效应衍生出乐队花车谬误,又常称为“诉诸大众的谬误”或“从众谬误”,也就是将许多人或所有人所相信的事情视为真实,例如“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错”!
但许多事实证明,多数或所有人相信的事情,在当下或经过时间的演进,并不一定是对的事情。例如在18世纪,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世界上可以有奴隶存在,但在今日美国有这样想法的人已经很少了。或是有人可以宣称“因为有那么多人吸烟,所以吸烟是健康的”,但事实上许多医学证明指出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应该说:“吸烟有害健康,虽然有那么多人吸烟。”
建构于乐队花车谬误的宣传手法则是常见的乐队花车宣传法,宣传者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气氛,要求阅听人接受某种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乐队花车法也暗示阅听人:“宁可与胜利者站在同一边,而不要太去计较是非!”
乐队花车也常常与其他的手法合并使用,例如在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每五个医师中就有四个推荐某种牌子的口香糖……”的文案,这种文案同时利用了乐队花车及“诉诸权威”两种宣传手法。
◆稀缺效应:人们往往会追捧限量版物品
“限量版”一直是时尚圈的热门词。一些大牌化妆品每年都会推出诸如限量版口红、限量版彩妆盒一类的产品,高档皮具也会有“限量版”的包包,甚至唱片公司也常常有各式各样的“限量版”。所谓“限量版”,就是与常规版本在设计上有所不同,其次是限量销售。商家以追求利润为么目标,销量越大,越能产生规模性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增加销售利润。那么,商家为什么要限量生产某些产品呢?这样岂不会影响利润回报吗?其实,这是“稀缺效应”使然。
所谓的“稀缺效应”,就是由“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增多的现象。商家为了提高交易量,常会贴出“一次性大甩卖”、“清仓大特价”的告示,这种宣传策略往往会导致客户蜂拥而至,纷纷抢着争买店里的商品。此种心理便来源于“稀缺效应”,人们认为如果此时没有购买,很可能以后便很难再买到了,于是争抢那些大甩卖的物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都不希望混同于大众,希望显示出自己在天地间的独一无二性,这便导致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垄断某件十分喜欢的物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也正因此,明星都会极力避免在隆重场合发生与其他人撞衫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撞衫的尴尬,甚至会提前打探与自己同时出现的某个明星会穿什么衣服。此种心理便导致了稀缺效应的出现,人们总是乐于购买比较稀缺的物品,甚至情愿为它们支付高价。
为了迎合人们这种追捧稀缺物品的心理,有些商家便高价推出一些限量版商品,指明全球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这一策略常能极大地刺激富人的购买欲,他们不惜一掷千金,将拥有这种商品视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但是对于商家而言,由于商品的售价远远高于商品的成本,所以即使他们无法大批量生产限量版商品,也能赚取不菲的利润。
◆参考价格效应:为什么知名品牌商品都在专卖店销售
一些定价较高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都会在专卖店销售,当然,选择在专卖店销售,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档次。那么,从消费者购买心理考虑,这种做法是否有更隐秘的含义呢?
在消费心理学中,有一个名字叫做“参考价格效应”,是指商品的价格相对于消费者认知的其他替代商品越高,消费者对价格就越敏感。反之,消费者则对价格不敏感。也就是说,一个商品是否能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加便宜的物品。
一般而言,缺乏购买经验的消费者由于对商品信息缺乏了解,在购买商品方面,他们通常会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某些商家正利用了这一点,对于消费者缺乏消费经验的商品和服务,他们倾向于制定高价策略。比如,一些旅游景点的饭馆和娱乐场所,它们面临的价格压力往往要小得多,因为偶尔路过的游客对相关情况不十分了解,因此这些饭馆的价格往往要高于其它饭馆的价格。不过随着城市消费门户网站的兴起,由于人们可以从网上借鉴他人的消费体验,以致那些消费者缺乏消费经验的商品和服务所面对的价格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百货商店和超市里,如果经销商将同类商品放在一起销售,消费者很容易对替代品的价格进行比较,这便导致价格较低的商品往往销量很大,而价格较高的产品的销量相对会小一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知名品牌的商品都选择在专卖店进行销售,以便尽可能控制消费者对替代品的认识。除了选择在专卖店销售外,一些经销商还选择其他方式降低消费者的参考价格效应,比如他们将价格较低的大众品牌放在货架中不起眼的地方,而将高价商品放在显眼的位置。
此外,消费者的参考价格还依赖于他们对未来价格的期望,如果他们认为未来价格低于目前价格,他们便会持币观望,反之,则速速采取购买行为。因此,对于某一个商品而言,相对简单的降价,进行打折促销会更有助于刺激购买,因为一旦经销商执行降价策略,消费者便会惯性地预期可能以后的价格会更低,从而延迟购买时间。而打折促销由于只是短期的营销手段,消费者易于产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心理,便会抓紧购买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奢侈品牌品牌从不降价促销的原因所在。